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连江
摘 要:小学科学除了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外,其中还包含大量的实验活动,需要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或是观看教师演示的方式,锻炼小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创造能力。但是部分教师没有提前做好实验设计,不了解小学生的兴趣特点和认知规律,因为实验难度大、师生互动少,往往不能顺利完成实验,得不到想要的实验现象或实验结果,他们参与实验活动的积极性也会受到挫伤。为此,教师必须要创新小学科学实验活动的组织和开展策略,让每一名学生都爱上小学科学的实验课。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活动;创造性思维;师生互动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作为一名小学科学的任课教师,我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都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始终让小学生在课堂上、实验中,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才能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实验教学目标。通过树立全过程管理理念,把握好课前准备、课中指导和课后总结三个要点。课前要注意收集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意愿,认真做好实验活动教案的设计;课中要加强师生互动,通过引导思考、鼓励创新的方式,在实验活动中学会思辨;课后要及时总结和评价,积累经验,不断提升。
一、小学科学课堂中实验活动的开展原则
1.创新性
小学科学每一册都包含十几个实验项目,如果每次都是按照同样的模式开展实验活动,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不强,实验开展效率不高。结合小学生喜欢探究新事物的心理特点,我们在组织开展实验活动时,应当尝试运用创新思维,设计不同的实验活动方案,采取不同的实验开展模式。在每一次实验活动中,都可以让他们感受不一样的氛围,有不一样的体验,从而对科学实验保持强烈的探究兴趣。坚持创新和创造,才能让科学实验对小学生始终保持强烈的吸引力。
2.互动性
小学科学实验活动除了少数是需要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外,大多数实验都需要学生分组合作完成。虽然合作探究可以发挥集体的优势,加快实验效率,但是由于生活经验少、动手能力弱,在一些难度较大的实验中,很多学生可能会出现集体“卡壳”的现象,影响实验进度。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通过积极开展互动,适时进行点拨,帮助学生理清实验思路,跨越障碍,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验任务,或是观察到实验现象。另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还可以进一步活跃实验课的氛围,这种活泼、自由的氛围,也有利于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二、小学科学课堂中实验活动的开展现状
1.实验活动过程中师生互动较少
每个学生理解能力不一样,实验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学生对实验中的重点、难点、操作的把握程度,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总结。做实验每个学生都喜欢,但由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观察事物时常是杂乱无章的,缺乏系统性和目的性,观察时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很大,有时常常偏离观察的主要目标。此时教师的适时点拨和引导就显得十分重要。但是在实验活动中,一些教师与孩子们的互动和交流次数较少,他们在实验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存在哪些疑惑,作为教师并不了解,在规定时间内完不成实验,孩子们对科学课实验的兴趣也会降低。
2.实验活动的方式方法较为单一
小学生虽然对科学课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小孩子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如果实验活动的形式单一,实验课的氛围比较枯燥,就难以让他们始终保持学习热情。调查发现,部分教师在组织开展实验活动时,形成了固定的模板,即先讲解实验原理和步骤,然后演示一遍,最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重复一遍实验。这种实验教学极大地限制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另外,很多学生为了完成实验,死记硬背步骤,即便是完成了实验任务,观察到了正确的实验现象,也没有达到科学课实验教学的最终目标。
3.实验活动的总结与评价不到位
小学科学教材中包含的实验类型和数量较多,每一个实验都要求我们认真去对待。但是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学生的表现不理想,或是教师的指导不到位,可能会出现实验目标无法达成,实验现象不明显的问题。只有不断地总结问题原因,才能积累经验,让教学水平得到渐进式的提升。而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不注重总结和反思,对于实验活动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没有及时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导致同一种问题反复出现,科学课实验活动的开展效果不理想。另外,很多教师就学生的表现进行的点评,缺少鼓励和赞扬,学生参与实验的正反馈不强,久而久之对科学课实验活动也会失去兴趣。
三、创造性地开展小学科学实验活动的对策
1.重视师生互动,提高实验效果
(1)教师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探究
实验切忌毫無目的,随心所欲,实验的最终目的是为教学服务的。学生在观察实验时,如果教师不加指导或指导不明确,学生往往会出现无目的、漫不经心地观察的情况,他们常常只是注意那些感觉新奇或有强烈刺激的现象,而放过实验目的所要求观察的主要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去帮助,所以教师要提醒学生运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一是用眼、科学地看,时刻提醒学生注意用眼观察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步细小的变化。二是用手摸、用耳听、用鼻闻,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用嘴尝,借用工具观察等等,这就是科学地听,科学地做,它能帮助学生更全面地感知事物。
