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视野下“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践探析

2020-11-16 05:53补维波洪飞柯菁芳
传播力研究 2020年21期
关键词:大思政三全育人

补维波?洪飞?柯菁芳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标志着“三全育人”大思政理念的形成。琼台师范学院率先在海南省落实团中央“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本文从大思政视野下探究“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在琼台师范学院的实践,认为其起到了转变思政教育理念、聚焦思政教育主业、改变思政教育方式、创新思政教育内容的作用,同时也存在学生思想认识不到位、尚未形成思政教育合力和互联网技术带来了新的管理问题等不足,并给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三全育人;大思政;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21-0-02

一、大思政视野下琼台师范学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概况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标志着大思政理念的正式形成。在此背景下,2018年7月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明确“各高校要把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作为‘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2]琼台师范学院于2017年9月在海南省率先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以下简称“二课”)制度,并被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中心纳入“二课”制度研究样本学校。截至2020年6月,注册人数14 679人,活动数量14348个。

二、“二课”制度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

(一)转变思政教育理念

传统思政教育理念,在教育参与者上认为主要是思政课专任教师和辅导员,在教育内容上认为主要是思政课本知识和个人道德修养,在教育的过程上侧重于课堂教学和课后谈心谈话。通过实施“二课”制度实现了从传统思政教育理念到“三全育人”大思政教育理念的转变。首先,通过制度规定,要求学生从入学初到毕业都必须积极参与活动,并在学分获得的设计上以学期为单位,防止集中在某个学段抢修学分的现象出现,实现了全过程教育。其次,通过制度明確学校党委、二级院系、各职能部门等参与主体的责任,促使教师、管理人员等做到全员育人。最后,在课程开发方面,设计了思想政治素养、社会责任担当、实践实习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成长履历、文体素质拓展、技能培训认证七大模块,实现了德智体美劳全方位教育。

(二)聚焦思政教育主业

作为思政教育工作骨干的思政课专任教师和辅导员,在传统思政教育工作中多陷于繁重的教学科研和各种事务性工作,难以聚焦思政教育主业。“二课”制度的实施,有效改变了上述问题,推动聚焦“立德树人”思想引领主责主业。比如“二课”制度规定,学生每学年在思想政治素养模块至少要修满0.5学分。该模块包括“爱国修德”“诚信教育”等活动,形势与政策、理想信念等主题报告会,党团学习、“青马工程”培训经历等,优秀党员、团员等荣誉称号,五四红旗团支部、文明宿舍等奖项。涵盖爱国主义教育、党团知识教育、素质教育、劳动教育,有效起到了思想引领作用。实施两年多来,在七大项目模块中,思想成长模块占66.1%,高居第一,不仅实现了思想引领对象的全覆盖,还创新了工作方式方法,提升了质量效果,并涌现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研习社”等精品项目。

(三)改变思政教育方式

传统思政教育方式是典型的管理式、讲授式。在师生关系上,教师往往将学生视为管理对象,而不是平等的教育主体;在教育方法上,教师往往多以传统的说教方式将相关内容灌输给学生。这种教育方式的弊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而愈发明显,通过“二课”制度改变了思政教育方式。在制度的设计目标上“实现共青团组织实施的……自我管理服务等第二课堂活动的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实现高校学生参与共青团第二课堂可记录、可评价、可测量、可呈现的一套工作体系和工作制度[3]。”借助互联网技术,各个模块的课程内容都可以由学生自主开发,实现了从管理对象到参与者的转变。同时课程也大大增加了青年学生喜欢的各种文体活动、志愿服务等,而不是以往的讲授课堂,学生的学习往往是自主式、体验式的。

(四)创新思政教育内容

以往思政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学校的思政教材,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以马克思主义原理为主的思政教学被边缘化,相关教材的编写也比较滞后,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觉得枯燥乏味。通过”二课”制度,能够创新思政教育内容。一是通过“二课”制度“思想政治素养、社会责任担当、实践实习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成长履历、文体素质拓展、技能培训认证”七大课程模块的设计,改变了过去思政教育内容单一的局限。二是在学生参加积极性最高的“思想政治素养”模块,课程主要为主题党团活动、青年大学习、红色纪念场馆参观学习、主题班会、思政知识视频学习、思政类专家学者讲座等等,既有传统的线下课程内容也有借助新兴互联网技术的线上课程内容,极大地丰富了思政教育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各个二级学院、团组织、学生社会对相关课程的自我开发建设,慢慢形成一批符合学生实际特点的校本课程,在课程的开发建设上也实现了创新。

