给孩子更好的家
——疫情之下需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2020-11-18 04:05陈妥
清风 2020年4期
关键词:宅家妈妈孩子

文_陈妥

2020 年,因为疫情的影响,孩子们有了一个超长的假期。在宅家抗疫的同时,孩子们已经打开电视,支起电脑、平板,拿起手机和网课“相爱相杀”一段时间了。网课让孩子的学业不受疫情影响,但同时也暴露了很多孩子自我管理、自控、自主学习等能力的不足。宅家情况下,孩子们不得不长期和家人相处,在没有同学陪伴没有老师督促、没有足够活动空间的环境里,承受着来自学业和家庭的多重压力。可以说,孩子们也在经历一场“没有硝烟的成长战争”。因此,家长一定要及时关注和调适他们的心理状态和情绪状态,助孩子更好地应对变化,取得“战争”的胜利。

一个初三孩子的妈妈向笔者致电求助:孩子又一次在上网课的时候偷偷玩游戏,被爸爸发现,恼怒的爸爸动手打了孩子。青春期的孩子在气愤之下,打开门就离家出走了,直到晚上12 点多才找回。这个妈妈提了两个问题:孩子玩手机上瘾怎么办?这种情况下,我这个妈妈能做些什么?

借这个案例,笔者谈谈疫情之下青少年普遍要面对的三个问题:第一,手机的管理;第二,宅家学习状态的调整;第三,亲子关系的处理。

使用手机时制定规则

在目前这个“停课不停学”的阶段,手机或者电子产品不可避免地成为主要的学习工具,听课、交作业、和老师同学互动都依赖于手机等电子产品。对于电子产品我们要探讨的,已经不是“要不要用”的问题,而是“必须用的情况下如何正确使用”的问题。

实际上,在孩子拿到手机的那一刻,就需要立下规则并要求其遵守。对于什么时候使用,怎样使用,父母和孩子各有什么样的权利和责任,规则一定要清晰,且要执行到位。如果在失控了,出现问题之后再谈管理,就有一定的难度了。那么,怎样界定刚刚那位妈妈的问题,孩子是玩手机上瘾了吗?怎么办?

中国心理卫生学会青少年心理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陈虹教授在授课中提到:宅家里的特殊时期,孩子每天连续或间断上网2 个小时左右是正常的,其余时间情绪正常,与人交流、看书、练习乐器、运动、吃饭、睡觉、做作业等都规律如常,提醒关机叫一次或几次能关掉,是正常情况,可以允许孩子上网,玩游戏。

如果每天上网3~8 个小时,生活中大部分时间都被占用,怎么提醒都不停止上网,对其他活动都不感兴趣,不爱理人,网络生活与实际生活失去平衡,陈虹教授提醒,这个时候必须减少孩子上网的时间,降低到3 个小时以下。

如果有强烈的上网欲望,每天上网8 个小时或以上,连续时间长,减少或停止上网会全身难受、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睡眠不好、日常生活功能受损,陈虹教授提醒,这种情况需要吃药,要到医院就诊。

而一个初三临近中考的学生在上网课的时候多次出现玩游戏的情况,不论时间长短,已经是一种手机使用失控的状态,并不是一篇文章、几句理论,甚至一两次咨询就能解决的问题,因为不听课玩游戏只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真正要了解的是孩子这种行为背后的深层根源,并不是孩子在青春期才叛逆,而是孩子的问题在青春期才爆发出来。

面对这种情况,父母当务之急是做好自己,使家庭和睦、其乐融融,过有节律的生活,情绪平和,用心对待孩子。

宅家学习先学会坚持

宅家上网课,是对孩子过去多年在学校上课习得的学习能力的综合检验,同时也是孩子培养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能力的契机。上网课,跟坐在教室听老师讲课有很大的区别,父母不能一味地要求孩子,而是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根据孩子的特点,帮助他在这个阶段学习自我管理,学会自学,学习用多媒体的办法来完成各类学习任务。

尤其重要的一点是,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思考,毕竟孩子也是第一次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需要摸索和适应,需要理解和鼓励。如果出现不认真、学习效率不高,甚至逆反等问题,不见得就全是孩子学习能力的问题,与网课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也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家庭环境、孩子的身心状态等有关。

