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网络背景下,尤其是基于上半年新型冠状病毒的流行,学校无法正常上课,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依托信息化资源开展新形势教学模式已成为当今研究热点。“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以其短小精干,灵活便捷,形式多样的特点,在生理学教育中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文章以“呼吸之氧的运输”为例,进行微课的制作,从教学背景,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课后拓展四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探讨信息化教学在生理学课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生理学;微课;教学设计;氧的运输
生理学是高职医学类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主要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为后续《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内科学》等课程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是承上启下的桥梁课程。具备内容抽象,逻辑严密等特点,而高职学生个体差异性大、专业认知能力差、学习基础薄弱等诸多问题对授课老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尤其是对于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只掌握了人体组织结构的相关知识,在学习生理学的过程中,难免觉得晦涩难懂,枯燥无味,往往出现畏难情绪,以至于失去信心,也影响后续其他学科的学习。
结合其理论知识烦琐枯燥、作用机制复杂的学科特点,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职业教育的高效高质需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科学的人文素养和对今后岗位的胜任能力。现代互联网媒体技术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的新技术、新手段,用于突破课程难点,降低学生理解难度,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出现后即被应用于信息化教学。
本文中涉及微课内容选取了高职护理,临床专业生理学课程中“呼吸之氧的运输”这一知识点为例,从微课设计过程到应用实践等方面与大家分享。
一、教学背景
该微课重点讨论“呼吸过程中氧的运输”。呼吸是生理学中的重点章节,呼吸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环节之一,但对于呼吸的具体过程以及呼吸到底有什么重要意义,学生却一知半解,只有掌握了正常情况下呼吸相关的知识点,学生后期才能明白在病理情况下的呼吸疾病是怎么回事,以及如何进行诊断、治疗以及护理。呼吸包括三个基本过程,本次微课选取第二个过程,氧的运输,在教学中结合临床,通过大量的多媒体展示,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
本课教学对象为高职护理、临床专业一年级学生,具有解剖学、组织学等相关知识背景,对单向的课堂讲授和单一的课本阅读不感兴趣,对形式活泼的交流互动和丰富有趣的数字化信息乐于接受,开展线上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和专业的岗位要求,確定本次课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呼吸的概念和基本环节,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运输形式,影响氧气的运输的因素。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指导呼吸运动的观察,判断气胸、COPD等呼吸系统疾病中出现的呼吸异常变化,并解释其原因,尤其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c0中毒和急救措施。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发善思维能力,认知氧气的运输对健康的影响,感悟生命的意义,结合生活中常见的“CO中毒”,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意识,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白衣天使。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策略
以微视频为核心资源,充分利用图文素材,Flash动画,互联网资源。通过视频导人法,回顾旧课内容,引出新课;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了解并掌握知识要点;成立小组,主题讨论,在学生在讨论中掌握难点;基础医学联系临床,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临床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以及生活中常见的缺氧现象,培养学生的急救意识以及专业素养;精神升华,通过案例讨论,培养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联系课堂思政,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设计特色
1.以问题作为导向,逐层推进,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解决生理学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枯燥乏味的问题,能够让学生学得有兴趣有效果是教师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整个视频以多个问题作为逻辑主线,从揭开氧气运输的形式,如何与血红蛋白结合直到联系临床和生活中的相关病例,都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完成,摒弃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让学生参与到学习和讨论中来,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强化了学生严谨、认真的工作意识。
2.充分利用视频和演示文稿,让学生可以生动形象的了解知识,而不是一味地凭空现象,成立小组,让学生自定主题讨论,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这种形式贴近学生理解角度,更能让观看的同龄人产生共鸣,消除对于医学知识的心理障碍。同时不论是演示文稿还是讲解中的措辞,都尽量做到清晰简洁,增强了视频的可视化效果,避免了大量文字给学生学习带来的枯燥感和畏难情绪,本微课中文字简洁明了,图片形象生动,视频演示直观性强,从多方面注重可视化效果,尽力做到所看即所得。
3.多种教学手段结合,讲授类,讨论类,表演类等多种类型有机组合,使授课内容以鲜明、清晰的状态显示出来,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完成角色的转变,从知识传授者变为引导者,教学过程由“结果导向”变成“过程导向”,让学生明白发现比只知道结果更重要,紧扣教学目标,让学生可以融入进去,并且自由发挥想象力,无论是学生还是授课教师都能够得到能力提升,教学质量水平大大提高。
(三)微课内容
该微课视频总计时15分钟,教学设计流程如表一所示:
四、课后拓展
1.环节一:考核评价
考核评价分为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结果评价:要求学生参与本次课授课内容相关的线上测试活动,教师可以查看全班答题的统计数据,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及薄弱环节,再下次课中有针对性进行讲解。过程评价:要学生参与到对本次微课教学全过程的表现的评价中来,填写相关调查问卷,从而知晓学生对微课的接受程度,以便加以改进。通过对本次教学过程各环节的全方位评价,清晰观察到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学习的参与程度以及实际的知识掌握情况。
2.环节二:课后探究
针对本次课堂所学内容向学生发布探究任务:什么是氧解离曲线?氧解离曲线在临床上的应用?鼓励学生借助图书馆和网络,查阅文献,案例,拓宽自己的视野,并在之后的课堂上将自己的理解展示给大家,帮助学生摆脱惰性,树立信心,提升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3.环节三:创建主题活动
就微课中提到的CO中毒的急救开展互动活动,成立小组,分组完成创建的主题活动,要求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CO中毒的日常急救办法,如果你身边的人发生的c0中毒,你需要怎么做?进行情景模拟,用小品的方式将急救的措施展现出来,并拍成视频,在班上进行互评,客观公正的指出他组的优点和缺点,评出等级,给予奖励。通过视频的制作,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锻炼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寓教于乐,让学生更加积极的去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
五、结语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学生智能手机普及率高,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但学生由于缺乏老师的面对面监督,在时间管理、学习习惯等方面还需要提高。为了微课的效果可以达到最大化,对本次微课也做出了一些反思:①学生刚刚接触微课,对于如何使用微課学习还缺乏经验,教师需要给予引导,指导学生如何通过微课学习,保证学习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自己要先学习,并在反复的教学尝试中积累经验。②活用微课资源,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主动与学生沟通互动,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教学相长,学生的反馈也能为教师提供教学灵感。③教师可以从综合测评的角度制定线上线下结合的评价体系,而不是单单通过考试成绩评价一个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继而也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多学习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朱大年,王庭槐,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王丹,代琦,等,《生理学》课程中“胰岛素”的微课教学设计[J].广东化工,2017,44(357).
[3]吴林,石山慧,等,高职高专“生理学”混合式教学设计与探究——以“血型与输血”为例[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19,41(01).
[4]李娜,乜勇,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微学习资源设计与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7):52-55.
[5]周华,等.高职生理学信息化教学设计——以骨骼肌细胞收缩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5(43):321-323.
[6]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2-63.
作者简介
陈卓(1989. 12. 18-),女,安徽黄山人,黄山职业技术学院专职教师,助教,硕士研究生,生理学,遗传学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