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宣燃
(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 神外二科,河南 商丘 476100)
颅脑损伤属神经外科常见疾病,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升高,多因直接或间接暴力作用于头部引起颅脑组织损伤,脑外伤对大脑造成的伤害会导致患者出现功能障碍,降低生活质量,限制肢体活动,目前临床治疗重度颅脑损伤,往往重视早期抢救,而忽略术后神经功能恢复[1]。研究表明,待颅脑损伤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给予其规范、有效的干预,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降低后遗症及并发症发生率[2]。本研究选取2015年8月至2018年10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集束化管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8月至2018年10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常规护理组和集束化管理组,各30例。常规护理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21~76岁,平均(46.20±3.70)岁;摔伤6例,交通事故17例,打击伤7例。集束化管理组:男21例,女9例;年龄20~77岁,平均(45.21±3.60)岁;摔伤7例,交通事故15例,打击伤8例。常规护理组和集束化管理组性别、年龄、脑损伤原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家属对本研究内容知情,签署同意书。本研究经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选取标准(1)纳入标准:符合《神经外科学》[3]中重度颅脑损伤诊断标准。(2)排除标准:①恶性肿瘤;②肝肾功能不全;③妊娠或哺乳期女性;④内分泌系统病及血液病史;⑤严重消化道疾病。
1.3 干预方法常规护理组接受常规管理干预: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时为患者吸痰,辅助患者有效咳嗽,清除呼吸道分泌物,进行营养支持。集束化管理组接受集束化管理。(1)提供舒适的病房环境,勤开窗,每日进行消毒,避免感染,针对昏迷期患者给予良肢位摆放,健侧卧位,患侧在上自然伸展,患侧髋下、臀部、大腿外侧垫软枕,健侧肢体在下方,每2 h更换体位;干预前评估患者躁动等级,对每位患者躁动情况进行相关评定,根据等级使用适当约束工具,Ⅳ级可使用宽床单、约束带、约束手套等约束工具,Ⅰ级不使用约束工具。(2)约束维持期:每小时进行巡视记录1次,并在30 min内评估约束效果,每2 h帮助患者更换1次体位,同时要做好交接班工作,观察有无约束不良事件发生,记录好护理内容。(3)实施促醒疗法,播放患者喜爱音乐,多与患者说话、打招呼,刺激其听觉,选用不同温度及质地的物品刺激患者触觉,并为患者提供上肢被动训练,指导关节屈伸及上臂后旋、外旋、外展等。(4)针对意识恢复期患者实施听觉、语言刺激训练,指导患者通过口型、下颌、舌及嘴巴周围肌群运动,配合肢体运动,纠正异常发音,逐步过渡至短句,针对重度失语患者可通过手势交流。(5)指导患者进行舌肌及咀嚼肌运动,用舌头舔上下嘴唇,两侧口角摆动舌头,做咀嚼动作练习,每次5 min,可给予适量流质饮食,并逐步过渡至易消化食物。(6)针对稳定期患者协助其进行翻身、坐起等主动训练,逐步过渡至使用轮椅及站立等训练,开展健康知识宣教,为患者树立对抗疾病的信心,提高自身对疾病的认知能力,鼓励家属共同参与到护理中,对患者进行指导及督促。(7)出院后,告知家属详细记录患者日常进食、洗漱等生活能力进展情况,并定期到医院复诊。
1.4 观察指标(1)干预6个月后,记录并比较两组首次约束时间;采用Ricker镇静-躁动评分量表(sedation agitation scale,SAS)评估[4]患者躁动程度,分值为1~7分,依次为:不能唤醒、非常镇静、镇静、安静合作、躁动、非常躁动、危险躁动。(2)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5]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6个月后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量表包括意识水平、最佳凝视、面瘫、语言、视野、肢体运动等,评分范围为0~42分,得分越高,神经功能损伤越重。(3)并发症:统计颅内感染、泌尿系感染、呼吸道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及压力性损伤发生率。
2.1 首次约束持续时间及SAS评分干预6个月后,集束化管理组首次约束时间短于常规护理组,SAS评分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见表1。
表1 集束化管理组和常规护理组首次约束持续时间及SAS 评分比较
2.2 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干预6个月后,集束化管理组和常规护理组NIHSS评分较干预前降低,集束化管理组NIHSS评分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见表2。
表2 集束化管理组和常规护理组干预前后NIHSS 评分比较分)
2.3 并发症常规护理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集束化管理组(P<0.05)。见表3。
表3 集束化管理组和常规护理组并发症比较(n,%)
重型颅脑损伤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受到严重损伤,全身各个器官功能下降,身体处于应激状态,昏迷时间较长,导致患者免疫力明显降低,易被各种病原体侵入造成感染,导致肢体、认知、精神功能障碍,延长住院时间,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身心健康[6]。
集束化护理通过提供温馨舒适的病房,适时开窗通风,增强医务人员的消毒杀菌意识,降低患者肺部感染和颅内感染发生风险,减少感染控制的盲区,降低死亡率,提高治疗效果。针对昏迷期患者为其提供被动训练、定时翻身等护理,预防压力性损伤及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通过播放音乐、聊天、言语等刺激患者听觉及神经,使大脑皮质出现的新兴奋灶,增加脑内多数区域血流量,对大脑皮质活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改善临床症状[7]。本研究结果显示,集束化管理组首次约束时间短于常规护理组,SAS评分低于常规护理组,集束化管理组NIHS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均较常规护理组低,表明应用集束化管理可有效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减少患者首次约束时间,改善镇静效果,降低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集束化护理通过自身调节加快意识恢复,提高促醒成功率,通过进行主动运动、吞咽功能训练、语言训练、吞咽功能等护理,可有效提高康复效果,改善患者吞咽障碍症状,激起大脑语言功能的重新编码,有利于刺激强化患者的语感,促进语言功能恢复[8]。此外,集束化护理评定每位患者的躁动等级,利于增加约束工具使用的安全性,并根据患者躁动等级使用适当约束工具,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在较大程度上提高了该护理模式的有效性,根据医嘱解除约束护理,利于病情康复[9]。通过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宣教,鼓励家属共同参与到护理中,帮助患者树立康复信心,给予患者更多的体贴与关爱,促进其积极主动参与康复训练,增强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为出院后的继续治疗奠定基础[10]。
综上所述,应用集束化管理可有效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降低肺部感染、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患者首次约束时间,促进疾病转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