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0-11-16 05:51刘娅琦
山东青年 2020年9期
关键词:学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

刘娅琦

摘 要:人这一生的发展阶段分为胎儿期、婴儿期、童年期与青少年期和成年期。其中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历程中的过渡时期,以生物学中青春期的到来作为青少年期开始的标志,以社会文化因素中的成人仪式的结束为青少年期结束的主要标志。青少年期一般分为青少年早期(11—14岁)、青少年中期(15—18岁)和青少年晚期(18—21岁),本文的研究对象初中生,主要以青少年早期,即11—14岁的初中学生为主。由于初中生处于认知发展与心理健康成长的关键期,他们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与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心智的健全发展,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康和谐的心理品质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在个体身心发展的过程中受遗传因素、个体在发展中的主动性与被动性、社会环境与文化因素的影响,学校教育中的文化课知识的学习应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辅相成,不可偏颇。

关键词:青少年;学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正式步入青春期的第一个阶段。很多初中学生往往会出现在思想和观念上的偏差。在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过程中,遗传与环境的影响在其心理发展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皮亚杰提出的相互作用论指出,个体心理发展受到遗传与环境两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遗传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学校教育应发挥其教育的有效性,即能够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征,掌握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实施有其针对性的教育才是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初中阶段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本研究中所指的青少年主要是指青少年早期的学生,即11岁—14岁的初中生。初中生处于认知发展和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在中学阶段对青少年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中学阶段对初中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青少年正确认识社会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历史发展观指出,个体的心理发展存在低级和高级两种心理机能,人的心理发展是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换的过程。在个体的心理发展中,这两种不同的心理机能是相互交织、相互融合。所以在青少年时期学生的心理机能由低到高的不断发展说明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在心理上有极强的自我意识感,自尊的发展也愈发强烈,渴望社会大众将其视为成人看待。但是在认知发展、情绪调控以及社会经验等方面的发展还不成熟,相对滞后,致使学生的许多期望不能实现,进而导致一些不良心理问题的产生。所以对处在青春期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能够帮助学生顺利有效的渡过青春期。学校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和观念,进而引领学生走向正轨。帮助心理有问题的学生重新认识社会,构建新的社会体系。通过社会大众对其的支持力量来改善自身的心理状况,从而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才能更好的适应目前与未来对自己发起的挑战。

(二)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青少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通过对青少年刻板印象的分析可知,大多数人们认为青少年对家庭、父母和学校、老师之间的关系是较为疏远的,他们往往更看重与同伴之间的相处。所以学校对青少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将会有助于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师生和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初中阶段教师为学生实施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沟通能力,反之,积极向上的同伴关系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发展。在学校教育层面,学校组织开展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座谈会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正确认识自己与社会之间的所属关系,提倡与学生平等交往的意识,在维护学生人格的前提下帮助学生的社会性和亲社会能力的发展。家庭和学校应该形成一股教育合力,帮助学生树立慎重交友的意识,可以通过非正式学习来教育学生要勤奋好学、心态良好,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交友观。

(三)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青少年积极面对学习

如今网络的发展,新媒体自媒体的广泛传播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有利也有弊。正是由于社会中不良风气的形成才会致使部分青少年有了思想和价值观的偏差。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不仅是教育学生,也是教育家长。家长和教师应该以倾听者的身份融入学生当前的生活中,只有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建立科学准确的教育治疗方案。当前的青少年意志较为薄弱,做事总是一时兴起,半途而废。所以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要从积极的角度来循循善诱,每名学生本身都有着正向阳光的心态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能力,家长和教师都应为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做好后勤保障,帮助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压力,及时进行挫折教育,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和是非观念。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往往比年幼儿童或成人更加情绪化、喜怒无常,所以本着全面发展学说的原则,教师不仅要关注青少年的学习,更应对青少年实施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积极面对学习,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的不良情绪,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积极面对生活。

二、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现状及分析

初中阶段的学生刚步入青春期,从生理来看各项指标发展并不完善,从心理健康角度来看,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征及一般规律,出现心理问题如何获得有效干预等方面还未得到来自学校教育中的重视。在学校教育中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大致分为青少年自身心理品质的不足、学校专业教师队伍不健全以及学校对初中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視三大类。

(一)初中生对自我角色定位的认知存在误区

自我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区别于他人的“分离感”,即个体能够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身体和心理等方面具有自己的独特性,这同时也使个体能够更好地认识他人;二是跨时间、跨情境的“稳定的同一感”,即个人知道自己是长期持续存在的,不随环境及自身的变化而否认自己是同一个人(张贝,2013)。青少年主要集中在对于自我的认知和自我评价两方面的认知存在误区。青少年对于自我的角色定位认知不清晰,初中阶段的学生刚进入青春期,从生理结构上来说各项指标发展还不完善,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说,刚步入青春期的青少年成人化思想加剧,自我中心感强烈,更容易听取外界对于自己的评价,通过外界的评价对自己有全新的认知。

随着网络时代的日渐普及,部分青少年缺乏自律意识与自觉性,将大量时间放在游戏、网络、社交软件、小视频等方面,这些问题的层出不穷意味着青少年缺乏基本的抗压能力与挫折教育。再者,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应注意青少年在这一时期会出现思维上的多维变化与相对主义,即青少年会非常容易用多种观点来看待问题,在问题的认识上并不是非黑即白。往往学生在极端的怀疑一切这一时期结束以后,青少年则会对复杂的知识有了螺旋式上升的一种更为深刻地认识。教师应利用青少年的这一特征进行科学施教,将其不良影响转化为积极因素,教导青少年应运用多种角度来看待问题,凡事不应极端化。

