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英
芦溪县人民医院妇产科 (江西芦溪 337000)
子宫肌瘤又称为纤维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常见的良性肿瘤,也是临床常见的肿瘤类型[1]。子宫肌瘤主要是由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而成,肿瘤中少量的纤维、结缔组织作为其中的支持组织而存在。我国子宫肌瘤患者主要集中于30~50岁,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肌瘤可能会逐渐增大,并伴有一定程度的病变,虽然其癌变概率较低,但仍需警惕[2]。常规开腹肌瘤剔除术可在直视下清除肌瘤组织,视野开阔,但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大,术后恢复进程较缓慢。微创技术的发展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了更安全、高效的选择,使暴露创口面积达到最小化,利于术后机体快速康复。本研究旨在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后患者胃肠功能及血清细胞因子的变化,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60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意愿进行分组,将接受传统开腹子宫肌瘤手术治疗的30例作为对照组,将接受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的30例作为试验组。对照组年龄27~50岁,平均(43.7±3.4)岁;子宫肌瘤直径为(4.7±2.6)cm。试验组年龄26~49岁,平均(44.1±3.2)岁;子宫肌瘤直径为(5.1±3.4)cm。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芦溪县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同意参与本研究。纳入标准:(1)确诊为子宫肌瘤的患者;(2)年龄26~50岁的患者;(3)自愿参与本研究的患者;(4)病历资料完整,且积极配合治疗的患者。
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部位肿瘤的患者;(2)伴有恶性肿瘤疾病的患者。
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3],对患者实施开腹操作,先观察腹腔内具体情况,确认无其他干扰因素后,开始剔除肌瘤,随后缝合腹腔内部,并逐层缝合外部切口。
试验组采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术前做好肠道准备工作,采用全身麻醉,协助患者取截石位,于病灶附近的宫体处注射氯化钠注射液和垂体后叶素,在脐孔上方行一小切口,建立CO2气腹,将腹部压力控制在12~14 mmHg[4](1 mmHg=0.133 kPa);准备穿刺观察口与操作口,于脐部上缘约1 cm处做1 cm的横向切口,同时于左右髂骨上约2 cm的部位穿刺形成大小为5 cm的操作孔,穿刺后嵌入套管和腹腔镜;检查确认子宫肌瘤的位置、大小、数量后,用电凝或超声刀将子宫肌瘤假包膜切开,在耻骨上使用大抓钳夹住肌瘤,分离包膜与肌瘤,术后清洗盆腔,排除剩余的CO2气体,缝合伤口,电凝止血[5]。
(1)比较两组临床指标及肠胃功能恢复情况:包括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及肠胃功能恢复时间。(2)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切口感染、切口疼痛、盆腔粘连、肠梗阻、性功能障碍。(3)术后1周,采集两组空腹肘静脉血5 ml,离心处理后取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血清素血清γ干扰素(IFN-γ)、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缺血修饰清蛋白(IMA)、肌红蛋白(MYO)等指标。
试验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肛门首次排气时间、肠胃功能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指标及肠胃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术后1周,试验组IFN-γ、AngⅡ、IMA、MYO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1周血清因子变化比较
试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例(%)]
子宫肌瘤主要性状呈白色,与周围组织分界明显[6],在育龄期女性中的患病率最高,在绝经后女性中较为少见。子宫肌瘤患者在发病初期无明显症状,但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肌瘤的大小、数目、形态也会不断发生变化,且易引起白带增多、月经不调、下腹肿胀等妇科疾病,降低女性患者的生命质量。该疾病的发生与女性体内激素分泌有关,IFN-γ主要是由Th1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具有调节免疫和抑制机体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通过刺激Th1细胞分泌IFN-γ因子实现抗肿瘤和抗病毒作用,但其含量过高可导致女性蜕膜蛋白和性激素合成抑制。AngⅡ为人体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中较为重要的一类生物活性物质,可直接作用于血管促进血管收缩和ALD激素合成,调节水钠代谢平衡。在确诊为子宫肌瘤后,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生育要求及临床表现,采取更加针对性和个体化的治疗。
随着微创技术的普及,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开腹手术。对于子宫肌瘤较大、数量较多的患者,既往首选开腹手术进行治疗。但传统开腹手术的创伤大,费用高,术后发生盆腔粘连、创口感染、性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的概率高。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等优势,且可保留子宫。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肛门首次排气时间、肠胃功能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试验组IFN-γ、AngⅡ、IMA、MYO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术后创伤更小,可改善子宫肌瘤患者的炎性因子和激素水平,促进肠胃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