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加玲
摘 要: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務在于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能力,而不是只顾眼前有限的知识。语文教学要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作为核心任务去落实,增强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深度阅读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阅读能力培养
阅读能力综合囊括了朗读、理解、深度领悟、感受,是学习语文不可缺少的技能。对于小学生来说,受到学习经验和阅读基础的限制,他们的阅读能力还不高,甚至连朗读都存在问题,教师要有耐心地一点一滴培养,从最基础的方法开始,教会他们更多阅读的方法。下面就来介绍几种。
一、将课内外资料整合,延伸式阅读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简短,想要通过短短的篇幅来了解人物,走入人物的内心是不现实的,必须借助课外材料才能实现。因此,学生应该养成积极查阅资料的阅读习惯,利用辅助性材料读懂文章,这不仅是一种阅读能力,也是一种好的阅读习惯。比如,在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尽管小学生对“鲁迅”的名字已经十分熟悉,但是鲁迅究竟是谁,他在生活、工作中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说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学生们还不了解。在这种情况下,理解本文的情感就受到了阻碍。为此,教师应该为学生布置课下任务,搜集鲁迅生平的成就、事迹以及有关他的名人名言,通过这些材料,使鲁迅的人物形象丰满起来[1]。课堂上,学生将各自搜集的资料整合在一起,最后说一说自己印象中的鲁迅是怎样的一个人。这一环节结束后,再将目光转移到课文中,相信学生对作者笔下的“伯父”会有更进一步的了解,阅读效果会事半功倍。养成阅读前搜集资料的习惯,将使学生受益无穷。
二、多查阅工具书,理解式阅读
课文中一些学生从未接触过的词汇,会成为他们理解文章的阻碍,每到这时,阅读活动就很难继续下去了,而学生则在等待教师讲解。其实,生字词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查阅工具书来解决,每遇到一个新问题就查阅一次,理解字词的意思后再放入文章中体会,直至读懂文义。这样的理解式阅读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无须再胡乱地揣测,理解文章有凭有据,也使他们渐渐脱离了对教师的依赖[2]。
《草原》一文中有很多的成语,这成为学生理解文章的绊脚石,而这些成语也是文章的一大亮点,只有理解成语的意思,才能感受到草原究竟美在哪里,获得与作者同样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在布置课前任务时,就应该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将“一碧千里”“翠色欲流”“久立四望”等词的意思查出来,理解着去阅读全文。课上,要求学生以小老师的身份讲一讲,说一说自己的理解,这对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大有裨益。
三、将文章比较,对照式阅读
很多文章单独学习,很难理解它的深意,但是如果将与它相类似或者完全不同的文章放在一起去读,很快就能领悟出很多深刻的情感,得到一些意外的收获。因此,对照是一种阅读的技巧,学生应该掌握并尝试运用。例如,《少年闰土》这篇文章刻画出了一个聪明、勇敢的少年闰土形象,但是作者为什么要用如此多的篇幅来描写闰土呢?这不是少年本该有的青春活力吗?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写作用意,教师可以将《故乡》这篇文章作为对比,让学生在比较中阅读。通过了解中年闰土神情麻木、寡言少语的呆滞形象,学生们开始从《少年闰土》这篇文章中领悟到了一些更深刻的内涵,开始从社会背景的角度去分析人物,也明白了鲁迅描写少年闰土的用意所在。原本需要教师大费周章去讲解的问题,通过简单的对比,立刻迎刃而解了,这便是对照式阅读的作用。
四、先提出问题,求解式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常常会遇到一个问题:学生在自主阅读时十分盲目,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只是机械地读一遍课文,这显然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如何让学生在独立阅读时有所收获呢?每一篇文章都有不同的特点,教师无法做到次次都详细指导,学生必须寻求一种通用的高效阅读方法[3]。在阅读文章前,先提出问题,再本着解决问题的态度去读文章,能够找到阅读的关键点,更具针对性,不失为一种优质的阅读方法。
问题可以是教师提出的,也可以是学生在看到题目后自己提出的。例如,在学习《田忌赛马》一课前,教师可以先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文章:田忌和谁赛马?比赛的结果如何?都发生了什么?读完文章你有什么体会?让学生边读边找答案,一定能够有所收获。
综上所述,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一点一滴地教会他们各种阅读的技巧,提升他们的自主阅读水平。教师要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尽可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他们更多独立阅读的空间。而自己则要“退居二线”,更多地发挥引导作用,制定出促进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长远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赵希芳.浅谈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下),2014(6):129.
[2]田雪晴.探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7):206.
[3]林燕娜.探寻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6):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