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曼利
摘要: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对于协商民主至关重要,关乎其能否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保持稳定持续的发展态势。在协商民主的实践中:首先,思想政治引领能够巩固党的领导这一政治前提,成为协商民主有效运作的坚实基础;其次,提升领导干部及广大群众对协商民主的认同感,减少推进协商民主制度化发展中的思想障碍;最后,构建起了寻求共识的思想基础,促进解决矛盾以达成协商目标。
关键词:协商民主 思想政治 引领 必要性
加强协商民主思想政治引领,就是通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来指导和推动协商民主的发展。思想政治工作是根据一定的阶级和政治集团的政治目标,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影响,以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并进而转化为人们的社会行为。对于整个国家的建设来说,“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完成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保证,它们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思想和政治工作是统帅,是灵魂。”那么,对于协商民主的建设来说,加强思想政治引领也是要摆在首要位置,贯穿全程的。这不仅攸关协商民主发展的前途命运,同时也是保证协商民主充分发挥凝聚共识而构建和谐社会,显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优越性以及提升其在实际运行中有效性的重要方面。
一、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这一政治前提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建设一切的核心力量。坚持中国共产黨的领导是协商民主发展的政治前提。协商民主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宣传、贯彻党的意志,而加强协商民主思想政治引领就是在巩固党的领导地位。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巩固党的领导地位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巩固党的大政方针在协商民主中的领导地位。中国协商民主的雏形始于1940年在陕甘宁边区实施的“三三制”政权组织形式。严格把控人员比例,各党派各阶层在法律与政治上完全平等,从而营造出真诚、民主的协商氛围。中国共产党则是通过努力倾听非党人士意见并大力解释与阐明党的主张,来潜移默化地引导各阶级的思想意识以逐步达成团结抗日的政治诉求。1948年,中国共产党通过发布“五一口号”,邀请各方面代表共同召开新政协,进行协商建国,使协商民主获得进一步发展。虽然由各方共同商议、讨论以赋予新政权合法性与民主性,但以遵循中国共产党的独立、自由、富强与统一的建国思想原则来显示执政党的主导作用。改革开放以后,协商民主进入了“协商治国”的快速完善阶段。在党的号召下,人民政协“按照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继续进行思想改造的工作”,以“团结和民主”为工作主题,帮助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这些历史事实足以证明:通过思想政治建设,使协商民主在不同时期根据党的治国理政需要进行调整而始终保证党的领导地位。
其次,巩固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协商民主中的领导地位。为了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国共产党以群众路线为根本工作路线。而协商民主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实际运用,充分体现着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思想。群众路线的具体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是协商民主的基本出发点,协商工作是围绕服务群众而展开的;“一切依靠群众”是协商民主的根本要求,协商过程就在于倾听民意与集中民智;“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是协商民主的主要方法,将人民群众的意见系统地汇集起来形成决策并宣传于群众之中,化为行动,同时在实践中进行检验与调整。因此,协商民主与党的群众路线在价值意蕴和实践目的上都高度契合。协商民主就是实施群众路线的最好形式之一。在实践中,协商民主的运行过程自然是始终坚持着群众路线中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并在这种坚持的基础上不断巩固。
最后,巩固党领导协商民主的制度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项制度不仅保证了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合作与协商的关系,也指明了两者之间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这是根本性原则。协商民主的思想政治工作,一方面有助于对这项基本制度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充分认识到这种领导是要求:各民主党派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前提下发展本党派各自的文化理念,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工作必须要与共产党的政治意志保持一致。另一方面,会增强对于这项基本制度优越性与合理性的认识,产生坚定的拥护感。从中深刻领悟到:党的坚强领导是政党协商有序进行的关键,是号召各民主党派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积极贡献智慧与力量的伟大旗帜。