宅家学习,父母需要做的是从学习“坚持性”的维度来培养孩子。坚持是意志力的完美表现,是一种非常优秀的心理品质:说到做到,对于已经开始的事情,总会想办法完成;无论怎样的学习任务,哪怕遇到困难和挫折,也会尽力准时完成;对于有挑战的学习,有信心并成功地完成;学习时不分心、有恒心、勤奋、用功、有耐心、锲而不舍。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愉悦感和满足感。

其实不管是孩子还是成年人,都不是一丝不苟的机器人,不可能自主自觉、完美清晰地执行好定下的计划,达到目标。未成年的孩子在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方面需要一个漫长的培养和成长的过程。父母需要跟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成长,跟随着孩子的变化而变化,充满对孩子的信任、对孩子美好未来的展望,如果父母能做到这些,那么现在的问题就不是问题。

改善亲子关系,给孩子更好的家

因为天天宅家,家庭成员在不大的空间里朝夕相处,所以亲子关系也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当然,挑战的背后通常伴随着机遇。北京回龙观医院儿童心理科的刘华清教授说,给孩子一个更好的家,能在疫情期间培养出乐观好学的孩子。

首先,不能对孩子恶言恶语。很多时候父母批评孩子,是因为自己管理不好自己的情绪。孩子在越年幼的时候对父母的依赖越深,同样,造成的伤害也越深刻、越难以愈合。因此,父母要做好自己的情绪管理,如果已经对孩子动怒,斥责了孩子,意识到以后,可以跟孩子真诚地道歉:对不起,妈妈刚才骂你是妈妈自己的工作出问题了,没有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不够好,而是父母的期待和要求过高,孩子一方面不希望父母失望在拼命努力,另一方面又因为达不到要求受到指责承受失望,这对孩子心理上的伤害是无形而长久的。

其次,高质量地陪伴孩子,站在孩子的视角参与孩子的游戏,观察并启发、引导孩子成长。孩子的童年是游戏的童年,孩子会在游戏中感受到父母的爱,在互动中受父母情绪的影响,在游戏中发展社会认知。有研究表明:初高中厌学、网络成瘾,很可能与童年有关。很多青春期的孩子,甚至年龄更大的孩子,会出现一些幼稚的言语行为。父母多会因此动怒,继而争执,以致出现诸如文前案例中的父子争吵,孩子离家出走的情况。实际上,恰恰可能是因为孩子在6 岁时缺失了父母高质量的陪伴,心理年龄才停留在6 岁,出现幼年的心理言语行为,这时父母也要退回到那个年龄段跟孩子交流,不能恶语相向、斥责孩子等,父母要共情、理解,要帮助和陪伴孩子成长。

最后,父母要信任和尊重孩子。父母信任的力量是强大的,如果父母相信孩子有美好的未来,孩子就会如此期待自己。不能一旦孩子不爱学习,或者有些不好的习惯,犯过一些错误,父母就认为孩子出了种种问题,因此动怒、打骂孩子,甚至给孩子贴上标签。

心理学中有个著名的理论叫罗森塔尔效应,即人际期望效应,简而言之,你看好一个孩子,他就会好。当父母真心地信任孩子,给他以好的期待时,就会有意无意地通过态度、表情,给予他更多支持、赞许等,将隐含的期望传递出去,而孩子则会给予积极的反馈,这些反馈又将激起父母的热情,从而保持良性循环。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有句名言:“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现在回到文前的那个问题,这个时候妈妈做什么能改善当前的局面?答案就是做个好妈妈,给孩子一个更好的家,爱他、相信他、尊重他、接纳他、鼓励他、支持他。在这个特殊的时期,父母应珍惜和孩子相处的日子,用心陪伴孩子,支持孩子,像孩子刚出生还是婴儿那会儿,怀揣着初为人父、人母的喜悦,去期待孩子、看好孩子、鼓励孩子、祝福孩子,给予他们一个幸福的童年,从而让孩子拥有幸福的一生。

猜你喜欢
宅家妈妈孩子
宅家的日子
“宅家”阻碍不了变美的心
宅家上网课二三事
鸟妈妈
我的妈妈是个宝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不会看钟的妈妈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