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姗
(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贵州 遵义 563000)
房间隔缺损属于临床中发生率较高的一种先天性心脏病,在全部先天性心脏缺损患者中,房间隔缺损的占比大约为10%[1]。采用传统外科手术对房间隔缺损患者进行治疗,并发症和手术病死率较低,同时远期效果较为满足,但是因为需要体外循环和开胸,所以会对患者机体造成较大创伤,手术瘢痕也会对术后美感造成严重影响。在介入心脏学逐渐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经皮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开始逐渐应用于临床治疗中,而在开展介入封堵术时,超声心动图介导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2]。和经食管超声介导相比,采用经胸超声介导能让患者痛苦程度有效减轻,手术适应证也得到了拓展。本研究主要分析了经胸超声心动图在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继发性房间隔缺损患者40例,经超声心电图、X线、心电图检查证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房间隔缺损的边缘宽厚、清楚,边界≥5 mm,选择Amplatzer封堵器成功开展介入封堵术治疗;排除标准:伴有其他严重基础疾病;伴肺动脉高压引起显著的右向分流;需接受手术矫治的其他心脏畸形。全部40例患者中,男17例,女23例;年龄1~76岁,平均为(30.5±3.3)岁;病程为1~11年,平均为(5.1±1.6)年;房间隔缺损缺口直径为7~34 mm,平均为(17.9±4.1)mm。
1.2方法:①彩超检查:选择PHILIPS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选择频率为2.0~5.5 MHz的探头。术前利用心尖四腔切面、剑突下切面、胸骨旁切面等对房间隔缺损的大小、位置、缺损边缘的长度和硬度、肺动脉高压、缺损处血流方向等进行测量。②手术方法:采用局部麻醉;选择右侧股静脉常规穿刺,透视下经股静脉送人右心导管,进行详细检查。经胸心动图显示缺损位置,调整右心导管通过房间隔缺损至左心房,左上肺静脉,送人加硬导丝,退出右心导管及股静脉穿刺鞘,将房缺损封堵器传送鞘经右股静脉送入,通过右心房、房间隔缺损、左心房,撤除加硬导丝,将房间隔缺损封堵器经鞘管送至左心房,将左房伞打开,回撤让其和房间隔缺损左房侧紧贴,对输送杆和鞘管进行回拉,将右房伞打开,与房间隔缺损右房侧紧贴。通过彩色超声引导,开展推送和牵拉试验,对闭合效果进行观察,然后将封堵器释放。术后给予阿司匹林抗凝治疗,告知患者定期复查。
1.3观察指标:分别于术后3 d和术后3个月,对封堵器的位置、形态进行复查,对介入封堵术前后患者的肺动脉内径和右心负荷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右心负荷指标包括右心室基底部收缩期运动速度、舒张早期运动速度,舒张晚期运动速度、右室横径、右房横径。
2.1手术效果观察:全部40例患者均一次性成功置入封堵器;术后3 d复查结果发现,封堵器位置理想,四腔比例恢复到正常值范围,心房水平左向右分流现象消失;术后3个月复查结果发现,未发生相关并发症和残余分流。
2.2肺动脉内径和右心负荷观察:与术前相比,术后3 d、术后3个月的肺动脉内径、右心负荷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术后3 d相比,术后3个月的右心负荷指标改善情况更加理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肺动脉内径和心功能观察
现阶段临床中在对房间隔缺损进行治疗时,首选方案为经导管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其优点主要为恢复快、并发症少、微创等[3]。但是在实际的临床治疗工作中,选择合理的封堵器型号、准确把握位置则会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在开展介入封堵术时,超声心动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但能在术前进行准确筛选,而且还能对术中操作进行指导,并为术后随访提供依据。过往临床中常常选择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监测,虽然能获得比较准确和清晰的图像,然而因为探头管径相对较粗,患者耐受性不理想,对年幼患者并不适用[4]。
经胸超声心动图是一种非侵入性操作,不但能对心脏整体功能和解剖进行全面反映,而且还能对其肺动脉压和右心负荷进行准确评价[5]。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能从不同切面对房间隔进行观察,对缺损间距进行测量,进而对缺损形态和最大间距进行测量。本研究中,全部40例患者均一次性成功置入封堵器,结果表明,通过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监测,能为选择合理的封堵器提供指导。本研究中,术后3 d复查结果发现,封堵器位置理想,四腔比例恢复到正常值范围,心房水平左向右分流现象消失;术后3个月复查结果发现,未发生相关并发症和残余分流;经胸超声心动图能对主动脉瓣、三尖瓣以及二尖瓣的活动、形态进行随时监测,对是否存在残余分流进行观察,让手术疗效得以保证,让并发症减少。另外,本研究中,与术前相比,术后3 d、术后3个月的肺动脉内径、右心负荷均明显改善;且与术后3天相比,术后3个月的右心负荷指标改善情况更加理想。
总之,经胸超声心动图不但能全程监测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的开展,而且还能评定术后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