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下大学生微信政治参与的教育突围

2020-11-12 03:05廖梦雅
关键词:国家治理教育策略大学生

[摘  要] 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广泛有序的人民政治参与。作为政治参与2.0的新常态,大学生微信政治参与对国家治理具有“双面”价值:一方面,有序的微信政治参与可以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优化国家治理体系;另一方面,微信政治参与难以监管存在治理隐患,容易出现行为失范,引发治理危机。在把握大学生微信政治参与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微教育”,提升“微素养”、打造“微校园”,实现“微育人”的策略进行有效引导。

[关键词] 国家治理;微信政治参与;大学生;教育策略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标志,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2019年10月,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开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航程。在今后持续的一段时间,如何有效学习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和《决定》要求,成为学界与社会关注的政治热点。人民参与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形式,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结果。[1]36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在新时代背景下逐步扩大人民的有序政治参与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路向,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可行性路径选择。微信作为一种新的社交媒体,自产生以来就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据《腾讯公司2019年第三季度业绩报告》显示:微信及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达11.51亿,同比增长6%;小程序的日活跃账户数已超过3亿。随着微信的迅速崛起以及对民众生活的持续渗透,微信中的政治参与行为呈现普遍化趋势,其政治影响力也不断凸显。学者们普遍认为,微信政治参与是基于新兴社交媒体进行政治参与的新常态[2]124,关系国家政治生态协同发展[3]223,影响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建设。[4]61大学生是微信政治参与的重要主体,其有序政治参与对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复杂的微信空间中,部分大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存在参与行为失范,甚至出现传谣、造谣等非法参与行为,加剧网络舆情,造成不良社会影响。本文基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视角,对大学生微信政治参与的价值进行分析,并在把握大学生微信政治参与特征的基础上,从显性和隐性两个维度提出大学生微信政治参与的教育引导策略。

一、大学生微信政治参与之于国家治理的价值分析

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的实现,不能仅靠国家机构的“独舞”,还必须纳入其他社会力量。大学生政治参与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力量。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学生政治参与因互联网的出现与普及发生重大转变:由传统的“广场”转向“网络”。[5]30伴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与广泛运用,互联网从Web1.0时代发展到Web2.0时代,并推动着政治参与2.0时代的到来。2011年,微信作为一种新社交媒体的崛起,所呈现出的规模效应为微信空间中的政治现象形成奠定基础,微信政治参与成为政治参与2.0的新常态。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视域下,大学生微信政治参与对国家治理具有独特的价值也存在潜在的威胁。

(一)正向价值

国家治理现代化包括国家治理能力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大学生有序的微信政治参与可以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优化国家治理体系。

1.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制度为目标的长期过程,需要一代代中国人的接力奋斗。大学生是“高知阶层”,是青年中的佼佼者,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及未来国家治理的主力军。在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需要通过教育完成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造就大批学有专长的合格现代公民。[6]68政治社会化是大学生成长为社会人、政治人必经的过程。微信对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产生了深远而多向的影响。一是扩展大学生政治交往空间。作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媒介和途径,微信朋友圈,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可替代面对面互动场所的“虚拟场所”。[7]2在虚拟场所中,现实空间中的各种关系被重拾和发现,通过建立各种关系群,对网络空间中的大学生交往关系进行清晰分类。同时,在微信朋友圈中不仅有熟人,也有通过“摇一摇”“附近的人”等功能发现陌生人,进而形成新的交往空间,大学生的交往空间急速拓宽。二是激发政治参与热情。微信相较于传统媒介对大学生更具亲和力,激发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热情。一方面,微信基于强关系建立起来的联系群体规模不大,且“熟人社会”中的观点往往比较平和,不易产生意见气候的压力[8]74,有效减少“群体孤立”发生。加之微信的“去中心化”特征,“意见领袖”较少且作用不明显,使得大学生可以更大胆地发表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微信的强关系链接容易形成“分享式”的政治参与,让大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到“尊重”与“关注”,体验到“成就”和“满足”,激发持续参与热情。三是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行为。政治参与行为是个体政治社会化在行为上的重要表现。[9]125微信使大学生参与政治的方式更具有直接性、便捷性和靈活性。微信打破了物理距离障碍和时空限制,是微信平台成为链接民众和政府的重要端口。大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在微信平台浏览各类政务信息,对相关政策进行评论或发表意见。微信低成本、高效率的交流方式,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生“自由提升类型”的政治参与。通过不断的参与实践,培养大学生一种“积极的”性格,也就是“民主的性格”,从而有力塑造大学生这一国家未来治理中间力量,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2.优化国家治理体系

