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峰 李玉华
[摘 要]通过对我国近二十年有关家校沟通的研究进行梳理,并结合Citespace可视化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我国家校沟通研究起步发展缓慢、基数小,但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入,逐渐被学界所关注,并集中于尊重、家长、学校、校讯通、新媒体、微信群、“独二代”家长等主题;近年来家校网络沟通逐渐成为热点话题,但家校沟通研究理论体系仍不健全,对学生在沟通中的主体地位认识不清,并缺乏有效的提升策略研究。在此基础上,研究者对家校沟通研究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家校沟通;Citespace;家校网络沟通;研究热点
一、引言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影响的一致性。家庭和学校作为影响儿童社会化最大的两个系统,整合二者的教育功能并使其发挥最大作用,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应有之义。近年来,家校协同育人的意义日趋凸显,并成为政策研究的焦点。教育部继2012年发布《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后,于2015年又印发了《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进一步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支持作用,加快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络,推动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形成教育合力”。2016年,国家九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应城乡发展、满足家长和儿童需求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将我国教育事业的功能定位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强调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要合作共育[1],激起了社会对大教育观的新一轮探讨。家校社合作,不仅是加强家庭教育的一项措施,更是教育思想、培养模式、学校制度的三个根本性转变,是研究人的培养模式转变的重大课题,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创新探索[2]。为了统筹家校教育系统,家校沟通尤为重要。
二、家校沟通研究的趋势与热点
以家校沟通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查阅2000年1月1日至2019年8月31日的文献,最终筛选出符合此次研究要求的文献共311篇,其中中文期刊论文267篇,核心期刊论文22篇,占发刊文章的8.2%;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44篇,无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见图1)。
1.研究增长趋势
由图1可知,2000—2019年间,有关家校沟通研究论文的年发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前十年发展缓慢,年均不足两位数,2006年出现一个阶段性小高峰。后十年的年均发表量呈增长显著,2015至2019年的总发表量超过前十五年发表量的总和。此外,2017—2018年成为家校沟通研究的顶峰,这两年的发表量占二十年发表总量的1/3。由此可见,我国家校沟通研究起步发展缓慢、基数小,但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及政策的推动,受关注程度迅速增长。
2.家校沟通研究领域热点
(1)关键词词频分析。关键词的频次高低可以反映出一个领域的研究热点。本研究采用Citespace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了关键词词频共现分析。家校沟通研究领域的高频次关鍵词如表1所示,从高到低依次为“家长会”“家校合作”“学校”“沟通”“班主任”“班级管理”“家庭教育”“家长”等。
(2)关键词聚类。关键词共现可反映在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主题中专业术语共同出现在一篇文献中的情形[3]。某一领域中关键词共现的频次越高,表明关键词之间关联度越高[4]。对检索文献进行关键词聚类,得到如图2的可视化图谱。聚类参数Modulariy=0.5271,MeanSihouette=0.6952,说明此次聚类的内相似性较强。这一结果反映了我国家校沟通研究的一个特点:研究主题涉及广泛,但同一主题内研究视角较为接近。采用LLR方法对聚类结果进行标签化操作,共得到“#0 尊重”至“#6‘独二代家长”等7个聚类标签,说明这些是比较热门的研究主题。
(3)家校沟通研究关键词时区图分析。CiteSpace可将时间因素加入知识图谱的绘制,即先划分时间段,然后再合并起来一起分析,更直观地显示研究热点的演变过程。根据图像调整反映,将时间段按照3年划分,可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据此绘制的家校沟通研究关键词的时区图如图3所示。由于2005年之前的论文发刊数太少,且一些针对家校沟通的研究并未给出关键词,所以时区图中没有形成2005年之前的图形,而是以出现的第一个关键词为时间起点。由图3可知,家校沟通在论文中以关键词形式呈现最早见于2005年。2006—2009年间,家校沟通研究较注重从沟通双方主体和以家访、家长会为代表的传统沟通方式进行探究。2009—2012年间则主要关注家校合作的问题,家庭教育的作用也逐渐受到重视。2012—2015年对家校沟通的认识程度加深,由探究宏观的“学校—家庭沟通”转向微观的“班级—家庭沟通”;同时,对家校沟通问题与策略的研究是该时期受到关注。2015—2018年间,研究范围有扩大趋势,主要集中于网络家校沟通,同时特殊沟通对象(科任老师、“独二代”家长、后进生)及家校沟通过程中的人际氛围(尊重、关爱、自信)也成为研究热点。2018年后,研究更加深入,由对微信、QQ等沟通媒介的研究转向对“互联网+”、信息化等网络发展趋势和特性的探讨,沟通关系在此时期也得到了更为细致全面的剖析。
3.家校沟通研究热点的发展脉络
研究者在对家校沟通研究发刊状况及Citespace可视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对所搜集文章内容的分析,归纳出以下脉络。
21世纪第一个十年(2000—2009年)为家校沟通研究的探索期,国内相关研究少且较为基础,多关注沟通过程中的双方主体和模式,如改家访为校访[5]、建立“家长代言人”制度[6]等。此外,该阶段对网络媒介在家校沟通中适用的探究刚刚起步,采用网络进行家校沟通的建议最早见于2006年[7],博客、校讯通等媒介在当时被认为是进行家校沟通的有效工具。
