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良 杨晓严 王 磊 李玉龙
(1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昆明 650500;2 中央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 100081)
在倡导安全发展的背景下,安全生产一直是备受关注话题。尽管国家为有效遏制安全事故发生不断出台各项政策并加大惩罚力度,但工矿商贸的安全事故率仍居高不下,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伤害和损失。据数据统计,我国80%以上的事故均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条件是事故发生的3个重要条件,人作为生产活动主体,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安全生产关键所在。海因里希1941年曾提出,100起安全事故中,超过90%的安全事故可以通过人为措施中断事故传播链,一定程度上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1]。事故规律的探究和不安全行为的控制逐渐成为人们提高安全生产质量的重要因素,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如何控制成为众多学者广泛关注的话题。张静认为农民工的安全意识受个人因素、组织因素、和方法因素影响,且安全意识对农民工的安全行为有显著影响[2]。陈雨峰认为规范和引导组织安全行为能够提升中小企业安全绩效[3]。谭波系统分析了10年安全行为学文献后描述了安全行为学的研究进展并对领域之后发展方向提出看法[4]。
科学知识图谱是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像,相对于传统综述类文献研究方法具有直观可视化、处理数据能力强大、分析角度多样化、数据分析结果可信度高等优势。本文拟采用CiteSpace和VOSviewer两款可视化工具,以中国知网的相关期刊文献为数据来源,对2005—2019年近15年安全行为领域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和可视化分析,旨在了解研究进展、把握热点主题、分析前沿趋势、预测未来发展方向,为安全行为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研究领域内优秀作者的存在并且跟踪重要团队的研究方向是领域得以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国内安全行为领域发文量前10的作者如表1所示。
追踪重要作者并结合表1可以发现排名前十的重要作者全都隶属于高校,发文量明显领先其他作者的是吴超、傅贵、田水承3位作者。吴超发文量上处于领先位置并在安全信息的基础理论研究上有重要贡献[5];傅贵分析研究国内外已有事故致因链后基于组织行为学理论首次提出了行为安全“2-4”模型新型现代事故致因链[6];田水承于2006年首先提出了三类危险源理论,完善了安全领域研究理论框架;他们三位的贡献对安全领域相关研究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7]。
在合作网络图谱中,节点越大说明出现频次越多,连线越粗说明合作关系越密切。进一步挖掘重要作者信息并结合图1可以发现,以傅贵为首的佟瑞鹏、殷文韬、张江石等数位作者共现合作关系显著且合作关系密切,组成一个最大的作者共现合作网络团队,该团队主要关注领域是“安全文化”“事故预防”“事故致因2-4模型”;以田水承为首的李磊、李广利、李红霞等人有显著共现性且组成了一个合作研究团队,该团队主要关注领域是“不安全行为”“安全管理”“安全文化”;吴超、王秉等人研究团队共现关系明显,该团队主要关注领域是“安全信息”“安全文化”“安全系统”;其他研究团队合作关系密切,研究的领域也都与安全行为领域密切相关。
结合表1、图2分析安全行为领域发展现状可以看出重要作者及团队的研究方向对安全行为领域研究热点的探索具有前瞻作用。通过分析重要作者合作关系及团队研究领域发现安全行为领域研究集中于安全管理、不安全行为与安全文化等方面。
表1 发文量TOP10作者列表
图1 基于CiteSpace的作者合作网络图谱
通过对发文机构的分析可以得出国内机构在不安全行为领域的贡献及影响力。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不安全行为领域发文量前10的机构如表2所示。
表2 发文机构TOP10列表
由表2可以发现,发文量最多的是中国矿业大学(北京)119篇,明显高于其他机构,说明该机构在安全行为研究领域贡献较大,该机构的“安全与科学工程”专业处于世界一流学科水平,在安全行为研究领域处于领先位置,其研究成果众多,具有较大的影响力。结合表1可以得出重要发文作者的所述机构与发文机构的发文量有显著关系,例如隶属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傅贵教授团队、中南大学的吴超教授团队、西安科技大学的田水承教授团队的发文量都占各自机构发文量的很大比重,说明机构中的重要作者对机构在某领域的发展起正向作用,同时也反映出机构的研究力量较为集中,尚未形成稳定的、突出的核心研究群体,机构应多方位多角度注重研究人才的培养。
