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的表现样式与审美特征

2020-11-17 16:00李思洁
长江文艺评论 2020年5期
关键词:用线线描样式

◆李思洁

传统的中国画线描,特指用毛笔墨线勾勒物象、不着色彩或略施淡墨的画法。历代画家创造了各种不同的线描描法,后人把它们归结为“十八描”,即高古游丝描、琴弦描、铁线描、行云流水描、蚂蝗描、钉头鼠尾描、混描、撅头丁描、曹衣描、折芦描、橄榄描、枣核描、柳叶描、竹叶描、战笔水纹描、减笔描、枯柴描、蚯蚓描等十八种不同表现样式的描法。不同表现样式的线描在用笔方式及起笔、行笔、收笔、停顿、转折的特点上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归结起来大致可分三类:第一类线行笔较慢,中锋用笔,用笔过程中压力均匀,力量含蓄,线型没有粗细变化或较少变化,如高古游丝描、铁线描等。这类线因其粗细均匀,变化很小,给人的感觉是和谐、宁静、典雅的。如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中的线,匀称细腻、节奏感强,是典型的这一类线描样式,再如唐代周肪的《簪花仕女图》,张萱的《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等都是这一类线描的优秀作品。

第二类线行笔较快,也是中锋用笔,用笔过程中压力多在线的起笔处或线的中段,因压力不一致线型变化较多,如钉头鼠尾描、柳叶描、行云流水描等。唐代吴道子的很多线描人物作品,都体现了这一类线描的特色,《八十七神仙卷》及宋代《朝元仙仗图》等作品中的线,都是用笔凝重、流畅,所绘人物情态各异,充分发挥了线的表现力和情绪感。

第三类线行笔快,一般用侧锋、偏锋,压力集中在线的一端,线条既概括简练,又富于变化,像减笔描、枯柴描等这一类线描,主观倾向强,线型因行笔速度快而笔力强劲、变化莫测,如南宋梁楷的《太白行吟图》,全画头部及五官用细笔勾描,衣裙则用大笔淡墨勾出,纵笔挥洒,豪放潇洒且生动概括,线的感染力强。

线有工笔和写意两种不同的表现样式,工笔画中较多采用第一类和第二类型的线描,其用笔细密精致,严谨均匀;写意画则常以第三类线型为主,用笔自由多变,随性疏灵。

不同表现样式的线,用笔特点不同,通过用笔产生的形式美感因素来营造和传达审美趣味。线的表现在于用笔,“骨法用笔”是线条本身的质量,更重要的是,通过用线来描写物象本质和精神的表现力,既能体现单纯空灵的抽象美,也能表达黑白的韵律感,追求以形写神的审美功能。具体到表现技巧上,在线型变化及起笔、行笔、收笔、转折、停顿等用笔特点均有所不同,用笔讲究提、按及力度的把握,相对应的是画面虚实的变化。

线的表现样式丰富,不同表现样式的线在运用时普遍遵循几个原则:第一是整体,根据所画物像的整体风格,选择相应表现样式的线,主线强调突出整体形象,使整体关系更为突出。第二是变化统一,画面线的组织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避免雷同或完全对称。第三是疏密对比,线的疏密、聚散有节奏感,“密不透风,疏可跑马”,用线密集的地方衬托用线稀疏的地方,避免空白的雷同。不论哪一种样式的线,都是依据对客观物象的观察提炼出来的,先有内容,后有形式,反映画家的主观情感和审美意向。

线在作品中有着造型与审美的双重功能。线既可以是书写的,也可以是装饰的、写实的或抽象的,是简约、直接、快捷的造型语言。传统中国画讲究以线造型,线的“骨法”与形体结构的用线符合用线造型的韵味,体现画家的审美意趣,同时把线与造型结合好,以线造型,用线的方法去理解和刻画,通过分析和提炼物象的组成及结构变化,描绘物象的形体变化关系,抓住物象的要点和特征,加以提炼和概括,构成画面富有节奏和韵律的美感,反映整个画面的艺术趣味和形式美感,把画家的审美立场和物象本身结合起来,并体现“骨法用笔”的审美要求。

