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编入了很多古典名著节选,尤其是五、六年级的语文教材融入了部分古典名著的章节,使学生在接受素质教育的同时能够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小学是学生思想启蒙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学习古典名著可以增加学生对历史文化的了解,进而促进学生文化素养与内涵的提升,对学生的成长及思想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语文教材中的古典名著节选、章节是向学生展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内涵的重要表现部分,但是,在实际古典名著教学中,由于小学高年级学生存在一定的学习任务,因此有的教师并未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较深入的探究。部分教师对古典名著教学并未给予足够重视,导致学生在小学高段中的发展受到限制。
多管齐下,激发学生对古典名著的兴趣。教学的艺术不是将知识点传授给学生,而是通过激励、鼓舞、唤醒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其对知识点进行自主探索、研究。小学高段学生的思想尚未成熟,仍然容易受到外界环境、事物的吸引,尤其是在上课的时候,难以集中注意力。加上古典名著基本是以文言文、白话文为主,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难度,自然就会失去学习兴趣,故在课堂教学中极易分心,不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教师应当认识到学生的这一特征,并根据这一特征改变教学方式,结合生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情境、导学案等多种方式丰富课堂教学,多管齐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令其对教学内容产生探索兴趣与欲望。
例如,在教学《红楼梦》节选内容时,该内容是以白话文的形式呈现,若教师上课时单纯地就教材内容展开,先让学生阅读,然后讲解其中词句的意思,无疑会令课堂较为沉闷。教师可在上课前,利用网络播放5~10 分钟的电视剧《红楼梦》片段,然后利用投影仪呈现其中的人物关系图,一来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来通过播放视频可以降低理解的难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三来上课前先观看视频可以让学生对文章内各个人物的特征有直观的了解,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可以带着对人物的情感去阅读。教师通过多管齐下的方式降低了学习难度,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视频中的影视片段产生了解的欲望,然后更好地投入课堂教学中。
以读代讲,品味古典名著的人物形象。小学高段教材设置较多的古典名著是由于该阶段的学生思想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发展,让学生学习古典名著有助于其了解中华的汉语言文化,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学习观与情感判断。新课改要求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其主体地位,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口头传授方式,给学生更多表现和发展的机会。学生通过阅读,结合相关注释,再加上教师的点拨,就可以体会古典名著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其所表达的情感。通过自己的探究分析所得的知识,学生通常都会有较为深刻的印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使其不必逐字逐句地对译、串讲。
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的时候,教师不必急着和学生讲解文章中人物的特征、情感以及说话语气,而是可以让学生先整体朗读文章,然后将事情的发展顺序列出来,让学生再次分小组进行深入阅读,在阅读过程中代入人物情感,即人物对话的语气进行模拟,从而去判断周瑜、诸葛亮的人物性格。从周瑜故意为难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开始,再到周瑜故意不给诸葛亮造箭材料,说明周瑜是一个嫉妒心强、心胸狭窄的人。而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仍然接受了造箭任务,并且如期完成,可见诸葛亮是一个以大局为重且从容镇定的人。让学生在阅读中通过形容词、对话等去感受不同人物之间的性格特征,从而形成人物形象,学生所产生的感受比单纯地听教师讲更为深刻。
应用表演再现古典名著的故事情节。教师运用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对古典名著中的故事进行情景再现,不仅可以为课堂增添活力,还可以给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般学生在众人面前表演会希望自己不出错,从而为大家呈现最好的状态,故而在表演前会做好充足的准备,包括对古典名著中的人物情绪、表情、对话语气等进行揣摩。揣摩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自主学习、深入研究的过程。
以《晏子使楚》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针对三次楚王侮辱晏子的情节进行表演,一人扮演楚王,一人扮演晏子,可以与其他同学一起讨论如何完善表演的细节。将古典名著中的情节以表演的形式再现,对文章中的人物进行更为全面的了解与把握,同时表演过程中还可以加入自己的想法,包括表情、语句、动作等,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另外,通过表演,还可以锻炼学生面对众人说话、阐述自己观点的勇气。
学习古典名著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为其日后的文化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故教师必须重视这一内容的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古典名著的兴趣,并通过以读代讲、表演等途径品味其中的人物形象、再现故事情节,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