由图2可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北京科技大学有合作关系且共现关系显著;西安科技大学与西部矿井开采及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合作关系显著,其余研究机构组成相对零散的网络,没有明显显示出与其他机构存在跨机构合作关系,表明以机构独立研究为主。
图2 基于CiteSpace的机构合作网络图谱
综合表1、表2和图2可以发现,安全行为领域的研究机构主要由各大高校组成,成果集中在各大高校的安全学院,管理学院,矿业学院和实验室,除个别机构有跨区域跨机构合作外,多以二级跨机构合作为主。研究多以机构某一代表性人物为核心组建团队,并以团队研究开展。安全行为领域研究属于复杂且综合的研究领域,涉及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各个方面,现研究已经初步实现跨学科研究,未来将逐步实现跨地区、跨机构,跨领域研究。
VOSviewer具有标签视图分析功能,将文献数据导入到VOSviewer软件中,阈值设为8,得到共现标签聚类视图和共现密度视图,如图3、图4所示。
图3 基于VOSviewer的关键词共现标签视图
图4 基于VOSviewer的关键词共现密度视图
在关键词共现标签视图中节点大小及位置,与关键词词频及重要程度有关,在密度视图中,具有高度关联性的对象被聚集在一起,会形成一个类团。
由图4可知,“不安全行为”居于整个图谱的正中心,与“安全管理”“安全行为”“影响因素”几个关键词形成安全行为领域研究的最核心区域,其他节点围绕核心区域均匀分散且连线联系紧密;解读图谱重点节点聚类并分析得出:“矿工”“建筑工人”“安全氛围”“安全绩效”“安全意识”“安全态度”“结构方程模型”等关键词是图谱中联系最为密切的区域,表明该区域关键词代表安全行为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该方向主要从个体层面因素和组织层面因素两个角度探究安全行为领域。
组织层面:梅强探讨了安全氛围、安全文化与员工安全行为的关系,得到了安全氛围在安全文化和安全行为之间存在中介作用,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和安全氛围能对员工安全行为产生正向作用[8]。郭慧敏选取2个煤矿350名矿工发放问卷并构建班组安全生产绩效与安全生产行为关系的概念模型,并验证班组安全生产行为直接或间接通过矿工安全生产行为对班组安全生产绩效产生显著正向或负向影响[9]。
个体层面:程钧谟建立企业管理人员安全意识与安全行为关系的理论模型,通过问卷调查后进行回归分析后得出管理者人员安全意识与安全行为正相关[10]。祁神军建立了建筑工人的安全能力、安全态度及不安全动机与不安全行为发生机理的假设模型,验证安全态度与不安全动机具有显著的双向影响关系,对不安全行为影响度较高[11]。
“安全管理”“事故预防”“事故致因理论”“2-4模型”等关键词被归为一个聚类,表明通过对事故原因的寻找进行分析分类可以有助于找到事故预防措施并提高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水平。郭红领利用建筑信息模型(BIM)和定位技术(PT),构建集成BIM和PT的工人不安全行为预警系统,实现对现场事故的预防[12]。傅贵等认为“管理漏洞”是大多数事故发生的原因,根据事故致因链将事故发生原因按层级分解,提出行为安全“2-4”模型,应用模型后可以制定有效、明确的事故预防措施[6]。
结合图3、图4归纳得出安全行为领域的研究热点分为两类:一类是探究(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安全氛围、安全文化、安全绩效、安全意识、安全态度),另外一类是结合建筑、煤矿、食品领域采用安全管理方法进行实证研究,主要探究事故预防和降低事故风险的手段。
CiteSpace软件的Timezone时区视图结合突变词探测功能可以形象地展现研究主题在时间节点上的演变,突变词列表中的起始年份和突变强度可以直观地展示出研究前沿之间的交互关系和演进路径。通过Citespace进行共词分析得到关键词时区图谱如图6所示,突变关键词列表如表3所示。图5和表3共同展示了2005—2019年国内安全行为领域的演进路径,凸显了不同年份中主要研究主题的转移情况,有助于掌握该领域研究的前沿趋势。
表3 国内安全行为领域突变关键词统计
图5 基于CiteSpace的关键词时区图谱
时区图谱中纵向时间轴的关键词代表在该时间内首次出现,节点的大小及连线表示关键词之间共现频次的高低,在突变关键词列表中可以看出突变关键词起始年份和突变强度。由图5、表3可知,安全行为领域的研究主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地演变,根据时间变化规律可将其划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05—2010年,主要对(不)安全行为的基本特征、形成机理、分类、控制对策等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安全文化”突现强度较高且突现时间长,说明从企业的视角关注安全文化的建设是该阶段的研究热点。从工人的行为入手阐述如何影响企业的安全生产,提出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的措施,旨在改善企业的生产效率。该阶段研究重心主要是企业,研究对象主要是矿工,成果集中在煤矿领域。