高校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面。高校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使大学生成为党和国家发展所需之人。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高校通过教育、引导与塑造功能,有效激发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与创造性,引导其增强治理精神与参与能力,培育成为合格的国家治理主体。大学生微信政治参与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现实存在。在具体实践中,更多的表现为对所在高校建设和发展事务的参与。因此,需要高校从国家治理现代化需求出发,依据大学生思想观念形成发展规律实现功能转换,建构“思想治理”功能,提升其政治参与和国家治理能力。大学生微信政治参与的有序进行在两个方面优化高校治理功能,从而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体系的优化。一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转变话语体系。高校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国家治理基本理念、规章制度与运行程序与公民的日常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大学生在生活体验中自觉、自然地提升参与能力;二是拓宽高校治理的路径。高校通过微信平台,将国家治理的相关知识“手把手”地传送至大学生,营造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良好环境,不断提升自身的参与能力,实现理性有序的参与。

(二)潜在威胁

大学生微信政治参与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同时,也对国家治理存在潜在威胁,这是由微信的功能以及信息传播特征决定的。

1.监管乏力存在治理隐患

首先,微信更强的隐蔽性,导致微信传播舆论具有真实性又无轨迹可寻。微信的隐私性更强,在监测和审查微信朋友圈和群聊方面面临尊重隐私权的法律障碍。[10]26同时,微信传播、互动更多采用图片、语音、视频等形式,对监管技术提出更高要求,一旦舆论发生,难以控制。其次,微信的“多中心传播”,弱化监控的着力点。每个使用微信的大学生,都拥有自己独特的小圈子,这些圈子又相互交叉,不断嵌套,一種信息通过一个大学生可以迅速扩散到其他圈子,传播速度呈现几何式的增长。[11]38加之微信中传统的意见领袖活跃度较低,使得微信舆论引导功能有限,而普通微信好友之间通常并不会“举报”或“投诉”,导致官方的舆论引导力量难以进入微信群。最后,微信的强信任度,加大应对难度。微信的“圈子文化”,让大学生很少会怀疑信息的真伪,理性的反思与论辩很难进行,更容易激起共鸣,产生“群体极化”“沉默螺旋”现象,使得基于微信动员的群体活动,往往表现为以更快速度、更大规模和更大能量的形式爆发,一旦有群体性政治事件发生,传统官方意见领袖难以进入,应对难度更高,陷入舆论引导困境。。

2.行为失范引发治理危机

微信的强关系特性、信息传播的隐蔽性、封闭性,容易导致“群体极化”现象。一是微信封闭性容易导致意见的“同质化”。由于微信朋友圈、微信群主要是由相互熟识的人组成,属于典型的“圈子文化”,朋友圈、微信群是大学生在微信中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途径,导致信息的“窄化”和“趋同”,对一些虚假信息无法有效甄别,如2016年微信朋友圈谣传“G20杭州峰会预算1600亿元”、2017年“河北保定监狱十余名罪犯逃跑”,传播范围极广,扰乱网络和社会秩序;此外微信群只对群内成员开放,群成员间较容易形成同质的意见,对于具有不同意见的个体,往往会“群起攻之”,甚至被“驱逐”出群。这种意见同质化让大学生在政治参与过程中易陷入极端思想的风险。二是微信的强关系特性容易发生“从众效应”。大学生微信政治参与行为往往是建立在圈子群体共同的情感基础上,在参与政治活动过程中,更容易受感情的影响形成共识,更易发生群体认同或盲从等“从众效应”,导致激进化的政治参与行为的出现,加剧了舆论事件向极端化方向发展。例如,2018年的“刘鑫江歌事件”,导致微信舆情失范甚至“媒介审判”现象的出现。

二、大学生微信政治参与的基本特征

大学生微信政治参与对国家治理具有“双面”作用。如何进行有效引导发挥正向价值、规避负面作用,前提是深入了解和把握大学生微信政治参与的基本特征。因为糅合着大学生群体的特质以及微信的特征,使得大学生微信政治参与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一)参与主体的集群性

