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希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湖北 武汉 430000)
脑出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亡率高等特点[1]。本案观察脑出血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价值。
研究对象84例均选自我院2019年5月~2020年4月所接诊的脑出血患者,均经诊断为脑出血。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基础组与研究组。基础组42例,男患24例,女患18例;年龄在46~79岁之间,平均年龄(53.9±3.7)岁。研究组42例,男患23例,女患19例;年龄在45~77岁之间,平均年龄(54.2±3.4)岁。对比上述两组资料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异,P>0.05,存在可比性。此项研究已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的认可,且患者及家属对此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基础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如对其各项生命体征予以密切监测,且对其体征变化予以记录;向患者及家属说明疾病治疗期间需注意的事项;叮嘱患者定时、定量用药。
研究组:予以临床护理路径:(1)组建临床护理路径小组,主要成员包含主管医师、护士长、责任护士等。其中,医师对患者病情予以有效评估,并对其实际病情为其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内容,责任护士依据所制定护理内容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此外,小组成员需接受有关临床护理路径的培训,了解护理路径的护理目的、关键点及护理方式,以便更好的开展护理服务。(2)入院第一天,护理人员需引导患者及家属办理相关的住院手续,并对其介绍医院环境;对患者及家属所提出的疑问,应予以耐心解答;对患者的各项体征(如呼吸、脉搏、血压、意识等)进行监测,一旦出现异常,及时通知医师。定期协助患者翻身,避免如压疮、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3)入院第2~3天,引导患者进行各项检查,且向其说明检查目的,从而提高其检查的配合度。检查结果出来后,需第一时间告知患者及家属,并进行相应的解释。密切留意患者有无出现再出血症状,若发生其出现恶心、呕吐、意识异常等症状,需及时告知医师以作处理。(4)入院第4~7天,结合患者的身体状况,为其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且叮嘱家属需遵医嘱为患者准备食物。还可依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对其开展相应的康复训练,如指导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训练、吞咽功能训练、肢体功能训练。康复训练需坚持循序渐进原则,逐步由被动训练到主动训练,最终促进其各项功能的早日康复。
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对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进行评估,该评分分值在0~100分之间,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理想[2]。
自拟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表,对患者护理后的护理满意度情况展开调查,该表分值在0~10分之间,得分在85分以上即可判定为十分满意,得分在60~84分之间即可判定为较为满意,得分在59分及其以下即可判定为不满意。满意度=十分满意率+较为满意率。
以SPSS 20.0分析,采取(%)代表计数资料,x2检验;
基础组患者护理后的ADL评分为(81.3±1.9)分,研究组为(95.2±2.8)分。以上两组患者的ADL评分相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t=26.623,P<0.05)。
基础组护理满意度为81.0%,研究组为95.2%,组间满意度相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x2=4.087,P<0.05)。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n(%)]
脑出血疾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为更好的确保人们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护理方式,其通过组建护理小组,针对脑出血疾病的特点,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为其制定更为合理的护理内容,并贯彻执行,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3]。在此次研究中,采取临床护理路径的研究组患者,其护理后的ADL评分明显高于基础组,差异显著,说明研究组所用护理方式,在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可起到积极作用。再者,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基础组,即95.2%vs81.0%,差异明显,这表明采取临床护理路径,有助于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提升。
综上所述,对脑出血患者予以临床护理路径,可获得较为满意度护理效果,不但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还能提高其护理满意度,是一种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的护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