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艳梅
摘 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社会支持是一个学校教育很重要的补充部分。家庭教育、社会协助是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家长、社会的作用,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方教育共同体,才能真正地做好班级待进生的转化工作。文章通过待进生转化的事例展现构建“家校社”三方教育共同体的新形式。
关键词:“家校社”;教育共同体;待进生;转化工作
家庭、学校、社会是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外部因素,其中家庭和学校是最为重要的两个部分。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目标完全一致——都希望学生能够在成长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道德教育和学识教育。显然,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深化学生的学习意识、增强学生的交流自信,仅凭学校教育的力量非常有限,还需要家庭教育的有效配合、社会团体的有力支撑,形成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合力。因此想要在待进生转化工作中取得一定的工作成果,构建“家校社”三方教育共同体是更为有效的途径。
一、构建三方教育共同体的原因
“共同体”这一概念最先出现在德国社会学家、德国社会学创始人之一费迪南·滕尼斯的著作《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中,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紧密关系、共同的精神意识及对“礼俗社群”的归属感、认同感。后来,“共同体”这一概念被社会学家赋予了“为了特定目的而聚合在一起生活的群体、组织或团队”。
“待进生”是学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这个群体的学生往往在学习、品德、心理上或多或少有等待进步、需要帮助的地方。待进生特殊的生活背景与社会发展现状形成较大的反差,他们在承受较大的学习压力、经济压力的同时还要承受一定的心理压力。这些压力不但制约着待进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影响他们与其他学生和谐相处。家庭原因往往是造成学生成为待进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构建“家校社”三方教育共同体,结合家长和社会的力量,可以更好地帮助待进生改变不良现状、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
二、三方教育共同体的构建策略
构建“家校社”三方教育共同体应由以下流程组成:教师向家长和学生发出共同教育的倡议——教师、家长和学生针对不同的问题或目标共同商议转化规划——选择具体的转化方案——师生合作、亲子合作、家校合作、社会协助同时展开——教师收集合作成果、定期反馈和反思——召集三方拟定新的转化规划。
(一)职责分工
1. 教师的职责:在待进生转化中,教师作为决策者,组建三方教育共同体,推动和协调共同体的运行,指导共同体制定转化规划,为共同体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条件。
2. 家长的职责:作为共同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陪伴和督促孩子完成轉化任务,达到转化目的。与孩子一起努力,加强与教师的交流和联系,为孩子的转化提供适宜的家庭环境。
3. 学生的职责:参与共同体的构建,按照共同制定的转化规划完成每天的任务,积极主动地对转化规划进行质疑和反思,以促进自己更好地达到转化目标。
4. 社会的职责:为了帮助共同体顺利完成转化目标,社会团体的协助功能必不可少。社会可以为共同体提供一定的实践机会,组织合适的志愿组织、志愿者达成共同体目标。
(二)主要形式
1. 教师指导:教师有选择地通过分享自己的故事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给学生切实可行的转化建议,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
2. 名家引领:借助家长资源、学长资源、网络资源,邀请有经验的学长进校园,与学生面对面交流;通过网络引领学生了解社会类比案例,使学生有足够的自信完成规划。
3. 亲子合作:在一段时间内,父母与孩子共同解决一个问题,把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交流和分享作为亲子合作的一部分。同时利用互联网平台,加强不同家庭之间、家长与学校教师之间的联系,及时处理和解决遇到的问题,调整转化规划,以协助目标的早日达成。
4. 社会实践:社会可以提供合适的社会活动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在上课之余参与一些积极向上的社会实践活动,从中获得生活感悟。
三、三方教育共同体在待进生转化中的个案分析
学生A在高三艺术考试中已经取得自己梦想院校的合格证书,高考目标明确,但高中文化课基础薄弱,在高三最后三个月的文化课复习中出现缺乏学习劲头、自习课无法静心完成学习任务、害怕家长了解学习情况等现象,一直无法提高学习成绩,逐渐在学习方面出现问题,需要转化。教师在与家长进行长时间沟通后,得知家长的文化水平比较高,非常愿意为孩子的学习出力,且考虑到学生A无法在学校的自习课时间记忆,导致记忆类的题目失分严重,在征得学生同意的情况下,倡导构建教育共同体。
教师与家长、学生一起分析学生目前的目标非常明确(尽快提分),解决的问题明确(利用好每天的自习时间,增加记忆的内容),因而制定了家长参与的学生转化规划。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家长参与学生的学习,教师制定每日详细的学习计划(尤其侧重于每日的记忆计划),由家长和学生共同完成。另外,在网络上寻求有类似经验的志愿者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教师每隔一段时间通过小测及时检验和反馈学生的情况。在规划持续了一个月之后的大型考试中,学生A的成绩从原来的221分提高到288分。对于学生A而言,这次进步让她重拾了自信,在后面的复习中势如破竹,高考以333分考进理想的院校。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A虽然在学习上存在困难,但她的问题清晰、努力目标明确,家长愿意配合学校帮助孩子进步,所以三方教育共同体得以顺利构建。在开展过程中,三方遇到了不少问题,所幸三方能够坚持下来,取得理想的结果。
学生B的家庭条件比较好,但父母已离婚,学生B虽判给母亲抚养,但因为一些私人原因,跟随脾气相对较暴躁的父亲生活。学生在此环境中成长,脾气暴躁易怒,很难与同学和谐相处,因此发生多次的德育违纪,尤其是宿舍违纪问题非常严重。
解决这个待进生的问题离不开与家庭的合作。教师在多次与学生父母双方的沟通中明确了在家校教育共同体中学生父亲应起到重要的作用之后,组织学生、家长、心理专业志愿者与教师坐在一起,共同探讨学生转化的目标和规划,以期杜绝学生在校的违纪行为,缓和学生与家长、与其他同学的关系,让学生B能够投入高中紧张的学习当中。
在接下来的三方合作中,学生B的父亲以身作则,在心理专业志愿者的指导下,制定专业的活动计划,和学生B一起探讨、一起学习、一起改变、一起进步。在完成了一系列的亲子合作活动之后,学生B的家庭关系明显好转,在学校与同班同学的关系也有所缓解。
学生C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父亲早逝,由母亲打零工抚养长大。另外,学生C存在听力障碍,在耳朵的治疗上开销较大。在转化过程中,教师和家长担心学生C在此环境中成长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影响他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在教师的倡议下构建了三方教育共同体,与学生母亲、心理教师一起设计了转化规划,家长日常为学生的生活出谋划策,教师课堂鼓励表扬,心理教师制定适宜的开放性活动,并寻求社会的协助,尽可能在课余时间安排合适他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拜访社会福利院、寒暑假社区服务等。尽可能多地制造机会让学生C与开朗的人相处,在活动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树立自信。在一系列的帮助活动之后,学生C可以自然、主动地与同学和教师交流。在家校每周、每日紧密的信息反馈和规划调整下,学生C已经能够主动与舍友交谈,虽声音较小、语句较少,但迈出这一步实属不易。
在实践中,我们利用“家校社”三方教育共同体的构建来帮助教师积极转化待进生,建立和谐师生、家校、亲子、学校内外的关系,让家长有更多的机会积极参与孩子的学校生活,配合学校教师的德育教育,为学生的成长服务;也让学生和家长更多地走出学校、走进社会。我们也希望“家校社”三方教育共同体能够在不断的完善中,为学生的成长和教育积蓄更强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冯锐,金婧.学习共同体的思想形成与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7(03).
[2]彭素飞.打造家校共同体 提高德育实效性——“打造家校共同体 培育‘三立遂中人”德育主题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