互联网技术打破了现实中的物理距离障碍和时间空间限制,创生了一个虚拟的网络数字空间,而“群居”一直以来都是网络数字空间中民众的存在方式,互联网时代也被称为“新群居时代”。大学生相较于一般的群体,本身具有明显的群体特征:年轻、活跃、知识化。而相似的校园生活环境、以学习为主的生活方式以及价值教育,在某一种意义上,使大学生具有更高的同质性。在此背景下,契合微信自身的特点,大学生在微信中更具集群性的特征。一方面,微信的便捷性有利于大学生闲暇时间的私有化。微信的技术特性使得大学生上网的成本更低,只要依托智能手机,在有流量或WIFI热点的条件下,便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浏览信息,发表评论。另一方面,微信的强连接属性增强大学生群体间的普遍信任。微信中的虚拟社群与现实生活中的社交网络有着较高的契合度,微信的好友主要与手机通讯录或QQ好友关联,是对现实生活中社会关系的虚拟再现。这种基于现实关系的强链接属性有助于群体间形成较为稳定的信任关系,经朋友圈、微信群传递后,形成一种普遍的信任[8]132,推动集体行动形成,进而形成舆论环境,向政府施加压力,从而影响政府政策。

(二)参与内容的针对性

在一个社会中,大学生往往被定位为未来世界的潜在精英和管控者。与其他群体日趋固化的政治品格不同,大学生的政治品格还处于开放的形成过程,具有鲜明的政治可塑性。[12]28且伴随着教育训练的累积,大学生对现行政治体系的亲近感和政治觉悟日益增长,具有更强的政治活跃性,其政治的先进性也不断彰显。表现在参与内容上,就是大学生与普通民众相比,更关注整体或民族诉求,呈现出非绝对的利己主义倾向。具体表现为大学生在微信公共参与的议题较少且集中,参与的内容更具针对性,更聚焦于国际关系、时政热点、医疗、保险、卫生、环保、两会等与政治生活直接相关的议题,比如2019的建国70周年庆话题受到大学生地广泛关注并在微信朋友圈和微信群中大量转发与评论。大学生通过制作“微信国旗”头像、在微信群中集体收看升国旗等行动,表达一种爱国情感,营造一种虚拟在场的政治参与。

(三)参与传播的隐蔽性

微信政治信息的传播方式主要有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三种。[13]35人际传播是“点对点”传播,指发生在微信好友之间,不对第三人可见,构建具有私密性的封闭式传播环境;群体传播是“点对面”传播,指个人与微信朋友圈或者微信群之间,其信息传递只有微信群内好友可见,构建半封闭式的传播环境;大众传播指的是微信政治信息推送到微信公众平台,被无限转发与链接,所形成的全开放式的大众传播环境。其中,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具有典型的隐蔽性,可以看作“熟人社交”的一部分,为大学生广泛的参与提供了情感支持和保护。大学生通过封闭的或半封闭的微信朋友圈,微信群中分享的信息往往能够得到更多支持,实现广泛的转发,吸引更多人的关注,扩大政治参与的群体规模,使得微信政治在传播演化中形成线上与线下联动、内部共享与跨域流转的复合传播场域,呈现出具有鲜明特点的微信舆情信息生态特征。

(四)参与方式的多样性

作为参与政治的新途径,微信更显“平民化”,更贴近普通百姓。微信的语音功能、朋友圈、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技术功能使得政治参与的形式呈现多样化,参与方式也更具有灵活性,随手刷微信己经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活风尚。一是语音聊天。“语音聊天”功能是微信的主要功能,当社会事件或热点新闻发生时,大学生可以通过发送微信语音实现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及时交流和充分沟通,有利于大学生的即时参与;二是微信朋友圈。大学生通过微信朋友圈关注好友发布的信息动态,给相关信息点赞、评论、转发,扩大信息传播范围,产生“蝴蝶效应”,形成舆情,引发政府关注,进而对政府的现实政策造成影响;三是微信平台。大学生可以就关切的话题关注微信号,实时关注微信平台发布的信息。随着微信的普及,微信+政务服务的“微政务”模式,已成为新型的、先进的、革命性的政务管理系统。《2018微信公众平台政务、媒体类账号发展报告》显示,政务及媒体类公众号粉丝总量达到35亿。大学生可以就政务微信平台发布的相关信息进行评论或是点赞,以此来进行意见表达,实现与官方的“直接对话”。