(二)学校教育中专业教师队伍不健全

就现阶段的学校教育师资队伍而言,大部分学校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教师,科学准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无法开展。大多数心理健康教师都是由其他任课老师兼职而来,心理健康老师队伍不健全,导致学校教师难以掌握现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学校在对于心理健康课程的开展也仅是与政治或者德育课相并,很难真正了解当前学生的所思所想。心理健康老师的待遇普遍偏低,因为心理健康老师的工作量很难认定,绩效工资基本上没有,兼职心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往往不纳入教师工作考核,只作为义务劳动,没有任何补贴。现阶段部分学校教师在心理健康课上采用情境模拟训练法或者角色扮演法,导致学生放不开游戏,不利于同伴之间的体验与交流,课堂的进一步深化与关键经验没有得到凸显。

(三)学校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

现阶段城市学校中心理咨询室与心理教育课程流于形式,学校教师对于青少年当前的心理发展特征掌握不够,导致无法科学准确的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疏导。城市学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以及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重视程度还有待加强,而农村学校的学生心理健康课以及实践活动更是少之又少,农村面临的留守儿童、单亲家庭、有着特殊情况家庭的学生较多,因为父母工作的特殊性,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是急需关注的问题。

学校应将建设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基础上,落实立德树人是实施教育的根本任务,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健康科学素养放在第一位,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保障专业教师队伍的合理权益与相关待遇。

三、班主任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变化特征为基础,班主任是贴合学生群体最近的人,所以从班主任教育层面,针对当前学校教育中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提出改进策略,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育主体:树立正确自我认知意识,建立积极同伴关系

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主导者,班主任作为与学生群体最紧密的教育者,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意识。教师应当普及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帮助学生准确找到现阶段合理的自我角色定位,班主任是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最直接也是最紧密的人,其次坚持以课堂教学的形式为主体是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方法。班主任应当及时注意到班级内学生当前的心理变化。多给予学生肯定的评价,将其身上的不良影响转化为对学生教育上的积极因素。学校教师应重点掌握本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当前心理变化,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气质类型对其进行有效的教育,因人而异的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此外,沙利文的人际发展理论强调个体在社会领域的成长,认为理解个体心理发展的最好方式是从人际关系的角度对其加以研究。在沙利文看来,与周围的人建立积极向上的同伴群体关系有利于给双方带来安全感和亲密感。这种安全感将每个人对于自身的零散的感受粘合在了一起。同一性和自尊都是在人际关系的基础上逐渐建立起来的。

(二)教育合力:班主任应构建与家庭之间沟通的桥梁

家庭中错误的教养方式会导致青少年的叛逆与问题行为的形成,比如专制型家庭教养模式、冷漠型家庭教养模式等,都会导致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与内化问题行为的形成或加剧。班主任作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沟通的桥梁,可以通过座谈会、家长会或访谈等方式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教养方式与教养观念,共同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谐成长。家长和教师通过多元化多形式的沟通,来增强对学生当前心理状况的了解。教育合力是指以学生所在的学校为教育的主导力量,家庭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可或缺重要地位,以及社会环境作为教育的辅助力量有机融合,班主任或教师在其中牵动促进三方的有效沟通,发挥教育水平的最优化。

(三)实践指导:教师开展多样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丰富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一是有利于学生之间积极健康的同伴关系养成;二是利用安全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提高情绪管理能力和进行科学的挫折教育。由于处在青春期的学生对于自身的一些行为会出现偏差、错误甚至夸张的认知,他们一方面坚持己见,一方面又羞于表达。这也是造成中学生与父母、教师之间关系疏远的重要原因。班主任通过开展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新知,不论是知识的获取还是经验的习得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体验,不断提高的过程。通过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間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教学相长。教师要在使学生充分信任的基础上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并且一定要做到对学生问题的保密性。学校要定期通过正常途径来了解课程和机构的开设情况,如有需要改进和地方及时改进,不要让这些举措流于形式。教师组织的实践活动都可以帮助青少年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促进青少年的心理素质与实践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心理健康品质的形成。实践活动也可以让老师和学生之间互相发现对方的闪光点,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结语

本文围绕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的分析及个体心理发展变化的理论基础,通过对现阶段学校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以教师为教育主导者针对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提出策略,旨在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从班主任教育层面,针对当前学校教育中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提出改进策略,帮助学生获得对自身的正确认识和科学定位,作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沟通的桥梁,家庭和学校应形成教育合力帮助青少年获得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针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教师还应采取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契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设计出相应的教育内容,遵循一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原则,采用有效精准的教学方法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珺.心理健康与青少年成长成才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20(05):114-118+106.

[2]李佳怡.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8(11):142-144.

[3]张贝.学业成就对贫困中学生抗逆力运作的作用[D].首都师范大学,2013.

[4]董杨雪.试论问题青少年自尊的特点[J].河南社会科学,2008(S1):50-51.

[5]李清霞,张春莉.课堂教学中情感渗透策略的探讨——基于“社会情感学习”视角的分析[J].中国教师,2015(18):62-65.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山东 济南 250014)

猜你喜欢
学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