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陈小华
一个班集体,就像一个大家庭,家庭中每个成员的成长都与这个大家庭有着密切的联系。同学之间的互助、合作、友爱等行为或情感关系,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会促使班集体的每位成员保持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心态,提高对班级的满意度,能够鼓舞学生的士气,从而有利于每位同学积极地投入班级的各项事务中,为实现班级的目标而努力。一个班级如果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在学习方面就很容易形成奋发向上、互帮互学的良好氛围,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可现状是,每个班里都不免有几位让老师头疼的调皮生,这些学生经常在班级制造麻烦,是班级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也是班主任关注的重点。不过,问题生的平时表现往往只是一种假象,教师只要深入了解他们,找到教育的切入点,对他们采取合适的教育方法,用爱心与耐心换取他们的进步。
魏书生老师编著的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民主管理与科学管理就是班集体这只鸟的两翼,缺少任何一方,班集体就无法腾飞。无规矩无以成方圆,一个有序的班级,必须拥有严格的制度管理。没有严格的管理、严明的纪律,就会导致班风散漫、班纪松弛、班级管理失控,就不能保证良好的学习环境,就意味着班级管理的失败。因此,在接任一个新的班级时,我都会从原来带班的老师那里了解班上学生各方面的表现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魏书生班级自主管理细则》,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将班级的日常学习生活秩序纳入规范管理。
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管住学生,而是让学生学会自己管自己。如:我的班上有位叫“张小飞”的同学,他脾气暴躁,又不愿接受别人的意见,自以为是,经常惹是生非……由于他的缘故,班级无法形成良好的班风,每周的一日规评比差不多都是垫底。为了帮助他懂得遵守学校的纪律,愿意听别人的提醒;为了让每个成员都能严格遵守纪律,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在制定班级自主管理细则之前,我与张小飞提前进行了认识性交流。交谈中了解到他也有一些荣誉感,也不想自己的班级评分最差;自控能力差的他由于不明确扣分细则经常被校小督查扣分。根据了解的实际情况,我从班上挑选了几个能力较强的学生与几个平时所谓的“调皮生”共同参与对班级管理的制定,经过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讨论,我们班的班级自主管理细则得以确定。我特意给他们每人打印了一张管理细则,并又一次与张小飞进行了交流,在认可他帮忙的同时对他提出了带头遵守的要求。在他惊讶的眼神中,我知道他很感动我对他的信任。在后面的实施过程中,我不忘陆续对他提醒与鼓励,发现他能努力去遵守自己参与制定的班级自主管理细则。
采用民主的管理形式,即班级的事务由师生共同参与管理,部分事务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决定(班主任要做好引导和监督)。这会使同学们的班级主人翁意识得到增强,使每个人感觉到班集体是“我”的班集体,班级的管理与“我”息息相关,“我”也是班级的管理者。“严”字当头,从而创造一个有序空间。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会经常发生一些让老师意想不到的事情,或学生不可理喻,或学生搞“恶作剧”,或学生和老师持对立的态度……如果老师没有了解事情发生的真实情况,不讲究策略,教育的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在一次数学课下课后,我刚准备迈出教室,张小飞的同桌就追了上来,哭诉道:“老师,张小飞没经过我的允许就拿走我新的笔擦,我只说了一句‘自己也有为什么要用我的’,他就把我的笔擦割成这样了。”只见,这位同学的笔擦被割成一小块一小块的了。在安抚这个女生的同时,我意识到这时的批评与指责对“以自己为中心”的张小飞最多只能换来一时表面的屈服,只有给予其心灵上的触动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我发现张小飞也有一块跟同桌一样的笔擦,却舍不得用。于是,我就巧用“教育36计”中的第14 计——以其道治其身,即用他对待别人的方法态度去对付他,让他体会别人的感受。第二节课,我向他借用与同桌一样的新笔擦,下午故意把(早上他弄碎的)笔擦还给他,并不好意思地说:“放在讲台桌上,不知被谁弄成这样了,你觉得这个人有可能是谁?想让老师怎么处理这个人?”看到自己心爱的新笔擦变成了这样,张小飞火冒三丈,立即就怒吼道:“是谁把我的笔擦弄成这样……”
在具体的事件中,我让他内心体会到了被人破坏自己喜欢的东西的感受。我借助发生的事件,适当地对他进行了引导:老师理解你现在的心情,你肯定很想找到这个同学,并要他赔还给你,对吗?其实把笔擦弄成这样的那个人老师已经找到了,你想对他说什么?这时的他愤愤地说:“当然要赔了,老师你还要狠狠地批评他,罚他抄作业。”我告诉他这些碎笔擦就是他早上造成的,引导他学会换位思考,让交流起到了触动心灵的作用,他第一次主动地、发自内心地向同桌道歉。
