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周春华
当前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对于年轻学生的综合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体育教学除了要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还要注重其综合素养的形成。因此,在进行体育教学时,体育教师理应尝试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进行培养,促使其综合水平达到更高层次,为其个人未来的实际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为此,下文主要描述了小学体育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的方法,并对于其中的细节内容发表一些个人的观点和看法。
对于体育课程来说,基本目标便是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所有体育运动中,均会设置相应的规则,要求参加的运动员按照这些规则比赛。所以,无论是哪个学生,但凡参与运动,都会受到规则的约束。
基于规则的限制,学生自身的规范意识便会逐步增强,慢慢认识到规范的重要性,他们会为了获得胜利以及团队的荣誉,选择认真遵守。在进行队列练习的时候,体育教师可以尝试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队列练习并非只是对学生的体态和空间感进行培养,而是属于集体性活动,每一个学生都需要在教师的口令要求之下,相互配合,共同做出协调性动作,故而能够对其纪律意识起到培养效果,并逐步提高其反应速度,提高动作的准确度和身体的协调性。
小学生正处在活泼好动的年纪,在参与体育活动时,经常会与周围的同学相互嬉闹。此时,体育教师就需要认真观察,做好指挥工作,如果发现有学生的个人表现存在问题,应在第一时间指出,让这些学生知道:队列练习属于团队活动,他们自身的不佳表现,不仅会影响自己的姿势,还会给整个团队的实际表现带来影响。以此为基础,教育学生在练习活动之中,认真努力、遵守纪律,从而逐步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同样,在做一些其他的运动项目时,也可以通过实例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规则的价值,进而使得学生自身综合素养得到提高,为其个人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是增强自身身体素养,而健康教育的目的则主要是确保自身健康能够得到长时间维持。基于这一情况,体育教师将体育教学和健康教育整合在一起,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健康的价值,并掌握保健的具体方法,增进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从而使得自身健康水平得到提升。
在早期的体育教学之中,健康教育十分匮乏,使得很多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缺乏兴趣,他们不懂得如何运动,也不懂得保健的方法。而在融入健康教育之后,这些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小学生正处在个人发展的关键阶段,任何不良的个人习惯,都会对其发展带来巨大影响。尤其是身体姿势方面,若未能及时得到指导,就很容易影响学生自身的生长发育。
因此,体育教师在进行运动教学时,要注重纠正学生的运动姿势,即便有任何细微的动作不标准,都必须指出,并告知其姿势正确的重要性。同时,还要将美育内容融入其中,促使学生明白体育运动和美育本身有着诸多联系,不仅包括身体美,还包括运动美和精神美。经过长期努力之后,学生就会慢慢掌握具体动作要领,并体会到运动美的内涵,无论是参与运动项目,还是做一些基础动作,都会尽可能以正确的姿势要求自己。
在进行体育教学时,经常会出现意外的情况,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这样的情况不但会对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带来干扰,而且会给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造成巨大影响。因此,在进行体育教学时,体育教师同样需要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让其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注意自我保护。
其一,体育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保护,使学生对一般运动的内容有所了解,并掌握相关处理方法。在每一次正式练习之前,学生需要清楚自身的身体情况,并观察场地器材的摆放是否到位,思考所有可能出现的不安全因素,树立优良的安全意识。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自身的保护能力,这是预防运动损伤的最佳方式。同时,还要基于教学内容本身,通过不断强调,让学生懂得如何自我保护,并通过一些辅助练习,充分热身,降低出现问题的概率。尤其是在一些条件相对较差的运动环境中,自我保护非常重要。
其二,体育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保护他人的意识。毕竟体育运动往往以集体运动为主,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通常会和他人展开互动。在实际互动的过程中,如果自身动作不到位或者不够小心,就有可能给他人带来身体伤害。因此,通过告知其相关保护方法,可以有效减少事故产生的概率。
其三,体育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器材设备。在教学开始之前,整理场地;在教学结束之后,认真收拾所有设备。在搬运器械时,教师需要告知学生不能随意拖拉;在领取器材时,不能脚踢和乱扔。对于不爱惜器材的学生,必须在第一时间制止;对于一些热心协助教师的学生,则需要对其进行表扬。这样不但会对器材保护带来诸多帮助,而且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明白保护器材的重要性。
小学生生理能力差异非常明显,所以在实际运动的过程中,自身行为表现也各不相同。一些身体素质相对较差的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时,通常表现都不佳,久而久之,就会对体育运动产生排斥心理,缺乏足够的自信心。对于这一情况,体育教师要认真观察,尽可能将这些学生身体的优势发挥出来,并给予相应的鼓励,帮助其逐步恢复自信。同时,还要培养其个人兴趣爱好,加强身体素质方面的训练,使其慢慢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
鉴于此,体育教师可以基于学生之间身体层面的差异,采取分层次教学的方式,促使各类学生均能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而且能和自己处在同一水平线的同学共同竞争,使得内心练习的欲望逐步得到增强,进而提升练习的实际效果。在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当学生掌握了某个动作之后,就会逐步失去新鲜感,失去继续学习的动力。不仅如此,由于自我控制能力不强,部分学生还有可能多次犯相同的错误。此时,体育教师不能失去耐心,应慢慢引导,使其潜在的积极性不会受到影响。同时,应用的方法也不能以说教为主,可以给学生分享一些知名运动员的故事,以此在学生的心中树立良好的榜样,鼓励学生积极锻炼,不断突破自我,增强自身水平。
许多体育运动的难度都比较高,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需要克服相应的阻力。在参与练习时,体育教师通过认真观察,很容易看出各个学生之间的差别,包括性格、能力以及个人兴趣等。此时,教师要基于学生自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使其心理水平得到提高。
例如,一些独生子女虽然身体素质较强,但是心理素质比较差,非常怕吃苦,此时教师就要将心理教育和身体教育融合在一起,通过选择一些合适的运动项目,帮助他们逐步克服心理层面的困难,启发其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坚持练习,并给出相应的正面评价。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心理素质,使其具备勇敢、果断和诚实的心理品质,从而使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不会轻易退缩,而是鼓起勇气,积极面对,寻找一切克服困难的方法,进而增强其心理素养。
教师难以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完整的德育教育评价体系,因此学校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情况,建立健全德育教育的评价体系,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有完善的评价体系可以依据和参考。
同时,学校还应该加强对教师德育教育能力的培训,增强教师渗透德育工作的意识,提升教师自身专业素质水平,使其在教育工作中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如学校可以在传统教学评价标准之中,加入德育教育评价标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进行考察,并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监督和考核,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积极渗透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德育工作本身属于一项长期性活动,并非短时间之内就能立刻取得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应在长时间教育的过程中慢慢渗透德育,不断总结经验,积极创新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小学生对体育学科的认可度,提高对体育学科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将德育教育渗透于体育教学中。这样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而且能使他们的综合水平得到提升,最终为提高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思想素质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