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玲
【内容摘要】语文学科对于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与人文素养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受其学科特点影响,也是渗透与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初中语文教材就是较好的载体,但在教学实践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情况却不容乐观,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差异、教师对于传统文化教学缺乏重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认知不明等因素,都导致传统文化教学流于表面,未能发挥其立德树人的价值。为完成素质教育目标,帮助学生成长为具备较高文学素养的人才,挖掘传统文化教育价值、提高传统文化教学效率,是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重点。
【关键词】初中语文 传统文化 实践探索
中华文化由56个民族构成,共同孕育出独特、深邃的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千年演变中,逐渐形成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在初中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社会与企业发展需求的全面型人才。
一、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传承价值
传统文化指的是在漫长的文化演变过程中汇聚而成的反映民族特征、民族风貌、精神文化、思想道德和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我国传统文化绵延上下数千年,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文明古国,我国物质文化、精神文明、民风民俗等,都是中华民族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能够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重要宝藏[1]。传统文化作为重要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体现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中。在现代教育中重视传统文化,有助于传承与发扬我国优秀文明,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知识理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念,也能够让学生在优秀文化的熏陶下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修养。在世界文化竞争的大环境下,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走出文化危机,助力学生养成文化自信,为国家、民族发展奠定基础。
二、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现状
1.教师未能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应试教育影响下,教师会对传统文化教学缺乏重视,在开展教学活动时照搬课本的内容,以学生学习成绩提高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及时在新课改提出加强传统文化教学的要求后,教师也很难认识到传统文化教学在初中语文中的紧迫性,由此导致教学活动流于表面,学生也很难产生学习积极性,由于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深入认识,学生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体系仍然杂乱无章。
2.教学活动与学生实际缺乏联系
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知识素养与教学能力,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素质,也需要调整自身教学方向与内容。受传统文化的时代特质影响,教师如不能挖掘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就很容易让传统文化教学缺乏实践性,学生不能知行统一,只知理论,不知如何运用传统文化提高自己实践能力,学生难以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对于传统文化也兴趣缺失,导致传统文化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助力价值难以体现[2]。
三、在初中语文课堂渗透传统文化教学的实践措施
1.明确教师的引导作用,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
相较于传统教学中教师的绝对领导地位,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教师应当转变教学理念,从课堂活动决策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用平等的态度、多元的理念开展学习活动,不断提高自身传统文化修养,挖掘更多教学手段,才能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另外,对于初中生而言,教师具有一定的模范作用,教师还需要担任一名文化修养较高的长者,利用言传身教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如在学习《陋室铭》时,教师可以首先导入古人对于世界观的理解,结合作者生平、所处时代背景等,让学生感受刘禹锡的人格魅力,然后结合自身的知识储备及相关见解,为学生输送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念,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内容相近、传递的精神相关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展开深度思考,并引导学生由表及里,从文本词语、涵义等将所学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素养,让知识技能与精神品质共同提升[3]。
2.结合课文深化传统文化,挖掘更多教学方法
教材是传统文化教学的主要依据,优秀的传统文化课文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写作能力与文学素养,更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学习中感受文化的价值与美丽,自动自发参与学习活动。为此,教师应当灵活运用教材文本,结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全面进步。如教师在讲授《论语十则》时,教师可以从其中的学习方法、思想道德等入手,让学生展开合作学习,共同讨论,挖掘其中的多种含义,并跟进学生的学习活动,适当引导学生深化对于论语的理解,让学生产生“温故而知新”等的学习意识,将优秀思想化为己用[4]。
3.多媒體教学融合传统文化,深化学生的情感认识
科学技术的发展,让多媒体教学成为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模式,多媒体能够帮助学生从单一的文本学习中转变为丰富多彩的声、色、光的多维学习,同时多媒体能够为教学活动提供更多学习资源,学生能够进一步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同时多媒体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保持较高的注意力。如在学习《紫藤萝瀑布》、《昆明的雨》、《苏州园林》等课文时,为了让学生对于景物美产生更具体的认识,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展示相关图像、纪录片等,让学生观察真实景物、感受美好生活,在文字与景象的交融中深化美的熏陶,让学生带着对美的感悟阅读课文,深化学生的情感认识。还可以课间为学生播放《中国诗词大会》等电视节目片段,让学生感受传统诗词之美,认识到它对于提高生活质量、丰富自身修养的作用,提高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晓艳.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教育现代化,2017(12).
[2]沈明华.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J].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旬刊,2017(8).
[3]段泽运.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中学语文,2016(3).
[4]姚朝艳.论高中语文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5(2).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第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