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融合遗传蚁群算法的ad hoc云任务卸载算法

2020-11-12 10:39余思东赵志刚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20年11期
关键词:适应度遗传算法种群

余思东 黄 欣 赵志刚

1(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与机电工程系 广西 南宁 530007) 2(广西大学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4)

0 引 言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移动云计算(Mobile Cloud Computing,MCC)[1]逐渐成为了缓解移动设备资源受限问题的有效方法,并且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MCC为移动设备提供了高效的远程计算服务,移动用户可以通过MCC将计算密集型的任务卸载到远程云[2]、本地微云[3]和ad hoc云[4]处理,任务完成后再将计算结果返回,以此降低任务在本地处理的开销,缓解移动设备资源受限的问题。在MCC的应用场景中,远程云虽然计算能力强,但会带来延迟和开销较高的问题;本地微云计算能力强且通信带宽大,但却无法保证用户能够随时随地接入;而基于ad hoc网络[5]架构的ad hoc云作为无预设基础设施下MCC的一种特殊扩展,用户可以通过与附近的移动设备共享其相对丰富的闲置资源进行任务卸载,具有部署快速和扩展灵活等优点[6]。由于ad hoc网络中节点的移动性、异构性,以及动态变化的网络拓扑,如何设计动态高效的任务卸载算法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ad hoc云系统中,任务卸载不仅需要考虑完成时间和能量消耗,还要考虑自身的电池能量、信道环境和可用资源节点信息等。虽然现有工作对卸载决策和资源分配都分别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研究,但任务的卸载决策和资源分配显然不能分开处理。此外,受信道环境、电池续航能力等因素的影响,系统中可用资源节点在为终端提供服务时显然会消耗自身资源,这将严重影响其参与任务卸载的积极性,并且系统中任务的动态到达性以及任务完成后被移除的随机性,会产生资源分配不均衡等问题。

为实现高效的任务卸载,现有研究为MCC设计了各种策略让移动用户决定是否将任务卸载到远程执行。为了最小化用户开销,文献[7]提出了一种基于博弈论的多代理节点资源分配方案,但该方案仅将延迟开销作为约束条件而忽略了其对用户体验的影响,并且没有考虑时变信道的影响。文献[8]则尝试通过Lyapunov优化来实现电量消耗、处理速度和服务价格的平衡,但仅考虑了对延迟不敏感的应用,并且使用传输队列的大小间接度量应用程序的延迟。文献[9]在决定任务卸载时综合考虑了能耗、延迟和价格因素,但没有考虑任务的传输调度和无线信道的时变特性。

目前对ad hoc云中任务卸载的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仅有很少的研究针对这种特殊的分布式架构提出了有效的任务卸载方案。为解决计算密集型应用卸载问题,文献[10]提出了一种在线批调度启发式方法,动态地选择移动设备进行任务卸载。针对网络中节点的异构特性,文献[11]根据能耗和延迟约束设计了一种异构感知的任务分配算法,但没有考虑节点的移动性和网络拓扑的动态变化特性。为使移动用户能够获得最优的任务卸载决策,文献[12]提出了一种基于马尔可夫决策过程的卸载模型,动态决定将任务卸载到可用的资源节点。为降低用户能耗和计算成本,文献[13]提出了一种基于微云辅助的任务分配机制,制定了一个两阶段Stackelberg博弈来确定节点提供的执行单元数量,而用户将以此确定补偿策略,但是该机制在任务分配时并未考虑可用移动设备的资源异构特性。文献[14]提出了一种用于异构移动云的通用卸载框架,它使用移动设备、附近的小型云和远程云来提高MCC服务的性能和可用性,然而,所提出的框架并没有充分考虑ad hoc云的特性。为了满足移动设备的延迟限制,文献[15]提出了一种节能任务调度方案,并针对不同的任务,设计了一种自适应概率调度器,不仅能满足延迟约束,而且能在执行计算密集型实时应用程序时最小化能耗,但其计算复杂度较高。

以上研究主要针对最小化用户能耗和延迟等目标来设计解决方案,但没有综合考虑用户的多目标需求以及ad hoc云中的多因素影响进行任务卸载决策和资源分配。鉴于此,本文综合考虑用户多目标需求设计任务卸载决策模型,并提出一种融合遗传算法和蚁群算法的任务分配算法,综合考虑用户需求动态决策,充分利用遗传算法的快速搜索能力和蚁群算法的正反馈机,根据网络中节点的实际状态进行高效的任务分配,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

