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国芳
(宣城市人民医院,安徽 宣城 242000)
早产儿指的是胎龄小于37足周的活产婴儿,大多因母体妊娠期患有高血压疾病、早期破水等而致早产。大多数早产儿体重偏轻、头围偏小、皮下脂肪及肌肉较少,容易出现败血症、营养缺乏症以及硬肿症,主要通过药物及日常护理来降低早产儿的病死率。由于早产儿吮吸、吞咽不协调,经口喂养存在一定难度,为此管饲喂养则成为了临床首选。管饲喂养可能会引发败血症及口腔感染等并发症,早产儿生存质量以及成长发育受到了一定的影响[1],为探究母乳在管饲喂养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如下。
64例早产儿均选自于2018年2月~2020年4月,按照入院顺序进行编号并分组,单号为对照组、双号为实验组,据统计实验组中男女婴比例为13:19,平均体重(2.23±0.56)kg,平均胎龄(34.12±2.05)周;对照组中男女婴比例为15:17,体重均值(2.63±0.46)kg,平均胎龄(33.72±2.23)周;以上资料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本次研究经家属知情同意,所有早产儿在出生1天内就进行治疗,住院时间在一周以上,符合母乳喂养的各项条件,研究时排除部分具有先天性遗传疾病的早产儿以及其家属主动要求出院观察的个例。
(1)对照组接受0.9%氯化钠溶液口腔护理处理,按照要求依次定期擦拭早产儿口唇、牙龈、硬腭及舌部等位置,反复擦拭直至口腔洁净,注意每个部位的棉签不可混用。
(2)实验组接受母乳口腔护理处理,医护人员应当保持手部洁净无菌,将0.2 ml母乳滴入棉签并按照规定顺序依次擦拭直至口腔洁净后,保持4次/d的频率,棉签同样不可混用[2]。
(1)口腔清洁度,按照口腔内有无溃疡、感染情况,舌苔薄厚程度、有无血迹及奶渣等情况对清洁度进行评分。
(2)口腔感染情况以致病微生物培养结果呈阳性为标准,不耐受率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均为发生例数在总例数中的占比。
SPSS 21.0为统计工具,口腔清洁度得分为计量资料,以±s表示并以x2检验计算,口腔感染率、不耐受率以及结肠炎发生率均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并以独立t检验计算,P值<0.05才可说明组间差异显著。
对比口腔清洁度得分可以发现,实验组(4.52±0.16)显著高于对照组(4.21 0.08),t=3.123,P=0.019;实验组口腔感染率(3.13%)、喂养不耐受率(6.25%)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6.25%)显著低于对照组(18.75%)、(28.13%)及(21.89%),x2=4.265、5.212、6.253,P<0.05,如表1。
表1 组间口腔感染率、不耐售率以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对比[n(%)]
早产儿由于吮吸等功能发育尚不完全,临床上常常采用管饲喂养的方式进行护理,但这种护理方式减少了婴儿自主性运动,同时也增加了口腔感染的风险,为此临床不断探究优化的方案,开始将母乳应用到口腔护理过程中以期提高整体护理效果。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可以有效抑制各种细菌在早产儿的呼吸道等部位的生长,且少量母乳残留在婴儿口腔中可保持口腔环境洁净,婴儿无喂养不适的情况,更加安全高效[3]。
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口腔清洁度评分(4.52±0.16)显著高于对照组(4.21 0.08),P<0.05;实验组口腔感染率(3.13%)、喂养不耐受率(6.25%)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6.25%)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这一结果充分说明经母乳口腔护理的管饲喂养早产儿其口腔环境更好,口腔感染、喂养不耐受以及结肠炎发生情况明显更少。
综上所述,母乳口腔护理应用在管饲喂养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较常规氯化钠溶液护理更好,不仅可以维持口腔清洁环境、减少口腔污染,同时还可以有效减少喂养不耐受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应当广泛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