2010年后,家校沟通研究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按年文献发表量可分为快速发展期和爆发期。在快速发展时期(2010—2014年),家庭与班级间的沟通和交流成为热点问题。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对沟通问题及提升策略的研究数量也不断增加。除传统模式创新外,对网络在家校沟通中应用的研究进入探索期,网络与家校沟通关系的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现有网络媒介的作用、新兴网络沟通平台的搭建成为该时期研究的新问题。在爆发期(2015—2019年),家校沟通研究的数量大大提升,主要集中在新型技术的应用,积极沟通关系的塑造等。在新型技术的应用上,国内研究者开始重视以微信为代表的网络社交平台在提升家校沟通水平、促进家校合力方面的作用;运动沟通、NLP技术、恳谈会等新方式也成为新型家校沟通方式的一部分。对沟通积极关系建立的探讨也逐步受到关注,平等、尊重、真诚、热心逐渐成为积极沟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一些如学生心理健康、积极心理学、教育管理者、“独二代”家庭等以往研究未曾关注的因素也逐渐进入研究视野。可见近5年对家校沟通的研究范围越来越广,并关注了更多教育和社会现象。
三、家校沟通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1.理论反思与建构
当前,家校沟通研究的理论不足。国内关于家校沟通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对家校沟通理论内涵的探究还不够深入。此外,国内学者在开展家校沟通研究时的视角仍局限于将其视为家校合作研究的附带品,即影响家校合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很少对家校沟通的概念内涵及其特征进行深入探讨。家校沟通的要素有哪些?每种要素在结构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如何使这些要素组合实现效果的最大化?如何通过操作化使其直接影响或落实到真实教育情境以促进学生发展?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2.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良好沟通关系的建立
作为家庭教育系统和学校教育系统的直接参与者,学生天然受到这二者的影响。传统研究多考察“家长—教师”“家长—学生”“教师—学生”等单向沟通格局下的教育效果,学生长期处于消极被动地位,参与度不高,难以积极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当二者沟通后所采取的教育措施与作为主体的学生的情况不符甚至冲突时,教育的正向作用将无法有效发挥,甚至对学生的学业或心理发展造成难以修复的伤害。因此,如何营造和谐的家校沟通关系,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沟通过程,值得研究者进一步思考。
3.对家校沟通策略有效性的探讨
许多研究者已开始关注良好的家校沟通模式提出了构建策略,阐述了家长和教师在沟通过程中应具备的态度和社交技巧。然而,这些策略是否具有操作性?在真实的沟通情境中能否发挥所期待的教育效果?研究者在加大对家校沟通策略有效性的研究力度,给出自己设计的家校沟通模式的同时,也应对其作用和评价加以分析,为探讨有效家校沟通的要素与模式积累经验。
4.新型沟通模式之家校网络沟通
(1)网络沟通的模式探究。与传统家校沟通不同,网络媒介兼容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特点。在网络沟通中,学校和班级既拥有向所有家长传递教育管理信息的能力,又可以与家长实现实时一对一、一对多,甚至多对多的沟通和交流。此外,网络媒体多种多样,家校间可选择的沟通方式也越来越丰富,这一切都要求研究者对网络时代下的家校沟通模式和规律进行新一轮的探讨。如何才能使网络更好地促进家校沟通和教育合力的提升?何种网络沟通方式所带来的教育效果更好?应如何构建一套家校网络沟通体系?是基于已有的社交平台?还是由教育部或学校出面构建独特的家校沟通系统?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将是未来研究需要的。
(2)网络沟通的技巧和方式。与传统沟通方式不同,网络空间作为一种独立于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第三空间,研究其中的行为和问题不能完全照搬过去已有的范式。除传统家校沟通中适用的人际技巧外,在家校網络沟通时是否需要交流者考虑网络空间的特征而调节自己的沟通策略和技巧,值得研究者关注。
(3)网络沟通所带来的教师压力。与传统家校沟通相比,采取网络进行家校沟通,一方面可以极大地便捷家长和教师之间的交往行为,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也加大了教师的工作压力。由于沟通成本的降低,当家长遇到教育问题时,可以选择通过网络一对一地向教师求助,这必然会极大地增加教师的工作量。教师在课后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在这段时间内被要求解读家长对学生教育的困惑和问题,无疑将带来一种脱离课堂的新型压力。这种伴随网络而来的职业压力已在其他行业中有所体现,教师如何妥善处理线上沟通所带来的工作与休息之间的平衡,是一个正在兴起的家校沟通的新问题。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
[2]新时代对家庭教育有哪些新要求[J].少年儿童研究,2019(6):78-79.
[3]米欣.近二十年产业技术研究院研究的现状、热点与前沿趋势——基于CNKI 1999~2018年文献的知识图谱分析[A].中共沈阳市委、沈阳市人民政府、国际生产工程院、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第十六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经管社科)[C].中共沈阳市委、沈阳市人民政府、国际生产工程院、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沈阳市科学技术协会,2019.
[4]张勤,马费成.国外知识管理研究范式——以共词分析为方法[J].管理科学学报,2007(6):65-75.
[5]郑祥震.校访——一种新的家校沟通方式[J].教学与管理,2005(14):35-36.
[6]金绍荣,王德清.“家长代言人”制度:家校沟通与合作的有效途径[J].教学与管理,2006(8):27-29.
[7]张传鹏,刘炜.搭建起家校沟通的虹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54-56.
(责任编辑 姚力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