任何学生都是有自尊心的,没有一个孩子愿意自己被别人批评时有第三个人存在。问题生总是会在不经意间,发生一些让人不快的、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在处理这些事情时,不一定要直接针对事件本身,在公开场合教育学生时,教师一定要注意策略。教师可以先缓一缓,根据教育的需要创设适合的氛围,对学生旁敲侧击,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思考、去感悟,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从而改正。
一天,语文老师向我倾诉:“张小飞他太自我了,从不顾及班级和其他任何人。对于别人的要求也置之不理,今天还跟我顶嘴,说我就是针对他,一点都不会尊重老师……”通过了解后知道,他在本子上乱涂,被语文老师撕掉了要求重做,他就一直认为语文老师针对他,根本不愿理会语文老师的要求,直接把撕掉的再粘贴上去。此时,我如果也去批评他,只会更加激怒他,只让他自己意识到错误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于是,我从其他班级借了两个本子(一本又脏又难看,一本书写认真美观),然后告诉学生,要借助这两个本子开展一节班会,主题是“本子的主人,我想对你说”。同学们围绕着几个问题畅所欲言,如:看到本子,你觉得本子的主人是一个什么的人?如果你是检查作业的家长或老师,你会怎么想?本子的主人怎么做会更好?……这样自由交流、自由发表意见的班会很受学生的欢迎,学生一个个激动不已,都从正确的方向来发表自己的想法。我抓住机会让张小飞发表自己的言论,当我肯定他的观点时,他反而红了脸。此时我心里已经明白了,今天同学们的观点对他起到了帮助,让他有了正确的认识。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或者说,一个没有爱心的教育工作者,就谈不上什么教育艺术,教师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去接受每个有缺点的孩子,时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着想。在教育和转变张小飞的过程中,我意识到,教师只有广泛、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才能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不要以简单、粗暴的态度对待调皮捣蛋的孩子,要用自己的爱心去感染、感动学生,满足他们的正当需要,给他们创设表现的机会与空间,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并借助每一次的展示收获学生的认可与接纳,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芬芳的玫瑰可谓集娇美和阳刚于一身。人们欣赏它美丽姿容的同时,也惧怕它那锋利的刺。在采摘它的同时,要时时留意花间的“刺”,讲求方法,处处留心,才能抱得鲜花回,满指有余香。
张小飞这孩子反应快,平时自恃聪明,不愿意听别人的建议,但求认可的欲望强,总想引人注目。虽然总是给老师与班委创造困扰,但是腿脚勤快,只要老师交待的事他都乐于去做。为了让他发挥长处,我安排他每天去关注、记录一日规评比栏中班级的得分情况,利用午读的最后几分钟,让他向班级同学汇报每天的班级得分情况及注意事项。从这之后,我发现被扣分的同学名单中,他的名字出现频率越来越低了,他在完成这项任务中既展示了自己,满足了让人注目的心理需求,也时刻提醒自己要遵守纪律、改变自己。
孩子很希望获得大人的表扬和夸奖,但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老师总是将赞美给了表现好的、成绩好的学生,对问题生的鼓励和表扬因机会太少而往往被忽略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越是各方面都表现差的孩子,对赞美的渴望就越强烈,因为他们受表扬的机会太少了。教师对于“调皮捣蛋”的学生应多给予一点宽容和理解,多一点沟通,多一点赏识和激励,多一点爱。
比如:张小飞经常调皮捣蛋,还喜欢捉弄同学,喜欢他的同学少,被表扬的机会更少。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自以为是的他经常弄巧成拙。为了让他收获表扬,我不放过任何一次表扬他的机会,如作业的点滴进步、能谦虚接受别人的提醒、连续一周都能汇报记录班级的一日规得分情况……慢慢地,在表扬中,我看到了他的进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如果能抓住各种契机,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待每一个孩子,每个认可都是进步的积累,每一句赞许都是一份信心的提升。有时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信任的鼓励,都能获得问题生的信赖,会激发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转化问题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懂得走“进”学生的心里,寻找教育的切入点,找准解决问题的策略,绝不能因为一两次的教育失败而放弃。当教育开始起效的时候,教育者更需进一步爱护与督促,让问题生最终走入优秀生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