三、大学生微信政治参与的教育引导策略

当前微信社群鱼龙混杂、各种信息泥沙俱下,微信环境的净化尚需假以时日,而部分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尚未完成形成,极易受到错误政治思潮的诱导及其他不良环境的影响,在行为上容易出现跟风走的从众现象,导致一些非制度化、非理性政治参与,有的甚至非法参与,增加国家治理的难度,影响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高校是国家与大学生之间的连接器和转换机。国家的意志通过高校的教育手段传递给大学生,把大学生培育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而大学生的主体意志通过在高校中的实际表现,反馈给国家机构,从而影响国家决策。因此,在推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进程中,高校必须在把握微信政治参与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发挥教育引导作用,预防和矫正大学生在微信空间的不理性甚至非法政治参与行为,成为消除潜在社会不安的“解压阀”。

(一)开展“微教育”,提升“微素养”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校准价值坐标

任何一个时期的大学生政治参与都要确立价值目标、明确价值理念、遵循价值准则,开展实践活动。面对微信社群中多元价值观混杂,甚至敌对颠覆势力的强势信息输入[14]68,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价值引领、价值规范和价值评价。在高校的教育实践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大学生微信政治参与实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微信政治参与进行价值评价,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构完整、蕴含丰富、逻辑缜密、时代感强的优势,为大学生微信政治参與提供扎实的理论、思想支撑,帮助大学生把握科学的微信政治参与价值评价标准,校准自己参与行为。

2.加强政治文化教育,培育参与意识

政治文化教育是培育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的有效途径。一是培育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大学生有序微信政治参与的心理基础。民主参与既是大学公民教育的目标也是大学公民教育的手段。高校要重视大学生的公民教育,培育公民意识,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体意识。二是加强政治知识学习。政治知识是大学生有序微信政治参与的认知基础。高校通过思政课的学习来推动政治知识的内化,通过价值引导增强大学生对现行政治制度的认同感和信任感[15]136,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形成有序的政治参与意识。三是加强网络法制教育。法律制度是大学生有序微信政治参与的制度保障。高校要及时把国家新修订的各项网络法规引入课堂,实时更新,并邀请网监部门的专家进入课堂,加强对大学生有效的网络法治教育,使大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在微信空间能够自觉追求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恰当表达爱国情感,合法进行参与行为。

3.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参与能力

媒介素养教育是提升大学生政治参与能力的必要手段。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搭建教育平台,实现媒介素养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高校可以将“媒介素养元素”列入教学计划的重要条目和课堂讲授的重要内容,在建立思政课程的教学组织实施以及质量评价体系中加入,并固化于教学大纲中,培养大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和批判能力。二是挖掘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中的德育元素。在保持媒介使用力、媒介批判力的专业维度上,将课程教学评价、学习效果评价向人文素质、社会责任感等德育维度延伸,提升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感和责任感。三是建立常态化的实践教育机制。大学生微信政治参与能力需要必要的政治训练。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中增加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的内容,通过“时政进校园”等方式,引导大学生在微信平台上理性参与评论社会热点和新闻事件,提升政治参与能力。

(二)打造“微校园”,实现“微育人”

1.抓好顶层设计,发挥“微品牌”的引领作用

从高校与大学生互动的视角研究社交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政治参与,官方微信公众号(简称“官微”)是重要的切入点。官微不仅是高校提供服务的载体,也是大学生表达诉求、参与决策的便捷平台,更是沟通二者之间的重要渠道。因此,高校要抓好顶层设计,有效发挥官微的引领作用。在认识上,高校要进行理念革新,充分认识“官微”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引领作用,以“粉丝数”和活跃度来检验“官微”的魅力指数,通过提升魅力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保质保量。在内容上,组织专业人员对微信平台发布的内容进行管理,编辑和发布贴近学生生活和认知水平,回应大学生对国家、民族、社会等方面感兴趣或困惑的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内容;在方式方法上,制作、编辑、转发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微视频”、超文本等,增强官微的粘附性,吸引大学生长期关注“官微”。

2.建立微信公众号梯队,强化“微平台”的矩阵作用

“00后”是当前在校大学生的主体。他们成长于网络时代,对网络有天然的亲近感。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崛起,使大学生具有“无网不在”“无微不至”的典型“网络原住民”特征。这对高校各职能部门、二级院系的管理服务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在场式活动开展方式已很难吸引和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因此,高校各职能部门和二级院系应积极建设本部门微信平台,特别是与大学生学习生活直接相关的部门,如图书馆、后勤、书院要紧密结合工作特点,打造一个具有强亲和力的微信平台集群,强化平台间的互动,形成有效矩阵传播场域。[16]5建立完善的双向沟通对话机制,通过微信平台群及时发布信息,及时有效回应大学生的诉求,实现有效“对话”,充分保证大学生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让学生通过微信平台有效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和服务之中。

