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芳?康茜?王媛
摘 要:随着汉语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来华留学生与日俱增,他们都想短时间内学好汉语,能尽快地参与交际,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只有置身在汉语自然语境中,才能提高口语表达的能力和言语交际的技能。
关键词:自然语境;口语能力;对外汉语;言语交际
中图分类号:H1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21-0004-02
一、自然语境
自然语境是指那些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个现实存在的、自然的场景,具有随机性、不能控制、不能提前安排、复杂多变的特点。日常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自然语境,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利用这些真实语境,和教授的语言结合起来,巧妙地植入到教学中,如上课当天的天气如何、有什么热点事件、日期等,我们都可以用这些话题做导语,随意谈谈今天的天气、大家的着装、注意的饮食、预防的疾病等,让学生投入其中,在日常的聊天中,让学生置身于这些真实的、有意义的、自然的情景中。口语能力必须在自然的实际语境中才能快速地得到提升,用语境去锻炼表达的得体性。离开现实生活这个语境的汉语教学,只能使学生学死板、生硬的语法规则,最多只是纸上谈兵而已。[1]
二、自然语境对口语培养的重要性
老师在课堂上设计的、教科书上提供的、或是自己创造的都是虚构的语境,是根据日常生活中的自然语言事实总结出来的,是相对理想的。让留学生学习已设计成型的语句,其实际效果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我们在课堂上设计的语境,都是理想化的,为了教学服务,而现实的语境是充满变数的,不管我们设计的语境有多么贴近现实,它和现实的自然语境之间还是有差距的。学生一旦离开课堂,在实际生活的自然语境中,课堂上学到的那些设计好的句型和语法,就不会使用了,很快就忘记了。有的留学生汉语HSK已达四级水平,考试分数也很高,但在实际交际的时候,却不知怎样组织语言进行应答,成为“哑巴汉语”。[2]
例如一个简单的打招呼用语“你好”,对于零起点的留学生来说,第一课都会学到这个基本的打招呼的用语,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也会用“你好”和别人打招呼,即使是比较熟悉的同学和老师。但是中国人一般都是和较为陌生或初次见面的人才用“你好”打招呼。当留学生在中国居住一年以后,能够入乡随俗,一个下雨的早上的打招呼就会变成:
——“早!”
——“早上好!”
——“吃了吗?”
——“吃了。”
——“去上课呀?”
——“是。”
——“外面正下着雨呢,带伞了吗?”
——“谢谢,我带着呢。”
适应了中国的风俗习惯,对这样的打招呼就不会出现不适应的感觉了。[3]
河北外国语学院孙建忠院士独创了“语言自然学习法”就是运用幼儿学习母语的方法来学习外语,语言自然学习法特别强调“语言”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的需要,教师不能脱离人类社会这种“交流的需要”而进行语言教学活动,教师要让学生更多地在“自然的语言应用过程”中去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在语言学习的初期,要鼓励学生像幼儿学习母语一样,抛弃“语法、句式”的束缚,不怕“差音、差调”,还语言作为交流工具的本来面目。
三、自然语境下培养留学生口语能力的探索
(一)增加词汇量,培养学生扩充句子的能力
第二语言习得需要遵循“可懂输入原则”即输入语言时,前提必须是要让学生能够懂,只有听懂了才能实现交流的目的。
词汇教学是提高口语力的基础,词汇是构成语言最基本的材料,没有充足的词汇作为前提,就不能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例如一个简单的购买苹果的日常,只要你理解了“钱”、“斤”或“个”、“苹果”这几个关键的词汇,就能开展正常的交流。当然要想顺畅得体的表达,还需在掌握词汇的基础上,培养扩充句子的能力。教师可以从词语或最简单的句式人手,引导学生由词造句。例如,根据一个词汇“吃饭”让学生扩展句子:“你吃饭了吗?→你和谁一起吃的饭?→你们在哪里吃的饭?→你们吃的什么饭?”回答:“我吃饭了。/我还没吃饭→我和**一起吃的饭。/我打算和**一起吃饭。→我们计划去**吃饭→我想吃**。”通过这种逐步展开的问答式的练习让每一位学生张口说话,从词汇扩充到句子的训练方法对学生掌握汉语语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此达到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目的。
(二)注意语音、语调、语感流的正确输入,打好语言基础
语音教学是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基础,学习汉语要从语音学习开始,语音学习最难,也最要紧,因为语言的本身、语言的质地就是发音,汉语的声调具有表情达意的作用,人们说话时的态度和情绪不仅表现在说话的内容上,而且表现在音调的升降上,甚至说话时的一个停顿和一个重音都会表达不同的意思。
