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君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甘肃 兰州 730000)
临床中,导致心脏瓣膜疾病发生的原因相对较多,其中风湿是欠发达地区及国家发病的重要原因。对心脏瓣膜疾病患者进行治疗期间,经体外循环的瓣膜置换术是其主要治疗方案[1]。但经临床调查显示,心脏外科手术后患者重症监护室(ICU)停留时间的延长能够促使其近、远期死亡率显著升高[2]。本研究经过对心脏瓣膜术后患者ICU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从而为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等提供有效理论指导。报道如下。
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的100例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并依据是否出现ICU延迟分为延迟组(24例)与非延迟组(76例)。延迟组男12例,女12例,年龄46~70岁,平均(56.1±12.5)岁,其中主动脉瓣置换10例,二尖瓣置换8例,双瓣置换术6例。非延迟组男37例,女39例,年龄48~73岁,平均(56.3±12.7)岁,其中主动脉瓣置换33例,二尖瓣置换25例,双瓣置换术18例。两组患者均知情并同意本研究,且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同时获得伦理委员会准许。
通过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式,将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统一记录并分析,调查内容主要包含患者性别、年龄、是否存在糖尿病/冠心病、是否存在术前肾功能损伤、术后有无发生呼吸衰竭、体外循环时间、血红蛋白含量、是否存在术前/术后心房纤颤、有无进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以及是否存在心包积液等的存在情况。并对上述调查内容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其中ICU延迟是指患者术后在ICU时间>5 d。
数据应用SPSS 21.0进行分析,其中计数进行x2(%)检验,计量进行t检测(±s)检验,P<0.05提示有显著差异,之后进行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非延迟组患者合并术前肾功能损伤、冠心病、术后呼吸衰竭及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发生率均低于延迟组(P<0.05),两组性别(女)、年龄、合并糖尿病、体外循环时间≥120 min、血红蛋白≤125 g/L、术前/术后心房纤颤及心包积液的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
术后呼吸衰竭、合并冠心病及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均为导致患者ICU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具体见表2。
表2 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多因素分析结果
心脏瓣膜疾病患者经瓣膜置换术治疗后,极易发生ICU住院时间延长的情况,促使患者住院医疗负担增加的同时对其术后康复也会产生严重影响[3]。在本研究的100例患者中,有24例发生ICU住院时间延长情况,延迟发生率为24%。因此,通过对可能导致ICU住院时间延长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有效分析,并采取积极预防措施,有助于促使患者预后情况得到明显改善,提升其治疗效果[4]。本研究经过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可能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显示:非延迟组患者合并术前肾功能损伤、冠心病、术后呼吸衰竭及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发生率均低于延迟组(P<0.05);术后呼吸衰竭、合并冠心病及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均为导致患者ICU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由此可见,术后呼吸衰竭、合并冠心病及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均能够促使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ICU住院时间延长,从而对其术后康复产生不利影响。术后呼吸衰竭是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在术后1周至1个月内较为常见的并发症情况,心脏瓣膜病极易引发血流动力学紊乱,从而导致肺动脉高压及感染等情况出现,而对于术前就已存在呼吸功能障碍的患者其术后呼吸衰竭的发生率则相对较高[5]。经体外循环后早期肺泡膜的血管阻力及通透性明显增加,致使其表面活性物质丧失,肺泡中炎症细胞浸润、白细胞聚集情况以及血管外肺水肿的明显增加致使患者呼吸功能损伤的情况加重[6]。术后机体循环功能障碍、心排血量降低以及多种脏器功能损伤同样能够导致术后住ICU时间延长。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是患者术后住ICU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对患者进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治疗期间应注意时间及模式的合理选取,从而使其住ICU时间延长显著缩短。对心脏瓣膜病患者在进行治疗期间,加强对其术中管理,体外循环停机后应进行常规超滤,促使其心肌及全身水肿情况迅速降低,肺渗出情况减少,心脏功能得到有效改善,进而缩短患者术后住ICU时间延长,利于其术后恢复。
综上所述,合并冠心病、术后呼吸衰竭以及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均为导致患者心脏瓣膜手术后ICU时间延长的独立因素,针对上述因素采取积极、有效应对措施,能够有效缩短患者ICU滞留时间,促进其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