二、有利于推进协商民主的制度化发展
十八大以来,协商民主的制度建设被明确为是其发展的重点和主要方向,并作为我国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观念、意识和精神塑造着人们的行为,是规范和制度得以形成和运转的强大力量。推进协商民主制度化发展,要先从使协商观念深入人心开始着手。加强协商民主思想政治引领就是应对这一问题最为有效的方法。
一方面,加强协商民主思想政治引领,提高执政党和政府作为协商民主的领导者与组织者的协商意识与自觉性。当前,协商活动某些时候就变成了党政干部根据上级要求或是遇到非常尖锐的社会矛盾而不便使用行政手段时,才会提出的一种解决办法。协商民主就会沦为一种弥补机制,而非常态化运行的机制。在协商过程中也出现了流于形式,过于随意的不良现象,似乎扭曲成为了另一种通报结果的方式,缺乏实质性的商议环节。这些情况反映出了执政党和政府的部分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对于协商民主的重要性,认识得不够清晰、透彻,导致在落实的时候出现重大偏差,与中央的指示不符合。因此,执政党和政府内部要继续加强协商民主理论的学习,充分认识到:协商民主是提高科学、民主执政,保证党的执政地位,避免“历史周期律”,进行民主监督的重要途径;是有利于制约行政权的膨胀,提升政治权威,扩大决策的民意基础与增强决策合法性的有效方式。经过这样的思想转变,是促使协商民主在组织方面能够按照制度规范运行的良好开端。
另一方面,加强协商民主思想政治引领,提高人民群众作为协商主体对这项制度的认同感以及需要具备的协商素质与能力。“制度缺乏认同,就会逐步丧失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和持续性。只有将制度与民众连接起来,制度的价值和作用才能够显现”。我国经过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而缺乏民主传统,孕育了顺从型的奴性人格和“安守本分”的政治心态,政治参与的热情不足。另外,处于熟人社会环境中的各个参与主体出于维护自身形象和顾及他人感受,有倾向于“以和为贵”的处事原则,营造出一种假和谐的协商氛围,而羞于表达自己不同的真实意见。因此,尽管科学、严密、规范的协商程序是协商民主制度建设不可或缺的硬件条件,但缺少参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的配合参与,还是会使协商民主成为“形象工程”。加强协商民主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局限于协商的过程中,更要扩大在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中,使广大人民群众养成协商的习惯,逐渐内化为一种心理深层的生活习性和行为方式。
三、有利于达成化解矛盾而凝聚共识的协商目标
协商的基础是多元,目的是寻求共识。当前,中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深化改革而使社会异质性增加,出现了社会阶层加快分化、利益追求更加多样以及人民群众越来越具有个性鲜明的价值观念等社会现象。这些差异在社会发展中必然会产生普遍的分歧与冲突,成为协商民主要解决的问题之所在。作为一个政治过程,协商民主鼓励通过平等理性地对话来倾听各方不同的意见,并在辩论的过程中商讨出最具有集体约束力的公共政策。由于个人对自我利益的维护,协商往往会陷入讨价还价、各执一词、众说纷纭的无序盲目争论中。这就形成了公民狭隘地追求个人利益与决策凸显公共利益之间的矛盾。因此,要发挥协商民主的思想政治引领作用,培养公民正确对待二者关系的理性以缓解这种矛盾。具体来说,这种以公民立场对待公共利益的理性,在当今中国更多来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继承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中华传统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以这种传统美德唤起公民把小我融入大我的崇高精神,是协商顺利进行不可或缺的美好品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秉承着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集体主义,以其提倡在维护集体利益前提下促进个人利益的合理实现,使公民树立顾全大局的价值观,形成取得共识的理性。
与西方相比较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和民主理论为理论基础,与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的,始终担负的统一战线特殊使命。因此,協商民主在中国的发展还追求着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论述的“共产党人到处都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世界的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议”,这样形成广泛的政治联盟的最大共识。在统一战线中主要着眼于凝聚“人心”与“力量”,“人心”是第一位的,是力量的源泉也是其发挥正能量和向心力的重要保证。“人心”的工作有赖于正确的指导思想。所以,要始终不渝地加强协商民主的思想政治引领,在协商民主中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共同政治基础,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与大局观,以培育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最为基础而持久的力量与信念。
思想政治工作是建设协商民主的基础性工程。不仅巩固了协商民主发展的领导核心力量、成为推动协商民主制度化发展的催化剂,也铺垫出产生共识的思想基础,为协商民主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因此,充分认识到加强协商民主思想政治引领的必要性,是在新时代推进协商民主进一步完善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51.
[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