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是著名教育家,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陶行知先生的主要理论有“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等,而创新是他教育教学理论的核心和精髓,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育方式,是教育教学的基石,是一线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
目前,幼儿园美术教育中存在幼儿根据范画而作画,以及想画什么就画什么的盲目创造等问题,要想走出这些误区,就需要对教育模式进行创新。被动学习、一味模仿,不利于幼儿综合素质的提升。提升美术教育的质量,需要对现在的教育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教师应掌握美术教育的要求、方法和策略,让美术教育在儿童的成长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引领幼儿亲近生活,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要“引导幼儿接受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陶行知先生也提出“生活即教育”的观点。这些理论用在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都要求教师引领幼儿走进生活、亲近自然,让幼儿在生活、自然中发现美、表现美,从而萌发创作的欲望。例如,在泥工、绘画等活动中,开展“会变魔术的纽扣”活动,这个活动,对于3 ~6 岁的儿童而言,具有强烈的趣味性,能吸引幼儿的兴趣,激发他们参与的主动性。
创设轻松艺术氛围,调动幼儿参与的热情。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作合一”,倡导“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教中做”,指出“做”是“教”和“学”的桥梁。“教学做合一”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符合幼儿喜欢动手的特点。美术活动是创造性和自主性的融合,不可分割。首先,为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调动幼儿参与的热情,应注重轻松、愉悦氛围的营建,给幼儿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促进创造性活动的开展。
其次,环境的布置,不仅注重教室内外的布局和设置,还可以将教室划分为不同的活动区,如绘画区、版画区、泥工区、写生区、色彩区等,提供幼儿游戏、创造的机会,满足幼儿的需求,培养他们的美术情趣。如在绘画区,不仅可让幼儿以看到自己喜欢的各种可爱的小动物,如小花猫等,也可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用画笔画出自己心目中不同的小花猫的形象,如可爱的小花猫、顽皮的小花猫等。
最后,营建愉悦、轻松的美术氛围,借助PPT 为幼儿呈现一些经典名画。通过名画的欣赏,培养幼儿感受美、创作美的热情。为了激发幼儿的兴趣,帮助幼儿打开思维、创新之窗,教师可以在带领幼儿欣赏名画时,提出一些的问题、设计一些的活动,从而促进幼儿感受美,激发幼儿大胆创作的热情。如在幼儿园大班的一次名画欣赏活动中,教师首先用PPT 为幼儿呈现名画《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认真思考问题,如:画上画的是什么?画中的人们都在做什么?他们都有哪些姿态?……这些问题能把幼儿引领到画作的欣赏、观察中。
开展多元美术活动,激发幼儿的创造力。3 ~6 岁的幼儿求新求异,他们敢想、大胆、浪漫,表现出童真、童趣,善于联想和想象。鉴于此,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幼儿的这些特点设计多元美术活动,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幼儿敢想的特点设计联想性的活动。如教师随意画出一个符号,让幼儿想象教师画的是什么,如教师画出一条直线,让幼儿联想生活中哪些物体与这条直线相关联,幼儿可能会联想为铅笔、直尺、画笔、木棍、马路等;教师画出波浪线,幼儿可能会联想为妈妈的卷发、彩色的线条、绸带等。这类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幼儿喜欢游戏的特点,设计和开展趣味性的互动,如在课堂融入游戏和竞赛等,满足幼儿好玩、好胜、乐动的需求。如开展“各种各样的鱼”的美术活动时,在活动前,布置“海底世界”的墙饰,让幼儿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中;然后为幼儿播放《海底世界》的视频片段,让幼儿在全神贯注观看的同时,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海底世界里有什么?观察鱼,看看鱼身上有什么?鱼身上的花纹有什么不同?接着,让幼儿抢答。这个游戏的融入,激活了活动情境,激发了幼儿参与的主动性。
其次,在新形势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开展,也是创新美术活动模式的有效手段。开展美术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习的需要以及幼儿综合发展的需要,巧妙设计自主、合作、探究活动,让幼儿真正地动起来,培养幼儿自主思考的能力,发展幼儿的合作意识。
创新是行知理论的核心,美术作为一门艺术,更需要创新。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要将创新理念渗透到教学活动的始终,让幼儿舞动起创新的翅膀,成为“时时有创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