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薇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分院普外科,天津 300250)
快速康复理论是由丹麦学者Kehlet提出的,基于循证医学的一种临床全新的护理概念,该理论是指通过对围术期患者实施一系列合理性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的优化护理干预,以达到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疾病快速康复的目的[1]。近年来,该护理理论在临床各科中得到广泛应用,且临床护理效果良好。胃肠手术是临床治疗肠梗阻、胃肠恶性肿瘤等常见手术类型,研究显示,有效的围术期护理对促进胃肠手术患者康复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2]。本研究探讨了快速康复理论在围术期胃肠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8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行胃肠手术的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年龄<75岁,无手术禁忌,无凝血功能障碍,研究通过院伦理会批准同意,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消化道出血,临床病历资料不全,严重心肝肾等器质性功能障碍。采用随机数字表分组法将纳入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25~70岁,平均(52.44±5.24)岁;病理类型:肠梗阻17例,胃癌13例,肠癌10例。观察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26~72岁,平均(51.78±5.36)岁;病理类型:肠梗阻16例,胃癌13例,肠癌11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理类型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所有患者根据病情及病史进行全面评估后确定手术方案。对照组采用胃肠手术围术期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快速康复外科护理策略,具体如下:①术前护理:护理人员在术前详细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及治疗措施,同时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并共同制定手术护理策略和方案,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信心,缓解患者焦虑和恐惧心理,使患者充分做好术前心理和生理上的准备,保证手术顺利进行。②术中护理:根据患者术中具体情况,给予保温(通过补液加热的方式维持36 ℃体温)、限制性输液(用以预防术中血压上升过高或过快)、手术尽量采取微创以降低应激反应等护理措施,从而能够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发生。③术后康复护理:患者手术清醒后即可饮水,术后24 h可给予(60~100 ml)肠内营养液,根据实际消化情况,逐渐向肠内营养过渡;同时,根据患者饮水、进食情况,3~4 d后停止补液;术后镇痛尽量采用硬膜外麻醉止痛联合PCA进行,此外,可通过注意力转移、心理暗示等方法进行镇痛;术后24 h可协助患者床上翻身、伸腰、屈膝等轻微活动,术后48 h可鼓励患者坐立、下床活动,加速血液循环,促进疾病康复;术后密切观察患者临床反应,并及时给予处理,对不能处理的情况应立即上报主管医生。
1.3观察指标:①两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②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指标比较:观察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观察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腹胀、 便秘、肺感染及吻合口瘘等总并发症总发生率15.00%(6/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5.00%(1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67,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快速康复理论是基于围手术期的一种全新的护理理念,其目的是减轻患者手术创伤及并发症,达到促进疾病快速康复的目的。胃肠手术是外科常见手术,由于手术创伤会对患者腹部活动及胃肠功能造成影响,导致患者排气、排便时间延后,不利于术后胃肠功能康复,同时,手术还可能造成患者术后并发症增多,进一步影响患者术后康复。快速康复护理是基于循证医学理论,通过麻醉师、外科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以及患者家属共同参与下制定的一套围术期护理优化措施,达到降低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保证正常生理机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恢复时间,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及降低医疗成本的目的[3-4]。胡燕玲等研究显示,快速康复护理可促进患者胃肠蠕动,缩短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对胃肠手术患者的护理效果满意[5]。本研究将快速康复外科应用于胃肠手术的临床实践,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术后恶心呕吐、腹胀、 便秘、肺感染及吻合口瘘等总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结果提示,基于快速康复理论的护理对胃肠手术患者的护理效果满意。结果与王永锋等相关报道[6-7]一致。
综上所述,快速康复理论能够有效缩短胃肠手术患者下床活动时间,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加速切口愈合,降低术后并发症,临床护理效果满意,值得应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