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作为课程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历史图表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它直观、生动、形象,对理解教材、加深记忆和培养能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迎合高考能力选拔的要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明确提出,学生应“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并“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由于图表类试题能够较好地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基本史学素养,因此备受命题者的青睐,在近几年全国卷历史试题中屡见不鲜(表1)。
表1 2017——2019 年全国卷图表题统计(部分)
图表试题类型多样,既有侧重考查细节和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力的漫画类,也有对学生知识迁移和整合能力要求较高的地图类,还有关注学生对比分析和抽象思维能力的数据表格类;其考查内容广泛(政治、经济、文化),考查方式灵活,包括选择题(主要考查逻辑思维能力、辩证分析能力)、材料解析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如果学生答题技巧和方法不科学,便会导致一些不必要的失误,本文以该类试题失分原因和相应解答策略为主题,提出些许思考以与同仁商榷。
例1.(2017·全国卷Ⅰ·34)图1 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该漫画表明 ( )
图1
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
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
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
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
【解析】从图中可以获得的信息是部分人因苏联的经济建设而震惊、惶恐,结合所学可知,为了限制苏联,二战后美国对其实施“遏制”政策。标题中的“又是”说明了斯大林格勒成就非凡,美国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故正确答案是D 项。斯大林格勒是1925 年为了纪念斯大林由察里津更名而来,出于反对个人崇拜的需要,1961 年,赫鲁晓夫根据其地理位置将其改名为伏尔加格勒,由此可见,斯大林格勒是苏联时期的城市名,A 项“苏俄”的说法不准确;漫画中呈现的只是斯大林格勒的工业建设,不足以说明整个苏联工业化的完成情况,故B 项错误;第三个五年计划(1938——1942)由于1941 年苏德战争的爆发而中断,故C 项错误。
【失分原因与应对策略】学生失分主要是因为思考问题片面,难以透过现象看本质,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在于关注细节。学生只看到了图中苏联经济建设的成果,而忽视了题干中“又是”这一关键细节,导致无法获取图片背后的信息。斯大林格勒第一次轰动世界是因为二战中苏德战场的重要转折战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所以,根据“又是”一词可以判定该事件应发生在“二战”之后,如此,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历史图表类试题的细节涉及的内容较多,如显性或隐性的时间信息、材料的出处、特殊的符号及文字、前后对比的变化等。这就要求教师在复习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把握图表中的每一个信息,运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研究材料,进而真正把握图表后的深刻内涵。结合本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先根据题干中的“苏联”“斯大林格勒”所隐藏的时间信息排除A 项;依据“又是”这一特殊词语,再联系教材中二战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内容可知,在二战全面爆发前,苏联已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1928——1937 年);图片中人物的反应说明了该事件的发生出乎了他们的意料,进而可得出正确答案为D 项。
例2.(2019·全国卷Ⅰ·28)表2 是19 世纪末20 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 ( )
表2 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
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
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
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
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
【解析】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信息可以看出,受国内外局势变化的影响,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人们的思想观念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题干中的三人应属于传统的知识分子,可他们没有通过科举考试走向仕途,而是参与了工商业,这正体现了当时士与商合一的发展趋势,冲击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与士农工商分立的社会状况,故B 项正确。表2 中“创设朱丽记花米行”及“设机器轧棉厂”是从事工商业的体现,与科举取士无关,故A 项排除;材料反映了传统知识分子参与或创办近代工商业,儒家的观念可能会受到冲击,但绝非抛弃,故C 项错误;材料只是提及部分名人从事新式工业,不能反映和代表整个社会的经济状况,且无法体现其在经济中的地位,故D 项排除。
【失分原因与应对策略】读图(表)能力有限,难以提取有效信息是导致本题错误的重要原因。本题以表格的形式命题,既综合考查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也体现了核心素养中对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的基本诉求。如果学生只依据教材,单纯地认为传统知识分子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就应该“学而优则仕”,不应从事工商业,这会使其错误地认为他们抛弃了儒家的义利观,或因为这三人都从事与工商业有关的事情而片面地认为这体现了务实的态度,这都会导致错答,都是因为对题干理解不充分和对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缺乏科学认识而造成的。
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只有广泛阅读才能让学生厚积薄发,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使学生懂得历史学习的艰巨性。广泛阅读是在浩如烟海的史料、典籍中获取知识的必要途径,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科学的阅读指导至关重要,如分析2017 年全国卷Ⅱ第42 题“钟表的演变”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阅读材料以获取信息:根据“原子物理学”和“信息技术”可归纳出“科技进步推动钟表的发展”的主题;着眼于“女性饰品”“男性所接受”“户外运动”及“驾驶汽车”可得出“钟表功能多样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果”这一结论等。该题涉及知识点较多,既有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也有近代以来世界科学的发展历程,还有从蒸汽机到互联网等,要高质量完成此题,没有必要的阅读和积累及良好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是难以做到的。
例3.(2019·全国卷Ⅱ·33)图2 可以用来说明,当时欧洲( )
图2 15 世纪欧洲出现印书坊的城市
A.文化趋于活跃
B.政治变革加速
C.市民阶级出现
D.新教传播广泛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相对简单,解答时只要牢牢把握住“15 世纪”和“印书坊”这两个关键信息,并与教材相结合便可得出答案。一般认为,近代西方政治变革最主要的表现是资产阶级革命和封建改革,这多发生于17 和18 世纪,与图中时间不符,故B 项排除;从11——13 世纪,随着西欧城市的大量涌现,市民阶级出现,并为资本主义兴起准备了条件,故C 项排除;新教是指在16 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脱离天主教而产生的新教派,故D 项排除;根据教材中“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及“最先在意大利开展并不断扩展的文艺复兴运动”等知识点可知,印书坊的城市数量增多和范围的扩大正说明了文化趋于活跃,故A 项正确。
【失分原因与应对策略】历史学科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再认识及对相关史实、概念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因此,“知识在教材之内,能力在教材之外”成了命题的一般思路。学生若不能将材料与教材紧密联系,就难以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本题表面上只考查了一个知识点,实际上涉及的教材内容很广泛,既有文艺复兴,也有宗教改革,还有资产阶级革命和中世纪城市的发展;既有对主干知识的考核,也有对教材拓展内容的考查,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很高。
尽管命题素材可能会超出教材所含内容,但“万变不离其宗”,教师应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准确把握教材体系的内在联系,并适时地将教学与时政热点有机结合,“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教会学生灵活运用、举一反三。例如,结合“新冠肺炎”的时事,教师一方面可以联系教材,讲述古今中外如何应对灾害和医学的相关知识以强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如2018 年全国卷Ⅲ第26 题就是对古代药学发展的考查(考查《神农本草经》《唐本草》和《本草纲目》的成书原因);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通过对疫情产生与传播的分析,让学生懂得保护生态环境和注重公共卫生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也体现了“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
总之,尽管图表类型的试题对学生各方面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但只要教师能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历史图表、时政热点给予高度重视,自觉养成良好的读图识图习惯,适时培养分析、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便可以“以史为鉴”,服务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