3.建设班级微信群,注重“微领袖”的引导作用

高校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微信群,改变大学生在微信中的“原子化”存在。一方面,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政治立场坚定、爱国爱党的学生干部队伍来管理班级微信群;另一方面,加强对班级“思想领袖”的引导。学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主动融入这部分“思想领袖”的微信生活,关注他们的“朋友圈”动态,进行必要的微信交流,通过“点赞”“评论”“转发”等方式,引导他们辩证地看待各种社会现象和国际国内政治事件,在朋友圈不发“错误之言”,不传“不实之信”、不做“过分之行”。最后,建立校方与民间结合的“微联盟”。培育一批学生自建的民间微信,弥补官方微信灵活性欠缺的弱点,实现更好的信息公开和舆论引导作用,实现对大学生微信传播信息的有效调控和政治行为的规制,达到有序参与的目的。

四、总结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开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航程。有效学习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成为学界与社会在今后的一段时间持续关注的政治热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推进,需要广泛有序的公民参与。微信政治参与是社交媒体时代公民参与政治的新方式。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治理的中间力量,又是微信政治参与的重要主体,其参与方式的有序与否,直接影响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因此,在推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发挥高校对大学生微信政治参与的教育引导功能,预防和矫正其不理性甚至非法政治参与行为,成为消除潜在社会不安的“解压阀”。在把握大学生微信政治参与的特征的基本前提下,高校可以从显性和隐性两个维度进行教育和引导:显性方面,就是加强“微教育”,提升“微素养”;隐性方面,就是打造“微校园”,实现“微育人”,从而实现大学生微信政治参与的教育突围。

参考文献

[1]徐琳,谷世飞.公民参与视角下的中国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36-42.

[2]王艳玲,李颖.移动舆论场域下公民政治参与的新常态[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124-128.

[3]李明德,李巨星.社会化媒体治理与政治生态协同发展[J].甘肃社会科学,2018(2):223-229.

[4]王金水,谭家乐.网络信息技术发展与意识形态安全[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5(5):61-67.

[5]周小李.从广场到网络: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空间转变[J].当代青年研究,2017(5):30-34.

[6]周光礼,吕催芳.中国大学与政治社会化:公民意识教育的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 2011(4):68-78.

[7]宋辰婷.网络空间的重组与分化:以微信朋友圈为例[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1-13.

[8]王兴磊.微信政治参与的价值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7年.

[9]程蕾.作為场景的社交媒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学位论文,2016年.

[10]程池超,雷贵荣.微信社群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提升效力策略[J].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25-29.

[11]张爱军,江飞亚.微信政治朋友圈传播信息的表象及其解构[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9(4):38-46.

[12]姜华,黄蓉生.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论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26-32.

[13]窦云莲,李昊青等.微信政治谣言的生态治理对策研究[J].现代情报,2018(11):33-38.

[14]殷科,唐文静.基于微信平台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68-69.

[15]卞靖懿,娄淑华.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意识与习惯培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135-139.

[16]叶进,张文.微信公众平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18(3):1-6.

Educational Breakthrough of WeChat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Viewland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LIAO Mengya

(Faculty of Marxism, Lishui University,Lishui 323000,Zhejiang)

Abstract: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needs extensive and orderly civil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s the new normal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2.0, college students' wechat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has "Two-sided" value to national governance: on the one hand, orderly wechat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can improve the national governance ability and optimize the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on the other hand, wechat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s difficult to supervise, which has governance hidden dangers and is prone to conduct irregularities, leading to governance crisis. On the basis of grasping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wechat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effectively guide the strategy of "micro education" by carrying out "micro education", improving "micro literacy", building "micro campus".

Keywords: National Governance ;WeChat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College students; Educational Strategy

联系人:廖梦雅

电话:15925721970、15857841877

邮箱:408204953@qq.com

刊物邮寄详细地址及邮编: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学院路1号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国家治理教育策略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对新环境下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探索
略论整体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从国家治理看审计反腐倡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