1 系统模型及卸载决策

1.1 系统模型

为了不失一般性,本文选取ad hoc网络中的一个分簇[16]作为ad hoc云系统,系统中只存在一个簇头节点,其他节点则为簇内成员节点,并且簇头节点往往具有距离簇内成员节点较近、相对移动性较低、能量稳定等特点。假设在ad hoc云系统中有一个移动用户(Mobile User,MU)节点和N个移动微云(Mobile Cloudlet,MC)节点,MU有一组计算密集型任务M需要处理,如果仅仅依靠自身处理这些任务很可能会耗尽自身资源并且带来较高的延迟,十分影响用户体验。而其他N个MC节点则拥有相对丰富的闲置资源(如计算能力和电池电量),在Wi-Fi覆盖范围内,MU可以将部分或全部任务卸载到MC节点上执行,任务完成后再将计算结果返回,从而实现对自身资源的扩展。在资源受限的情况下,各节点设备不会无偿地为其他节点提供资源,而分布式的网络架构也很难实现最大化利用系统资源,因此本文采用集中式策略来进行任务卸载过程的统一调度控制,并选取需要实时与所有节点进行信息交互的簇头节点作为集中控制器。MU和MC节点均通过与集中控制器的信息交互来实现整个任务卸载的过程。由于MU的任务卸载模型几乎完全涵盖了实际移动应用程序的各个方面,其较高的复杂性可能会使问题难以解决,因此为了简化计算,本文设计如图1所示的任务卸载模型。

图1 任务卸载模型

选定系统中的簇头节点作为集中控制器,MU根据需求将任务按照优先级排序,并且当任务序列达到上限时,后续到达的任务将被放弃执行。对比任务在本地执行的开销和卸载到MC的开销之后,MU决定是将任务卸载还是留在本地执行,并且将需要卸载的任务队列信息发送给集中控制器。集中控制器负责收集节点信息,并根据节点的实际状态将MU决定卸载的任务分配给相应的MC,任务执行完成后MC再将结果返回给MU。在本文中,集中控制器虽然同样具备MC的功能,但由于其作为簇头节点需要通过与网络中所有节点进行周期性的信息交互来实时动态地管理网络中所有节点的信息,因此默认其只负责集中调度控制,而不作为任务卸载请求和计算资源提供设备,具体流程如下:

(1) 各节点设备周期性地向集中控制器发送自身设备信息,包括计算能力、通信能力、可用电池资源、任务队列等信息。

(2) 集中控制器根据收集到的节点信息对节点编号并将信息整理至可用资源列表,为后续任务卸载做准备。

(3) MU根据需求向集中控制器发送任务卸载请求。

(4) 集中控制器将收集到的节点信息和网络状态发送给MU。

(5) MU根据收到的信息作出卸载决策并将需要卸载的任务队列信息发送给集中控制器。

(6) 集中控制器采用合理的资源分配算法将任务分配给相应的MC并将信息反馈给MU。

(7) MU根据集中控制器的反馈信息将需要卸载任务的数据发送给相应的MC。

(8) MC在收到数据后进行处理,完成后将结果返回给MU并将信息反馈给集中控制器。

(9) 集中控制器将已完成任务从队列中移除,重复以上过程直到任务队列为空。

1.2 卸载决策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网络中的节点不会无偿地为其他用户提供服务,因此影响MU进行任务卸载决策的因素主要有任务完成时间、能耗和需要额外支付给MC的开销。完成时间主要包括两部分:传输时间和计算时间;能耗也包括两部分:传输能耗和执行能耗;额外支付给MC的开销主要取决于其计算速度和剩余可用负载。

假设MU决定将大小为D编号为m的任务卸载到编号为n的MC上执行,根据香农极限理论,最大数据传输速率可以表示为:

Rn=Blog(1+SINRn)

(1)

式中:Rn为数据传输速率;B为带宽;SINRn为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通常表示无线链路的质量,可以通过式(2)计算:

(2)

(3)

传输能耗为:

(4)

需要额外支付给MC节点的开销定义为:

(5)

(6)

执行能耗为:

(7)

式中:k为MC的处理功率。本文暂不考虑任务完成后数据回传阶段产生的能量消耗和传输时间,因为返回结果的大小应当远小于输入数据的大小。 因此,这一阶段的消耗很小,可以忽略。根据以上计算定义函数fc(x)为任务卸载的总开销,则:

(8)

式中:α、β、γ为完成时间、能耗、额外支付的开销这三个因素占总开销的权重系数,并且可以根据MU的实际需求动态设置,α+β+γ=1。同理,如果MU选择将任务留在本地执行,则执行时间和能耗分别为:

(9)

(10)

(11)

式中:μ、η为执行时间、能耗占总开销的权重系数,并且同样可以根据MU的实际状态设置,μ+η=1。当且仅当fc(x)

