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指导:引导走进文本,体验中乐于探究

2020-11-18 04:05潘海龙
清风 2020年4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儿童探究

文_潘海龙

2011 年版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由此可见,小学德育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因此,如何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体验,在体验中乐于探究呢?笔者就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践谈谈自已的几点看法。

创设情境,营造探究氛围

品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接受过程,它不是靠说教就能实现的,只有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并真正进行了生命体验,才能使他们建构起自身的道德情感与道德认识。《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一再强调让学生“乐于探究”,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材文本内容,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喜闻乐见的活动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在真切的情境中获得直接体验。

例如,在教学《爱护我们生活的环境》前,教师已对任教学生的卫生习惯有所了解,知道个别同学很不讲卫生,在班级乱扔纸屑,做值日卫生工作之后乱扔扫把,甚至随地吐痰等。因此,在教学时,教师播放了事先录制好的视频——《清洁工的一天》。通过观看,清洁工的苦和累在学生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接着,教师让学生将心比心:如果你是清洁工,你的心情是怎样的?由此,学生明白了美好的环境需要大家共同维护;美好的家园需要大家共同创造。有的同学说,我们要自觉爱护公共卫生,才不会让清洁工那么辛苦;有的同学说,大家讲究卫生,我们生活的环境才会舒适;有的同学说,我们应该爱护学校的花草树木……

结合文本,依据教材,采用合适的方式与方法,使学生动手实践,亲临场景,进行劳动,观看感悟,倾听感受等,在课前、课内、课后让学生体验与感悟,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营造乐于探究的氛围,引导学生全力投入,用眼观察,用心探索、用脑思考。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真切的情境中受到熏陶、感染和教育,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

运用发现,激起探究欲望

2011 版《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知识学习要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要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根据文本和教学活动的特点,在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发现,让他们在发现中感受探究的价值,并在发现中引导其调查、探究,使其在实践中学习,在发现中激起探究的欲望,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例如,在教学《好壮丽的一个家》时,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的需要,笔者让学生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出黄河、长江……学生兴趣盎然,不仅找到了长江、黄河,还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大喊起来:“快看,福建,原来我们和香港、台湾离得这么近啊!”“我真想到那里去!”有了发现,学生就有了探究欲望。因此,笔者顺势诱导,改变教学的预设,引导学生走进台湾——我们壮丽的家之一,了解这个地区的地理、人文与风俗习惯,从而激活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于是,学生在探究中了解了台湾和大陆血脉相连,明白了祖国这个“家”很大、很壮丽。

试想,牛顿的万有引力不就是从“苹果为什么往地上落”这么一个小小的发现开始的吗?因此,课堂上运用学生的发现开展活动,这是灵动资源,让学生在发现中相互认同、相互学习、相互支持、相互交流,帮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发现同伴的长处,获得合作、协商、对话、分享。这样的教学,关注的是学生的兴趣与需要,捕捉的是有教育价值的东西,教学活动的实效就显而易见了。

实践体验,提升探究效果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品德教育应当引导儿童在体验自身生活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学会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可见,品德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践体验是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探究,在探究中实践体验,学生将在实践中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

例如,在教学《影子的游戏》时,教师可先出示几个同学画的影子图,让学生判断对错。接着,带领全班同学到太阳底下试一试、做一做,体会影子的奇妙。在这样的游戏活动中,学生不仅会知道光的奇妙作用,而且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会更深入。

又如,在教学《合作真愉快》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懂得合作,学会合作,教师在教学中安排了游戏活动:分小组共同完成一幅主题画。当教师宣布开始时,教室里热闹非凡,同学们各画各的,完全忘记了教师说的“要共同合作完成”。结果,当教师宣布比赛结束时,没有一组同学真正完成任务。画海底世界的,纸上全是鱼;画果园的,这边一棵苹果树,那边远处又冒出了一棵……这时,同学们都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看似一个简单的合作体验,却让学生明白了合作的重要性,也懂得了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应该互相合作,从而养成了乐于合作、共同探究的习惯。这样的实践体验中,学生积极参与,获得了对生活真实的体验感受,对事物的真实了解,从而感受到了和谐集体生活的重要。

活用教材,升华探究情感

生活是取之不尽的课程资源,“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一再强调“要回归生活”“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而《道德与法治》教材从低年级学生的生活层面设置学习内容,为学生创设了真情拥抱生活的时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活用教材,努力建立起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升华情感。

例如,在教学《大自然里的悄悄话》一课时,可以组织学生到教室外,到大自然中和小草、大树、野花、花丛中飞舞的蝴蝶、地上找寻食物的蚂蚁等说说心里话。学生玩得兴味盎然时,不但能体验到在大自然中的愉快,而且能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与神奇。又如,在教学《爱护我们生活的环境》一课时,课前把学生带出课堂,进行社会调查,了解身边赖以生存的环境——路边到处是垃圾,小溪成了臭水沟。学生亲眼所见这一生活情景,就会意识到保护环境刻不容缓,一切破坏生态平衡、污染环境、损人害己的行为都应抵制,他们会懂得环保的重要性,情感得到升华。例如:“创造文明的环境”教学活动中,为了让学生明白“文明的环境”这一抽象概念,落实体验与感悟,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让学生在课前去亲身经历。为了使活动更有效,学生自行组成三组展开任务。

第一,学校组。学校组的任务:记录在学校里听到的文明礼貌用语,见过的文明行为,如早上同学们向老师问好、同学们互相帮助等。第二,社区组。社区组的任务:把看到、听到的社区里一些助人为乐的感人事例记录下来。第三,社会组。社会组的任务:通过互联网下载身边爱心人士做公益事业的视频(比如灾难面前人们捐款捐物的行为)。在课堂活动中,这三个文明小分队的代表进行汇报,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根据这三组的展示,你认为文明的环境应该包括什么?学生会感受到,我们的素质和文明尽在一言一行中。正是有许许多多这样的热心人,我们的社区才处处响起和谐之歌,心手相连,大爱无边。从中,学生会明白文明的环境不仅仅是环境美,还包含言行美、心灵美。

这样的教学活动,依据教材,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实现了“课程性质”中的“生活性”——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

总之,小学道德与法治为教师提供了走向生活、体验生活的文本,但要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感悟和经验,形成道德认识,还需要教师时刻记住“苹果落地”的启发,引导学生真正去探究、体验生活,从而让品德教育与生活教育教学活动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儿童探究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权威出版
高校课程标准编制质量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设问引导探究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