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德萍
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相邻肠腔内,容易引起肠梗阻,常发生于2岁以下婴幼儿,尤其是5~9个月大的婴儿。肠套叠是一种儿科急症,需要引起家长的重视。肠套叠的主要症状包括腹部疼痛、呕吐以及哭闹,部分患儿甚至会出现便血的情况。肠套叠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很有可能会导致套叠部分的肠管出现绞窄性坏死,严重时甚至会直接威胁患儿的生命安全。
肠套叠多发于新生儿群体,其发病原因有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新生儿身体机能还未发育完全,回肠、盲肠部位处于发育阶段,活动性较强,容易在频繁的活动时出现肠套叠。同时,新生儿回肠末端有非常丰富的淋巴滤泡,一旦出现感染,很容易诱发肠套叠。此外,新生儿免疫力较差,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出现各种症状,例如腹泻和发热,这些症状均会导致新生儿在患病期间出现肠道蠕动紊乱,诱发肠套叠疾病。部分家长为了帮助新生儿加快肠道蠕动,有可能会采取错误的方式按摩新生儿腹部,导致新生儿出现肠套叠。
肠套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肠套叠发生于无病理变化的肠管,多发生于小儿。原发性肠套叠所占比例为95%,继发性仅占5%。临床根据患儿的病症以及超声诊断后显示的肠套叠超声图像进行分析,再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式即可。
在使用超声技术对肠套叠患儿进行诊断时,操作人员应让患儿全程保持仰卧体位,安抚患儿,使其保持心绪平稳,接着使用高频超声探头在患儿的盆腹腔部位进行全面的探查。在观察患儿肠管时,操作人员应重点观测其肠管是否扩张,以及是否存在盆腹腔积液等现象。操作人员也要仔细观察患儿腹腔内各器官,尤其要重点检查腹腔内的肿块。重点检查部位为患儿右中上腹以及右下腹区。在观察过程当中,操作人员要详细记录患儿包块的大小、边界、形态、内部结构以及血液流通情况,以便后续对患儿病情做进一步分析,制定相应治疗方案。
肠套叠患儿的超声检测图像通常为低回声环套环征象,环中间即为强回声的黏膜表层。长轴切面呈现套筒征,短轴切面呈现同心圆征,为患儿肠管发生套叠的部位。若是在超声检测中观察到的回声越低,则说明患儿发生肠套叠的部位层叠越厚,肠套叠发生部位的肠管有可能出现了严重的水肿症状。若患儿肠管存在水肿症状,肿胀部位会导致肠管堵塞,进而影响肠管的血运情况,致使肠管出现挤压、扭曲和变形,导致肠管静脉堵塞,血液回流不畅,会严重影响患儿整个机体的血液循环状况,阻碍向身体各器官的供血。肠套叠症状比较严重时,患儿很有可能因为血液循环不畅甚至出现套叠部分的肠管坏死等情况。
临床也会使用X线空气灌肠造影的方法进行肠套叠的判别诊断,但是这种诊断方法不适用于套叠现象比较严重的新生儿。相较之下,超声诊断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准确性。超声诊断的操作过程比较简单,不会对患儿造成较大的影响,也不会让患儿遭受疼痛,其准确率几乎达100%。
小儿肠套叠是比较常见且具备一定危险性的疾病。医生要进行详细且准确的诊断,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避免肠套叠威胁患儿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