2 融合遗传蚁群算法的任务分配算法

合理的任务分配算法能充分利用节点的计算资源,提升整个网络的系统性能。但当网络中存在大量节点时,用传统的数学方法来解决这类任务分配问题往往需要大量的计算时间,而启发式算法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接近最优解的结果。相比于其他启发式算法,遗传算法由于前期收敛速度快且较为稳定而广泛应用于任务调度领域,但却存在易陷入局部收敛而无法获得全局最优解的问题;蚁群算法则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和正反馈机制,在求解多目标组合优化问题上有着独特的优势,但由于初始信息素积累较慢容易导致迭代时间较长。因此本文采用融合遗传算法和蚁群算法的方法来解决任务分配问题,核心思想是利用遗传算法的快速收敛能力得到可行解,在其迭代速度降低到一定水平而陷入局部最优之前,将求得的可行解对应转化为蚁群算法的初始信息素并开始新的迭代过程。这样不仅可以避免使遗传算法陷入局部收敛,也解决了蚁群算法初始信息素积累缓慢的问题,从而实现两种算法的有机结合。

2.1 基于遗传算法的快速搜索

遗传算法[17]通过模拟生物进化过程搜索最适应环境的个体,将任务分配问题的求解问题转化为染色体种群编码问题,根据设计的适应度函数值对相应的任务分配方案进行评估,利用选择、交叉和变异等遗传操作建立迭代过程,使产生的新一代个体在经过不断的迭代进化之后,性能不断优于上一代,逐渐求解出接近最优方案的任务分配方案。

2.1.1染色体编码

为了能通过遗传算法进行迭代寻找合理的任务分配方案,首先需要将任务分配问题进行编码,形成染色体种群,从而建立实际任务分配方案和染色体种群编码之间的联系。染色体长度即为任务队列的最大容量l,其中的元素对应相应的任务,元素的值代表该任务被分配到的MC节点的编号,编号由集中控制器统一分配管理,并且一般为固定不变的值。将染色体编码表示为Gi=(g1,g2,…,gl),其中i=1,2,…,S,S为算法编码空间的大小即任务分配方案的大小;gj表示任务分配结果,并且gj∈[1,N],j∈[1,l],例如当G=(3,2,1,2,3)时,表示任务1和5将被分配给编号为3的MC节点执行,任务2和4被分配给编号为2的MC节点执行,任务3被分配给编号为1的MC节点执行,特别的是,当选择将任务留在本地执行时gj为0,其他情况以此类推。

2.1.2种群初始化

为加快算法的收敛速度,假设初始种群中的每个任务按照一定的随机概率分配给MC执行,且MC被选择执行的概率为:

(12)

2.1.3适应度函数设计

合理的适应度函数设计能够有效评估种群中染色体的环境适应能力,同时适应度函数的值也对应着任务分配方案性能优劣的评判,并最终决定着求解出的任务分配方案是否接近最优解的判断。由于遗传算法中的适应度函数值一般为非负值,因此本文结合式(8)定义适应度函数为:

(13)

式中:α、β、γ分别表示完成时间、能耗、需要额外支付的开销的权重系数。

2.1.4遗传操作

选择、交叉和变异是三种基本的遗传算法操作,分别对应着自然界中生物繁衍过程中的正常交配、跨种群杂交和基因突变等现象,是保证遗传算法能够不断产生新的优秀个体的根本。对其具体设计如下:

(1) 选择操作模拟了自然界中的自然选择过程,能够根据种群中个体的适应度函数值将具有较大值的个体筛选出来,以便更好地从种群中获得相对优秀的个体。本文根据适应度函数值比重选择的形式和轮盘赌的方式来实现选择操作。对于染色体群G={G1,G2,…,GS},个体Gj∈G的适应度值为F(Gj),则其选择概率为:

(14)

式(14)决定了更新后的种群染色体的概率分布情况。

(2) 交叉操作模拟了自然界中生物有性繁殖的基因重组过程,下一代的个体可以通过这种交叉重组的方式获得上一代的优秀基因,从而产生比上一代更加适应环境的个体。本文采用面向知识领域的位交叉来模拟交叉操作,并以此来计算个体染色体上每一位基因的适应度函数值,并结合式(8)定义基因的适应度函数为:

(15)

在计算得到每一位基因的适应度函数值后,可以根据染色体上对应位置基因的适应度函数值大小对基因进行筛选,并选择将适应度函数值较小的基因保留下来。

(3) 变异操作模拟了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基因突变现象,合理的设计不仅有利于种群多样性的丰富,还能防止算法在获得最优解之前提前收敛。与另外两种遗传操作相比,变异操作仅充当可选择性的非必要辅助手段,仅在求得的任务分配方案不合理时才会使用。这里同样采用面向领域知识的位变异来模拟变异操作,类似地,基因的变异概率依然与适应度函数值大小相关,可以定义为:

(16)

