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虹
摘 要:新《课标》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然而,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会更加注重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和能力的培养。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就成为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兴趣激发
根据课程设计思路,语文学科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这就成为每一位语文老师要思考的问题。
阅读教学其实是学生积累素材的一个重要途径。语文教学包括很多内容,阅读是比较有难度的一个。老师要根据大部分学生的阅读能力来布置阅读任务,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跟上老师的脚步,这样才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所提高。
一、课前准备,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也是一样,只有让学生接受、喜欢上阅读,对阅读产生兴趣,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走进文本,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因此,教师应该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中,愿意跟着老师去阅读,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兴趣的培养要从小开始。每个学期,笔者都会给学生推荐适合他们的读物。在假期里,笔者给学生推荐了周锐的《大个子老鼠小个子猫》,这套书的内容十分生动有趣,学生每天都能保持阅读20分钟左右。这时候我就会观察每个孩子对于阅读内容的偏好,根据这些偏好,再给他们推荐好书。只有让学生对阅读保持兴趣,才能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使他们逐渐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
二、课上读通,培养能力
语文是一门需要积累的课程,很多低年级的学生会觉得学习语文很无聊,长此以往就不会对语文产生兴趣。因此,建立一个有趣、生动的课堂情境很重要。对于小学生来说,童话、科学等题材的故事会比较有趣,这时候老师就需要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营造合适的教学气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要结合文本特点进行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鼓励同学之间进行合作学习,并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来分析作者内心的情感。老师还可以联系创作背景,带学生走进文本产生的时代,丰富主人公的形象,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例如,执教新苏教版《黄鹤楼送别》一课时,学生还处于三年级,比较难理解课文内容。本来准备两课时讲完,但是笔者发现对学生而言,课文内容深奥,他们不能理解作者的思想。所以在第一課时,笔者疏通有难度的字词,采取借助图片、联系生活实际、回归课文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在课文主旨方面,学生没有体会过送别时内心的情感变化,所以笔者设置情境,播放比较悲伤的音乐,学生闭目思考,渐渐就能感受这种情感了。
其实语文教学也可以做加减法,笔者在设计《去年的树》一课时,看了很多特级教师的课堂实录,其中王崧舟老师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文中所有的对话都是没有提示语的,这样不利于学生掌握文中人物的情感走向,所以笔者会让学生把提示语加上。当学习到最后的时候,再把提示语删去,并且在黑板上板书“读懂了人物的内心,就领会了人物的情感”,自然就不需要提示语来帮助了。
三、课后巩固,加强阅读
学生每天的学习时间里应该有一部分留给阅读,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帮学生每天固定时间段专门进行阅读,以促进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低年级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的形式,中高段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默读的形式展开阅读。此外,设置固读时间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成效,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此外,仅靠课堂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老师介绍的书目也是有限的,所以要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只有把课内外阅读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教学生针对不同的书使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一些意义深远的名著可以多读几次,而有的书只要粗粗读过、了解大概内容就行了。在学生形成阅读习惯后,再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他们不断进步。
例如,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了让学生能够“读万卷书”,每周的阅读课安排学生去图书馆看书。图书馆里有各种类型的书,如绘本、童话书、科学读物等。每隔一周,笔者都会开展一次读书交流会,让学生推荐自己最近读到的好书,互相交流心得。除了去图书馆阅读以外,我也会发动同学从家里带来自己觉得不错的书,开展阅读漂流活动。因为市场上的书籍五花八门,有的书并不合适学生阅读,所以为了帮助他们节省选书的时间,笔者才开展了读书漂流活动,半个月更换一次图书,帮助学生做好阅读积累。
这种办法可以保证学生的阅读量,但是想要同时保证阅读的“质”,就需要其他办法了。笔者会利用假期时间进行阅读打卡,同时要求学生在阅读时每人出三道题目,以此来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当打卡结束时,把每个学生的题目整理出来,做成一份小测验卷子来检验大家的阅读质量。慢慢地,学生就会养成认真阅读的习惯,而不再草草了事了。
四、拓展延伸,转化能力
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写作能力也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所以,在语文学习中读书和写作是分不开的,阅读是为了积累素材,为写作做前期准备,写作是把自己内化的知识展现出来。因此,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他们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在日常阅读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书上把一些重点词语圈画出来,尝试着分析修辞和表达方式等,还可以进行一些好词好句的摘抄。在课堂上,对比较重要的句式、段落也可以要求学生进行仿写,这样不但复习了教学的重难点,也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例如,在学习《雾在哪里》一课时,通过第二课时的学习,学生会发现文章的结构有规律可循。都是在写雾来到什么地方,把什么东西藏起来了,表现出来的形式是怎么样的。通过教一学二的形式,笔者仔细教了“第一次把大海藏起来”的片段。然后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合作学习,找出第二、三、四次分别把什么藏起来了,会变成什么样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样举一反三的形式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笔者趁热打铁,让学生说说如果你现在是这个调皮的雾孩子,还会到哪里去,把什么藏起来呢?进而让他们动手写一写。这样做不仅巩固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把阅读后的成果转化到写作上,一举多得。
类似的方法还可以运用在诗词教学方面,因为古诗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为了给学生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会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常用字的意思。
例如,在学习《春晓》这首古诗时,就“晓”字可以讲很多内容。从解题开始,春晓是什么意思?是天刚刚亮的时候,从而拓展到“春眠不觉晓”的“晓”是什么意思,并且要求学生记录在语文书上。以此类推,以后在古诗里出现“晓”字,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往这个意思上联系。于是,学习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学生立就知道这里的“晓”是什么意思了,说明学生真正掌握了这种学习方法。
总而言之,语文是一门人文、语言类的基础课程,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遵循一定的“教”法,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小学生
参考文献:
[1] 马延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小学生阅读》,《课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52期。
[2] 赵素娜《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小学生阅读》,《中国农村教育》2019年第30期。
[3] 姜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速读(上旬)》2018年第12期。
[4] 尚天平《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年第9期。
[5] 王芳霞《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学周刊》2019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