例如“你去哪儿了?”把重音放到不同的位置就表示不同的意思,重点可以说“你”,也可以是询问你去的地点。还有例如:“作业写完了?”提问的语气;“作业写完了。”一般的陈述语气;“作业写完了!”开心的语气。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反复的听——跟读——朗读,在一遍遍反复的练习中,校准发音。
外国人学汉语,拼音是敲门砖。河北外国语学院在留学生汉语教学中将“汉语语音”教学设为单独的一个科目,从基本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开始,到拼读、声调,特殊的儿化韵、变音、连读等,训练学生校准发音的能力,打好汉语语音的基础,唯有这样才能正确的表达,听者才能精准地理解,最终达到顺利交流的目的。
(三)利用影視剧进行情景再现
在课堂上师生虚拟的语言环境,都是根据现实生活中的自然语境设计的,具有生活化和实用性的特点,虽然大多采用对话体,但和现实生活仍然存在差距,而影视剧是源自现实生活,是形象与声音的结合体。这种影视剧的有声资料,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直观信息,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这种形象的代入感,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但可以增加课堂趣味性,而且会强烈地刺激学生的视听器官,产生主动进入交际活动的心理状态,由传统课堂的“让我说”转变为“我要说”的主动型,提高学生张口说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贴近生活的影视剧,在课堂中或安排学生课下观看,剧中表现的人情世故、处事风格都是中国化的一个浓缩镜头。在这些影视剧中使用的生活化的词汇、语速、语音、语调以及谚语俗语等都是进行口语模仿的范例,学生们通过反复观看和模仿,不仅能积累词汇量,还能学习何种句式适用于何种语境,了解中国文化基因,学习用地道的中国化思维提高口语表达的能力。
(四)打破火柴盒课堂,开展语言实践活动
怎样才能更好地、更有成效地给留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呢?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多搞社会实践,使他们走出课堂,走出书本,走出校园,打破火柴盒课堂,开展语言实践活动,到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中去体验、去感受。教师可以带着学生走出课堂,去商场、公园、社区,和学生一起参观博物馆,让他们主动找公交站、问路、买票等,在活生生的汉语大语境中,捕捉实用语法现象。教师可以通过多平台锻炼学生的汉语实际运用能力,比如让留学生和中国学生一起组织文艺演出、组织趣味运动会、汉语演讲比赛等;给学生布置作业,让他们调查中国大学生的消费观、手机使用情况等校园和社会调查,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在实际操练过程中如果发现语义不明、语用错误等现象,教师可就势讲解,这样势必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这样把课堂上的语言学习与现实自然语境结合起来,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拿到课堂中拓展学习,把“活的语言”应用到“自然的环境”中。
(五)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与时俱进
外语习得理论认为教师要提供各种各样的让学习者使用语言的情景和机会,要懂得如何把学生的现实生活环境与课堂环境相结合,如何利用自然语境让学生有机会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生活化,把“在学中用”和“在用中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完全不同于传统的以传授语言理论知识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对外汉语教师与学生之间每天都在进行跨文化交际,因此教师只有自身熟悉与适应国际交际原则,熟练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增强跨文化意识,才能积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口语教学“鲜活”起来,以提高学生口语表達能力和全面的运用语言的能力。
把握自然语境,提高留学生的口语能力,得体性的交际能力,为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的教学视角。教师要创造机会、利用一切可能的客观条件,特别是社会生活这个广阔的语境,让学生去领会什么句子在什么样的语境中使用才是得体的,从而达到灵活运用语言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杨晓迷.情景教学法在初级汉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交际,2018(3):197-198.
[2]程朝晖.把语境引入对外汉语教学[J].汉语学习,1991(1):38-42.
[3]徐子亮.汉语作为外语的口语教学新议[J].世界汉语教学,2002(4):96-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