第二阶段为2011—2015年,该阶段开始将研究重点从企业延伸到个体,进行个体与组织的跨层次研究。组织的安全氛围与个体的安全意识开始被广泛研究,个体在组织中的地位有所增加,通过改善个体与组织的关系提高个体的安全意识,减少不安全行为,提升组织或企业的安全绩效。事故致因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在该阶段成为突现关键词表明这两种理论作为安全行为领域的基础理论被大量采用,被常用来分析造成事故的原因和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解释和预测(不)安全行为。在该阶段随着建筑安全事故的不断增加,国家开始重视建筑安全领域,因此建筑安全在该阶段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建筑工人开始成为该阶段的热点研究对象。
第三阶段为2016—2019年,该阶段是安全行为领域的研究前沿,安全行为的研究方法开始出现更新迭代,系统动力学(SD)在该阶段成为热点方法,在各领域安全行为的研究中建立模型并仿真模拟探索各因素的影响效果。结构方程模型也是该阶段突变强度最高的关键词,是当今安全行为研究验证假设、探究各种变量之间影响关系的热门研究方法,扎根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理论出现在安全行为领域研究中,质化研究在该阶段也慢慢成为主流。该阶段个体特征进一步被重视,个体的自身安全素质(安全认知、安全态度、安全注意力、安全能力、自我效能感、工作满意度)与安全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是该阶段的前沿趋势;该阶段学者发现安全信息对人的安全行为具有控制作用,建立基于安全信息模型对安全行为干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目前研究多从个体、组织管理和环境的某一方面或某几个方面来研究人不安全行为的形成机理并提出预控措施,忽略了在现实管理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形成是一个多变量、多维度且交互作用的复杂动态过程。(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视角中个体特征、组织管理因素研究较多,但个体、组织、环境之间的跨层次研究较少。因此考虑社会环境差异背景下,探讨个体因素、组织因素、管理因素安全行为综合作用的影响机理是安全行为领域未来研究的趋势。
安全行为领域的研究重理论轻应用,重管理轻技术,因此,建立人体(不)安全行为数据库,结合计算机大数据分析的安全行为预警技术、虚拟现实VR技术、仿真模拟动态试验技术、机器学习方法。理论、技术、现场实际情况相结合,根据已有数据结合新型技术手段预测人的下一步行为,实现人与数据之间的交互,顺应当今大数据时代,应用智能化技术并以技术为导向对人的不安全行为进行控制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领域研究现状发现:中国矿业大学(含北京)、中南大学、西安科技大学等是安全行为领域高影响力机构,一级机构合作较少且研究成果比较集中,机构间应加强合作;吴超、傅贵、田水承等作者是该领域有突出贡献的学者。
通过研究热点分析发现安全行为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是(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或管理角度(安全氛围、安全文化、安全绩效、安全意识、安全态度)以及事故预防手段和安全管理方法;通过阶段前沿分析发现该领域的研究前沿是个体的自身安全素质(安全认知、安全态度、安全注意力、安全能力、自我效能感、工作满意度)与安全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以及基于安全信息的新视角或基于扎根理论、系统动力学、仿真模拟等新方法的研究。
安全行为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首先是考虑社会环境差异情况下分析个体、组织、管理等不同层次的因素对安全行为综合作用下的影响机理,其次是加强结合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的不安全行为预警技术、虚拟现实VR技术、机器学习技术、仿真模拟动态试验等新型科学技术的研究,实现理论、技术、现场实际情况综合分析,达到人与数据之间的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