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益平
摘 要:名著阅读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课内外阅读的结合,对学生语言文化的学习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且名著内容在考试中出现的频率也愈加频繁,因此做好名著阅读教学工作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知识积累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对初中语文名著阅读的教学策略进行探讨,以供其他教育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 名著阅读 有效性
名著阅读既是课内节选的部分,又是课外拓展的重要内容。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而不能一味按着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强迫学生去阅读。名著阅读与其说是阅读教学不如说是导读教学,教师需要做的是引导、引领学生去自主阅读,体验文字的魅力,体会语言的力量。
一、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新课改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语文教学的发展,从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变成了“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注重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新课改明确要求语文教学要朝着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向发展,在义务教育阶段着重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名著阅读显然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师不够重视,没有传授名著阅读的方法,“快餐文化”导致学生无法静下心来阅读等。
初中阶段的学生有升学的压力,很多教师不愿意让学生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名著阅读上,甚至会认为有阅读课外文章的时间还不如做一些阅读训练题,这无疑给了学生负面的引导。教师应该首先抛弃这种功利主义的观念,而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思想为主。其次,初中学生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文化基础,但对名著的阅读,很多学生会产生不重视的心理,除了教师层面的原因,学生还受到“快餐文化”的影响,对新知识、新文章只愿意匆匆一瞥,不能沉静下来领会作者的情感,对文章的时代背景和文笔也漠不关心。也许他们觉得这不是语文课上教学的重点,便不需要花费时间和心力去进行深入阅读。而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因此教师首先需要把学生这种不正确的观念纠正过来,引导学生重视名著阅读。
在重视名著阅读后,便需要对名著进行有效阅读,而能时刻保持着一颗积极阅读之心的人并不多,面对日益繁重的学习任务,学生不免感到疲惫和力不从心,自然不会愿意把多余的精力用在“可有可无”的名著阅读上。故而教师需要在方法上进行改进,想办法把课上与课后的阅读进行较好的连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阅读兴趣。这显然不是一个容易的任务,需要教师悉心的引导,使用新颖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让学生积极配合,方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从另一方面来说,阅读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是持续一生的良好习惯,不仅适用于语言文学领域,也可渗透到生活的点滴中。
二、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策略
1.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结合教材,融合名著
根据教材的编排,我们不难发现,名著导读内容与单元文章有一定的联系,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结合名著导读的内容去为学生讲解文章,顺便可以引进一些其他同类型的名著来作为教材的补充,而不必特地把名著导读单独开辟出来,与课文割裂讲解;应该是将两者融合做加法进行教学,而不是逐步分解做减法教学。语文作为语言文化类学科的代表,其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和融合性是非常强的,所以阅读积累对提高学生文学素养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教师需要做好对学生课内外阅读的引导,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骆驼祥子》为例,首先教师可以在人物解读以及时代背景上入手,结合教材中的文章巧妙地将其引入,例如在讲解《老王》或者《卖油翁》时就可以提一提祥子这个人物,一是能让学生加深印象,二是可以在与课文中的主人公进行对比时,引出不同时代下所构建出来的人物性格以及生平经历的不同,通过对比,增强学生的感知。教师可以在这种对比中,让学生对名著内容有所了解,而某一个细节之下总有能吸引人的地方,这也是名著用笔的高明之处;而后教师再提到名著导读时,学生就能游刃有余地去阅读,甚至还能下意识地联想到之前所学的内容,带着经验去分析,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2.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妙用技巧,提升效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尝试新的突破,但这不是说就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相反地,传统的课堂模式也有其优点,教师要将新、旧两种教学方式进行融合,将科学手段巧妙运用于名著阅读教学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水浒传》为例,这是很经典的四大名著篇章之一,本不需要多加赘述,但因其篇幅较长,可能使学生望而生畏,教师可以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灵活阅读。针对这一类长篇名著的导读,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去寻找相关音频、视频等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内容,若是遇到学生感兴趣的点,教师也可以查找资料进一步深入解读,这从侧面来讲也是做到了精读。
以此類名著的篇幅而言,每一章节都如同在课堂讲解文章一般细细品味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是借助影像资料进行整体了解却不难。同样类型的《海底两万里》,就有相关动画及电影资料,又如《艾青诗选》亦有朗读音频可以让学生去听。因此,教师应该借助科技手段从视觉、听觉上让学生去“阅读”名著,这不失为一个高效的方法。
3.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兴趣使然,提升涵养
阅读不应该是一时兴起,而是应该持之以恒。而这种学习习惯对学生来说并不容易养成,所以教师就该尝试从兴趣入手,把阅读发展成学生的一个爱好,鼓励学生去尝试,而不是把它变成一项带有压迫感的学习任务施加给学生。培养好的习惯,就需要选一个合适的“入门”题材,也就是学生所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中外古典名著中不乏有很多令人感兴趣的话题,其描写手法更为精妙高绝,其中以古典小说《红楼梦》为典型。而在教材中也不乏此类名著,以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为例,讽刺辛辣,充满隐喻,可谓是警世小说的代表名作,道尽世间百态、人情冷暖。教师在进行导读时便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故事进行阅读,由好奇心而引发阅读的欲望。阅读此类名著,也提升了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提高了文学涵养,教师只需做好引导工作即可。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但如果教师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起来,教师不需要耳提面命,学生也会自主地去探寻书中的奥秘,所谓“涵泳工夫兴味长”。
总之,名著阅读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正因为它流传度广、知名度高,故而学生必须对其有一定的了解,就如同学习必修的课文一样。而学习的最终目的皆是为生活所服务的,无论是技能性强的理论知识,还是能够提升涵养的文化知识,皆需要学生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去慢慢领悟。阅读是文化积累的过程,而名著阅读是其中的重要环节,望诸学子“春读书,兴味长,磨其砚,笔花香”。
参考文献:
[1] 李友谊《“一线三读”走进经典—以〈朝花夕拾〉名著阅读指导为例》,《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年第8期。
[2] 吴冬梅《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名著阅读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学周刊》2020年第10期。
[3] 刘峰《走进文学经典 吸纳文化精华—关于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分析》,《中学课程资源》2019年第10期。
[4] 李鑫《整本书阅读理念下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中的引介》,《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第5期。
[5] 陈临《浅析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问题与策略》,《内蒙古教育》2019年第26期。
[6] 金戈、洪东萍《“支架式”名著阅读教学初探—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名著课程实践》,《语文教学通讯》2019年第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