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孔镜BEIS技术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效果

2020-11-14 06:14赵志超通信作者康鹏云
医疗装备 2020年18期
关键词:孔镜椎板椎间

赵志超(通信作者),康鹏云

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医院 (河北涿州 072750)

随着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率的增高,其治疗方案逐渐增加,主要包含病变节段切开、椎弓根固定、椎间融合、髓核摘除、椎板减压等术式,但以上术式具有创伤大、出血多、手术时间及恢复时间长等缺点[1]。随着微创脊柱外科技术的发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趋向微创化,且已经取得大多临床医师的认可。BEIS技术是Yeung、Hoogland等技术的扩展和延伸,是一种由外到内连续切除突出椎间盘组织的单通道技术。本研究旨在探讨椎间孔镜BEIS技术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106例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试验组(52例)和对照组(54例)。试验组男28例,女24例;年龄30~50岁,平均(39.85±5.43)岁;多发部位,L4-516例,L5~S136例。对照组男30例,女24例;年龄32~50岁,平均(40.28±5.62)岁;多发部位,L4-520例,L5~S13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经临床检查确诊为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经非手术治疗3个月以上无效。排除标准:合并脊柱感染、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合并单纯腰椎间盘退变或轻、中度腰椎间盘突出。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传统椎板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要求患者呈俯卧位,给予硬膜外麻醉,在后背正中做一长约4 cm的切口,沿皮肤、皮下组织及深筋膜逐层切开,沿患侧椎板及棘突部位剥离骶脊肌,完全暴露病灶区域周围椎板、关节突关节;使用枪状钳去除椎板表面软组织,将硬膜外黄韧带去除后暴露出硬脊膜囊及神经根,再将其牵向内侧暴露出突出的椎间盘组织;使用尖刀切开纤维环和后纵韧带,摘除突出及病变的残留髓核组织,仔细探查椎管和神经根管,确认神经根彻底松解后,常规止血、冲洗切口、置入引流管,再逐层缝合切口。

试验组予以椎间孔镜BEIS技术:患者取侧卧位,患侧在上,垫高髂腰部,调整腰桥,术区常规消毒铺巾,使用1%利多卡因行局部麻醉;治疗医师站于患者背后,于患侧中线旁开12~14 cm处进行定位,定位针穿刺关节突外缘,于透视下显示定位针位置良好后,拔出针芯,置入导针;常规注射亚甲蓝进行变性椎间盘造影,用尖刀扩大皮肤切口约1.5 cm,逐级使用扩孔钻,磨削关节突,扩大椎间孔,移除外套针,将工作套管推进椎间盘内位于椎管前方,将3 00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48万U庆大霉素置入椎间孔镜,用专用髓核钳摘除脱出纤维环外及游离椎管内被染色的髓核,镜下观察纤维环破裂情况;通过双极射频电极进行纤维环成形和髓核消融,术区充分止血,镜下观察硬膜囊及神经根搏动良好,结合术中患肢直腿抬高试验,将神经根伸缩活动度良好作为减压成功的标准,拔出工作套管,放置2~3条海绵,置入引流管,24 h后拔除,术后应用抗生素3 d。

1.3 临床评价

(1)观察并记录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2)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制定的评分标准评估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的下腰部功能恢复情况,该问卷总分29分,分数与下腰部功能恢复情况成正比[2];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ability index,ODI)问卷表评估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的功能障碍情况,该问卷包含10项内容,总分为50分,分数与功能障碍情况成反比[3]。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围手术期指标

试验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2.2 JOA评分及ODI评分

术前,两组JOA评分及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JOA评分均升高,ODI评分均降低,且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JOA评分及ODI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传统椎板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是一种疗效显著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手术方法,可以缓解疼痛和促进功能恢复,但该手术具有较大的创伤性,对局部组织的损伤较严重,术后易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因此会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不利于预后。

随着微创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脊柱内镜技术TESSYS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已取得较好的效果。BEIS技术是在TESSYS基础上衍生而来的,以全面松解神经根为治疗理念,不会破坏黄韧带、椎板、脊柱周围肌肉,可维持脊柱的稳定性[4]。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3个月的JOA评分及OD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提示椎间孔镜BEIS技术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效果显著。

椎间孔镜BEIS技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卧床时间短、恢复快、负重早、血栓和感染率低、并发症及瘢痕形成引起的神经根粘连和复发少等优点;术中出血少,后期血肿压迫脊髓并发症几乎为零,脊柱基本稳定,手术安全性较高;术者可在局部麻醉时与患者沟通,使其了解手术情况和效果[5-6]。手术操作体会:椎间孔镜BEIS技术是一项简便、可靠的微创技术,患者接受度较高,在进行该手术前,应明确疾病类型,依据各项临床检查,制定穿刺定位计划;穿刺针从下椎间孔进入,可减少对神经根、硬膜囊的损伤;穿刺时缓慢置入套管可防止神经根压迫而影响术后效果;为减少术后粘连的发生,术中应充分松解出入根及走行根。

综上所述,椎间孔镜BEIS技术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效果显著,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促进腰椎功能恢复,减轻功能障碍。

猜你喜欢
孔镜椎板椎间
椎板间隙入路PTED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及对其术后疼痛的影响
脊柱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联合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术对单节段DLSS术后患者腰椎功能及疼痛程度的影响
经椎间孔镜一次性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与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对比研究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传统椎板开窗术式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
椎管减压并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分析
经皮对侧椎间孔入路全脊柱内镜椎间盘切除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板间入路经皮内镜技术微创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
单侧和双侧内固定联合髓核摘除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