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树成
摘 要:情感作为人类行为最直接的推动力,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人类的心理活动,促进人类对于事物的态度和行动力。在小学教育阶段,如何去培养学生内心对学习的渴望与热爱,是促成学生成才的一大要素。当下,在许多学科中,笔者已经看到对于情感教育的实施方法,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对于此学科的学习兴趣,真正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笔者认为,小学语文,这一融合了古今中外思想情感和深刻内涵的学科,更要着重强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笔者围绕“多维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这一主题,结合相关实例展开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 多维度 学习兴趣 高效课堂
在教育心理学中,明确提出了学生的智力因素与情感因素相互渗透,影响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积极性的观点。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是学生从幼儿的牙牙学语走向正规化学习的纠正与引导,固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认知水平、智力水平、学习能力等方面因素,以此来促进教学质量,达到最高的学习效益。然而,语文的学习,更重要的内涵是中华千年文化的深刻底蕴,其中最重要的是情感的共鸣。学生能够与千年文化成为真正的伙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方向。以下,是笔者对于“多维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这一主题的一些见解。
一、善用资源,创设生动情境
当代的信息化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并且对于教育领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教师在教授具体课程之前,可以依靠多媒体等技术,为学生创设情境。例如在学习一首悲伤的诗歌之时,伴着悲伤的音乐朗诵一遍,给学生一种身心的体验,产生情感的反馈,增加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
同时,也可以在网站、图书馆等搜集相关的材料,提供知识背景,例如诗词创作者的人生履历、创作年代、时代背景以及创作者的创作意图等。并且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是自己处于作者的情况下会有怎样的想法和选择,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当时创作的心境,更深刻的感受作者情感催动下创作的诗歌的魅力。创作本身就是作者情感的表达,是作者所思、所想、所看的结晶,而一个时代的作品往往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盛唐的恢宏气象、宋词的婉约清丽或者豪放不羁、元曲的忧国忧民等,都带有当时社会环境的时代烙印。在学生对这些背景有了了解后,就能更好地理解在那种大环境下,先辈们的心境。
唐代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写于安史之乱后,是杜甫在江南遇到同样沦落天涯的曾经红极一时的乐师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如果对时代背景没有足够的了解,可能就会理解成简单的朋友相遇。但是对时代背景安史之乱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会明白,安史之乱是唐朝国势急转直下的开端,从开元盛世后再无盛唐气象。这个时候,曾经被皇帝唐玄宗赏识而频频出入达官显贵府邸的乐师李龟年也已经沦落到江南。曾经辉煌鼎盛的开元时代和自己意气风发的少年时代一样一去不返,跨越几十年的时代沧桑和社会变迁,两个老朋友颠沛流离,同病相怜。这首诗短小精悍,表达了时代变迁下人们的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作者充满了无限感慨,并且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我们只有结合当时的背景和作者经历,才能品出其中的艺术内涵,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达到和诗人的共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积极互动,拉近师生距离
教师不仅仅要认识到语文课堂内提升学生兴趣的重要性,也要关注师生关系对于教学高效性的影响。教师可以通过积极与学生交流,或者推动学生之间对于课文或材料的具体感受的交流,产生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与书本之间环环相扣的情感共鸣。
布鲁姆曾说:“学习最大的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在与学生交流讨论后,教师也要真诚倾听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内心感受,让学生对语文文化产生喜爱之情。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基于学生不同的成长认知环境,学生对不同的人物可能会有不同的认知和看法,而语文往往没有完全一致的标准答案,对于一些偏差较大的理解,教师要给予及时的指导,在合理范围内尊重学生的理解差异,构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习环境。
三、教学形式多样化,提高学习兴趣
其实,语文知识的接受不仅仅局限于老师课堂上的讲述,教师也可以创办一些音乐剧,或请专业文艺舞蹈团来学校进行相关表演。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在当下积极推动的“乐学”教育理念下学到新的知识,更能够促进学生从语文学习中领会中华文化之美,从中华文化之美中领略文字之美、音律之美、意境之美,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精神品格、文化素养。语文并不是仅仅来源于课本上的知识,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有着丰富的学习空间和资源,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留下了许多璀璨的文化成果,这些对于正处在接受知识初期的小学生而言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利用多种形式开拓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拥有无限的动力和激情,是我们教师最终的教学目标。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笔者想来,在视听觉、心理感觉等多重感官的刺激下,对于中华文化的好感必定会加深,学习积极性也会有相应的提高。
四、把握实际实践,促成语文高效课堂
老师的引导、外部的刺激、材料的吸引等,这些外部因素固然必不可少,但更重要的,还是学生本人的实际体验与相应实践等。例如,班级内部可以积极在课堂上举办小型的朗诵比赛,让学生用真情实感,在实践中感受文学的魅力。另外,也可以举行各种班级小品、文艺创作等,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全身心投入到语文的学习和实践中去。
学校也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观看《我在故宫修文物》《中国纪录片》《中华五千年》《百家讲坛》等各种节目,让学生在多彩的媒体视野下,从当代的角度考量中华传统文化,在心理上更会有熟悉感和新鲜感,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新知的欲望。莱辛曾言:“好奇的目光往往可以看到比他所看到的东西更多。”与此同时,学生在春游、秋游等集体活动后,学校还可以积极筹备征文比赛,让学生在活动后及时记录活动的经历和自己的情感,甚至可以带着学生们去参观博物馆,用心去体验中华文化的深刻韵味。
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尝试模仿和创作诗词、文章等,让学生能够在情感上得到一种快乐和满足,加深对中华文化的喜爱之情。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曾经说过,鼓励更能够催人奋进。因而,在小学阶段,教师更要对学生积极创作的积极性和勇气进行鼓舞和适当的奖励,激励学生往后更加热爱和敬畏中华文化,在语文的学习中水平更加蒸蒸日上。
总之,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以及社会对于学生成长成才的迫切期望,小学阶段的教学可以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为当下推动小学语文教育的策略。对刚刚接触中华文化的小学生来说,培养他们对于中华文化的情感,远远比灌输知识更为重要。多维度促成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正是抓住了这一点,让学生们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文化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曹平贤《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情感教学的必要性与策略》,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第二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2015年。
[2] 孙希芹《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小学语文情感教学策略探讨》,《课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32期。
[3] 李国梅《融情于学 情蕴于读—情感教学在小学語文阅读课堂中的渗透策略探究》,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19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论文集(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