线的审美特征与其造型功能紧密相关。中国画传统线描,单以线勾勒,不施墨色,靠线的粗细长短、浓淡枯涩变化来塑造物象,并以简洁概括的线条描绘物象的形体特征、形态和质感,这种以线造型的方式是“应物象形”的基本手段。中国美术史上,顾恺之、曹仲达、吴道子、武宗元、李公麟、梁楷、陈洪绶、任伯年等都擅长用线来造型,不同表现样式的线,其审美特征是依据物象而生,符合时代审美特征的。

线是古代画家观察现实生活和客观物象的智慧和经验总结,有相对独立的审美意趣,研究线的审美特征,还应注重线的艺术趣味及形式美感。

线的艺术趣味直接反映在线的气质上,不同气质修养的画家对线的把握各不相同,这与画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及生活经历、学识修养密切相关。如北齐画家曹仲达的“曹衣出水”描,受印度艺术的影响,塑造佛像时用笔刚劲稠叠,所画人物衣衫紧贴在身上,用笔细密,成圆弧状,讲求线之间的疏密排列变化,衣纹线条贴身下垂,如刚从水里出来,造型方式有显著特点。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生活和审美发生变化,盛唐时国富民强、衣食丰盈,社会审美崇尚丰腴,这时相应地产生了笔势圆转、飘举的“吴带当风”的造型样式。吴道子以线造型的笔法圆转飘逸,遵循传神的法则,注意整体形象塑造,他一变东晋顾恺之以来粗细一致的“铁线描”,用轻重顿拙而有节奏的描法,笔势圆转,所画人物迎风若舞,这在表现形式上是符合当时繁华的社会风貌的。

线的气质因表现的样式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审美特征,其粗细长短、曲直方圆、轻重缓急、虚实疏密、顿挫刚柔、浓淡干湿等特点,在表现样式上生动运用和有机结合。不同笔法的线产生不同的审美表情,如匀称细致的“高古游丝描”,描绘物象是闲逸平静的美;而方折硬挺的“折芦描”,则更能体现棱角分明的情绪,再如表示愉悦的线流畅欢快没有顿挫感;表示忧郁焦躁的线则艰涩停顿;曲线欢快活泼而直线宁静舒展等等。同时,线的审美特征不仅仅是停留在玩味笔墨上,传统中国画讲究“骨法用笔”描摹物象,观察物象往往运用散点透视法更加自由地用线塑造物象,并通过墨分五色使线的表现力不断丰富和增强,从而形成比较纯粹的且富有传神写意的审美特征。

线的形式美感体现在线的组织与经营上。用线组织画面,反复推敲画面用线的排列穿插,利用衬托与反衬增强线的表现力,不同的排列规律、不同的对比安排形成不同的形式美感。艺术表达过程中,画家还经常通过强化线的排列规律来增强线的形式美感,如陈洪绶笔下的人物,常常是三条或四条节奏类似的线平衡排列,来增强线的力度,并以线的组织秩序感来形成画面节奏,增强画面装饰性的形式美感。

中国传统绘画的演进中,线的表现样式和审美特征是不断地丰富和增强的,从仰韶文化彩陶中简洁的线,到战国楚墓《人物驭龙》中行云流水的线;从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中劲道、细腻、工整的线,到宋代梁楷《太白行吟图》中酣畅淋漓意笔的线,画家都通过用笔的粗细、快慢、顺逆,用墨的干湿、浓淡,布局的疏密、交叉和走势等来表达画面的旋律感与节奏感,形成比较纯粹的审美意趣。

线的表现样式及审美特征是传统绘画美学的重要内容。就客观而言,物象本身是不存在单纯的线的,中国画家在艺术实践中锤炼出不同表现样式的具有独特审美特征的线,把以线造型升华为万千物象的基本造型手段和形式。这与中国画的意向造型观念,崇尚写意性文化精神是密切相关的,中国传统绘画线的表现样式与审美特征,都积淀着浓厚的民族文化内涵。

猜你喜欢
用线线描样式
我画我心
在不同的Word文档之间借用样式或格式
王瑜琦?马睿怡?陈若兮等
连一连
线描画
猜脚印
最快回到家
这是巴黎发布的新样式
嗨!我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