三、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思想认识不到位

在实践中发现许多学生对“二课”制度的认识不到位,只是将其看成一个获得必修学分的科目,参加活动的动机是拿到学分不耽误将来获得毕业证,而不是将其看成促进自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最近两届少数毕业生甚至出现了在大四最后一学期还有许多学分没有修够,必须在短时间内突击抢修学分的现象。即使在对他们参加活动的相关审核适当放宽条件的情况下,依然有个别同学最后没有修够学分,无法毕业。以音乐学院为例,2020届292名毕业生中,有7人没有修够学分,占比约2%。

(二)“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尚未形成有效合力

目前,“二课”制度实施主要是校团委、各二级学院团总支、班级团支部。从纵向上看,校团委带领校学生会、社联、青协利用相关资源成为了课程开发的主力。虽然在思政教育结果上也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校团委承担着大量服务学生的工作,难以全力投入。从横向上看,各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目前参与的广度深度都不够,尤其是专任教师,除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凭借专业优势积极参与思政课程的开发之外,比如广受学生欢迎的“思行社”,其他学院教师参与不多。由于各二级学院团总支书记均由辅导员兼任,辅导员常常需要处理大量学生的事务性工作,难以全身心投入思政课程开发。因此,“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尚未形成有效合力,思政教育的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互联网技术产生的管理问题

随着思政课程形式的多样化,比如视频学习、在线答题、线上提交作业等,随之产生了新的管理问题。比如视频学习,不少学生就是点开视频获得相应的观看时长,实际并未观看,有的甚至是一边打游戏一边开着学习视频。即使是传统的线下学术讲座,由于依托“到梦空间”系统采用二维码签到签退,出现了部分学生将二维码拍照传给不在现场的学生骗取相应签到的现象,如果采用人工核对身份,又需要大量投入大量人力和时间。

四、对策建议

(一)抓好入学教育“关键期”

针对学生思想认识不到位问题,在新生大一入学时,做好“二课”制度的宣传教育,将相关的政策、制度内容、参加方法等细致地向学生进行宣讲。经过这两年的实践,针对新生开展“二课”制度的知识竞赛是有效的措施。许多学生为了获得奖状和礼品都会认真学习相关知识,在竞赛场上踊跃抢答,也带动了其他同学学习和了解。除了做好宣講,另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抓住新生入学关键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程活动,一是培养熟悉了解制度的骨干,二是通过课程活动,培养同学的兴趣和学习习惯,为后面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进一步改革制度,充分调动专任教师积极性

专任教师在学生思政教育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进一步改革“二课”制度,结合学校实际依托专任教师专业特长开发建设课程活动,其指导学生的成绩可以作为职称评审的加分。尤其注重调动年轻教师的参与,在实践中,选派工作热情高的年轻教师担任二级学院团总支副书记,能有效地促进二级学院“二课”制度的实施和发展。

(三)加强审核,严格管理

针对利用互联网技术弄虚作假骗取学分的行为,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对在线视频学习等进行相关的技术限制,促使学生认真学习,减少作弊的几率。另一方面对已经查实的弄虚作假者,实行“黑名单”制度,处罚其在一定时间段内不能参加活动,同时与评奖评优挂钩,从制度上保障学习的真实性和公平性。

五、结语

琼台师范学院通过实施“二课”制度,实现了思政教育理念、方式、内容等的创新,是新时期实现“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的重要途径。经过两年多的实践,也发现存在学生思想认识不到位、大思政格局尚未形成有效合力、互联网技术带了新的管理问题等不足,通过抓好新生入学“关键期”、加强制度的管理和建设,进一步创新改革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可以针对性地解决上述问题。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光明日报.2016年12月9日01版.

[2]李立红.团中央、教育部印发《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二课”制度的意见》[N].中国青年报.2018年7月5日01版.

[3]李立红.团中央学校部负责同志就在高校实施共青团”二课”制度答记者问[N].中国青年报.2018年7月5日03版.

猜你喜欢
大思政三全育人
构建二级学院 “三全育人”新模式
构建二级学院 “三全育人”新模式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全育人”培育模式新探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大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探究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