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科学活动的有效组织策略

2020-11-13 03:45闫丽霞
幸福家庭 2020年14期
关键词:幼儿教师物体创设

闫丽霞

在幼儿教育中渗透科学素养的培养非常重要,教师要多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提升幼儿生活常识认知,形成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幼儿的情智发展。本文将从确定科学活动目标,科学投放材料;创设科学探究情境,落实科学探究任务;整合乡土资源,拓展科学探究范围三个角度谈谈幼儿教师应该如何组织有效的科学活动。

科学活动是指引导幼儿从科学角度去认识世界、创造世界的动态活动,可以让幼儿更好地认识物质世界,从现实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通过一系列动手实践活动解决科学问题,从而促进幼儿科学思维的发展,培养其良好的生活能力。因此,幼儿教师要积极创设科学探究环境,根据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设计符合幼儿认知经验需求的科学活动,鼓励幼儿在科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创造力,不断开阔幼儿的成长视野,促使幼儿健康成长。

确定科学活动目标,

科学投放材料

目标,即想要达到的目的、所要完成的任务。教师设计的科学活动目标需要以幼儿为中心,由此发挥活动目标的导学、启思作用,由此保证幼儿在科学活动中能生成认知经验,锻炼动手实践能力。围绕活动目标,教师也应科学投放活动材料,思考每一类材料对幼儿顺利完成科学活动目标的辅助作用,切实优化幼儿的活动行为,使其积累有效的活动经验。

如在“东西去哪了”科学活动中,我设计了如下科学研究目标:通过实验操作观察物體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分析物质在水中溶解的特质;分析可溶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速度与什么因素有关。为此,我选择了砂糖、方糖,还准备了透明的杯子、汤勺以及凉白开、温水与热水。选择固体糖块的原因是让幼儿可以清楚观察固体在水中溶解的过程,而且,固体糖块大小不同,可让幼儿自主分析物体大小对于物体溶解于水中的速度差异。三杯不同温度的水也是为了让幼儿分析温度对物体溶解的具体影响,且幼儿还可直接使用汤勺搅拌水,加速物体的溶解速度。我还准备了石头等,让幼儿从不可溶解于水、可溶解于水两个角度进行科学探索。

创设科学探究情境,

落实科学探究任务

创设科学探究情境是为了激发幼儿的科学探究意识,让幼儿在情境的驱动与引导下完成科学探究任务,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让其自主发挥想象、创造力。因此,幼儿教师要围绕具体的科学活动目标创设探究情境,优化幼儿的活动参与状态,调动幼儿的活动积极性,突出幼儿的活动自主性,从而顺利完成科学探究任务。

如在“沉浮”科学实验中,为了调动幼儿的思维积极性,我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现了死海,呈现了各类物体在死海中不会沉下去的真实景象,还对比展示了一些树叶漂浮在水面上,而石头却会投进水中的生活场景,由此创设了科学探究情境,让幼儿产生了求知欲。然后,我组织了4人合作小组活动,让幼儿借助生活物体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总结出物体沉浮的客观规律,突出了幼儿的自主性。

整合乡土资源,

拓展科学探究范围

科学本身就包含着人们对现实世界的具体看法与探索观点,与现实世界密不可分。在幼儿教育阶段组织科学活动也是为了让幼儿更好地认识世界,所以教师要具备开放性地教学眼光,适当整合乡土资源,让幼儿在现实生活中探索科学知识,拓展科学活动的探究范围,激发幼儿自主学习意识,使其利用生活经验分析科学问题,通过科学活动丰富生活经验。

如在“动物是怎样睡觉的”科学活动中,我组织了一轮园外科学探究活动,让幼儿观察生活中的小动物,如小猫、小狗、蜥蜴、鱼虾等,引导幼儿结合生活常识分析动物是怎样睡觉的。这种活动可以提高幼儿的自主观察能力,让幼儿了解不同动物的睡眠方式,丰富了幼儿的生活体验。

总而言之,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组织科学探究活动可以切实锻炼幼儿的实践力、创造力,丰富幼儿的生活认知,使其积累有效的科学探究经验。因此,幼儿教师要积极组织科学活动,锻炼幼儿的认知能力、创新实践力,为幼儿的长远发展做准备。

猜你喜欢
幼儿教师物体创设
幼儿教师能力提升策略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悬浮的鸡蛋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