(2)鼓励学生尝试和创新
开展科学实验活动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的养成,离不开一个高度自由的课堂环境。在实验活动中,我总是想方设法地为孩子们创造宽松的环境,让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尝试、去探究。例如,办公室前有一棵树,课间很多男孩子比较调皮,喜欢爬到树上去玩。我没有阻止他们的这一行为,而是叮嘱他们一定要注意安全,并规定他们玩的时间。还有一些学生在进行科学实验时,不可避免会遇到不懂的问题,或是不会操作的情况,这种情况下我也很少直接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而是通过启发、引导和鼓励,让他们敢于尝试,即便是错了也不批评,在不断的试错中寻找正确的答案。
2.运用多种实验活动模式
(1)多媒体与实验活动的整合
无论哪一门学科,兴趣是学习入门的先导,是儿童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儿童年龄越小,对自然界的兴趣就越浓,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充满趣味性,可以更好地进行科学实验教学。我在开展科学课实验时,也经常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无论是调动学生的兴趣还是提高实验教学效率,都有非常明显的效果。例如在进行《串联、并联电路》实验时,他们很难分清两种电路在结构和连接上的异同点。我通过多媒体,采用动画的形式分别展示了线路连接方法和电路图。然后让他们自己对照电路图完成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的连接,并成功地让小灯泡亮起来。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孩子们对科学课的兴趣更加浓厚了,我和孩子们的关系也更加亲近了。
(2)组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科学课上的一些实验,不必局限于课堂以内,我们也可以带领孩子到校园中,甚至是校园外,通过亲自观察、体验,对这些科学现象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例如在学习《观察蚂蚁》这个实验时,教材上要求通过昆虫观察盒,让孩子们近距离地观察蚂蚁的身体结构、活动方式。我带领孩子们走出教室,来到了校园的一处草地上,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蚂蚁是如何搬动食物的,是如何爬行的,是否有不同种类的蚂蚁等。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孩子们表现出了更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大家一边观察一边讨论,在热烈的氛围中结束了本次实验课。
3.在总结评价中积累实验活动经验
(1)给予鼓励增强实验活动的自信心
教师的赞扬,可以让小学生保持学习的动力。科学课实验本身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对于那些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常常会因为弄错了实验的先后步骤,导致实验失败,无法观察到正确的实验现象。这种情况下,他们就容易产生挫败感。在实验课上,虽然他们主要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活动,但是我也并不会放任不管,而是在各个小组之间流动观察。如果发现个别小组迟迟没有进展,我会询问他们遇到了哪些问题,然后鼓励他们开动脑筋,引导他们换一种思路。当他们终于完成实验后,我也毫不吝啬赞美之词,挖掘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加以表扬。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们对科学实验保持信心和动力。
(2)收集反馈信息,不断总结提升
我们在科学课实验中,需要不断地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但是有时候一些方法可能并不完善,就需要我们在实验课结束后及时总结、反思,找到问题所在,寻找解决对策,将这种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地完善。每当我尝试运用一种创新性的实验教学模式时,除了做好实验前的准备事项外,我在实验過程中也十分注意观察孩子们的表现。例如小组内的讨论气氛是否活跃、实验进度如何、实验完成率的高低等。根据这些实际表现,在实验活动结束后进行问题剖析、自我反思。找到问题根源所在,这样在今后开展科学实验活动时,我就注意避免犯重复的错误,教学质量得到了提升。
小学生对未知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小学科学中的实验活动,让他们能够从科学的视角,主动去探究事物的真理,这对于科学思维的养成、动手能力的提升都是大有裨益的。小学生刚刚步入人生,对他们来说一切都是陌生的、新奇的。在他们成长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这些困难有精神上的,有知识上的,也有体力上的。作为小学科学教师,我们要注意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指导实验活动的开展,通过理论教学与实验操作相结合,课内实验与课外时间相结合,小组合作与独立探究相结合,感受科学魅力,增强创新创造能力,真正让孩子们爱上科学,认识世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锡珍.小学科学课堂中引导学生处理实验误差的策略:以教科版小学科学“摆的研究”一课为例[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9(3):154-155.
[2]陈华,高翔.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长周期观察活动的研究:以小学科学《看月亮》为例[J].教育与装备研究,2018(6):164-166.
[3]白桦.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小组合作分享学习的有效性[A].2019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C],2019.
[4]吴秋月.“磨”出精彩:以《果实》一课的教学为例[J].湖北教育(科学课),2018(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