式中:hi表示染色体上第i位基因的适应度函数值。显然,任务完成时间越长、能量消耗和额外开销越高的任务,分配结果对应的基因更容易发生变异。

2.1.5种群更新操作

按照适应度函数值从大到小对种群中个体进行排序,并用前T个个体替代上一代种群中的对应个体,从而形成新的种群。

2.2 基于蚁群算法的精确求解

蚁群算法具备较好的鲁棒性、并行性和正反馈特性,可以很好地应用于任务调度问题[18]。但是当需要求解的问题规模较大时,由于该算法的本质决定了信息素的产生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容易导致算法收敛速度较慢,因此需要结合遗传算法前期的快速搜索能力实现对任务分配方案的精确求解。为了将任务分配问题对应为蚂蚁种群的外出觅食问题,需要将能够充分反映节点计算资源丰富度的硬件性能信息对应为蚁群算法的初始信息素。

2.2.1算法初始化

将信息素的值赋给MC,并且信息素值的大小表示MC节点上可用资源的多少。根据前期遗传算法输出的最终结果可以解析出对应的任务分配方案,将该方案对应地转化为MC节点的初始信息素值,根据影响任务执行的异构因素定义每个MC节点的初始信息素值为:

(17)

2.2.2转移概率设计

转移概率的大小是将下一个任务分配给系统中合适的MC节点的主要参考依据,这里同样根据节点的异构性将节点的计算速度、剩余可用负载和剩余电池能量作为其性能优劣的主要判断依据,因此在t时刻的转移概率的设计主要取决于每个节点的计算速度、剩余可用负载、剩余电池能量和信息素值。则转移概率可以表示为:

(18)

2.2.3信息素更新

当外出觅食的蚂蚁从节点转移时,节点上的信息素浓度就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因此需要及时更新信息素的值才能提高蚁群算法的收敛精度。这里根据求得的可行解对应的任务分配方案及任务的实际完成情况,对求得的所有路径上的信息素值进行更新,则信息素值的更新依据可以定义为:

τi(t+1)=τi(t)+Δτi(t)i=0,1,…,N

(19)

式中:当任务执行成功时有Δτi(t)=ksfc(x),当任务执行失败时有Δτi(t)=klfc(x),ks、kl分别为任务执行成功、失败的奖惩因子,并且ks>kl。

2.3 融合算法流程描述

为充分利用遗传算法的全局快速搜索能力和蚁群算法良好的正反馈机制,对它们进行优势互补,在完成了基于遗传算法的快速搜索和基于蚁群算法的精确求解设计之后,给出融合算法的详细流程,如算法1所示。

算法1融合算法

输入: 随机产生的初始种群。

输出: 全局最优的任务分配方案。

步骤1参数初始化。

步骤2初始化种群。

步骤3计算种群中个体的适应度值。

步骤4选择适应度值高的个体作为父代染色体。

步骤5按概率进行遗传操作。

步骤6判断是否满足约束条件,是则转到下一步,否则将适应度值函数值较高的个体加入种群并返回步骤3。

步骤7将染色体种群中适应度函数值最高的个体作为最优解输出并进行下一步。

步骤8根据步骤7的最优解输出初始化蚁群。

步骤9根据转移概率选择下一节点。

步骤10更新信息素。

步骤11计算适应度值。

步骤12判断是否满足约束条件,是则输出结果,否则返回步骤9重新进行迭代操作。

3 仿真对比分析

为验证本文融合遗传蚁群算法的任务卸载算法(Genetic Ant Colony Algorithm,GACA)的性能,将其与随机任务分配算法(Random Task Assignment Algorithm,RTA)、异构感知任务分配算法(Heterogeneity-aware Task Allocation Algorithm,HTA)[9]和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进行仿真对比,RTA是将任务完全随机地分配给可用节点,而HTA则是根据节点性能和任务大小进行任务分配。

表1 MC的位置

表2 任务设置

任务完成时间是影响用户体验最重要的因素,图2为GACA、RTA、HTA、GA在相同任务设置情况下的平均完成时间随着节点数量不断变化的关系曲线。

图2 平均任务完成时间对比

随着节点数量的增加,任务的平均完成时间总体呈下降趋势,这是因为任务数量固定的情况下,节点数量的增加会显著提高任务分配的效率。其中:对所有任务进行完全随机分配的RTA性能较差并且不够稳定,尽管节点数量在不断增加,RTA也无法充分地利用可用资源;HTA根据节点设备的性能进行任务分配,忽略了节点间的通信开销,虽然也能不断降低任务执行时间,但总体效果一般;GA与GACA更加有效,并且当系统中可用节点设备数量较少时,这两种算法下任务的平稳完成时间相差不明显,这是因为当系统中的可用MC节点数量较少时,蚁群算法对于任务分配方案的精确求解能力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遗传算法可以在前期利用全局搜索能力快速得出较优的任务分配方案。随着系统中可用资源节点设备数量的不断增加,由于GACA相比于GA具有更精确的求解能力,所以任务的平均完成时间呈现出更明显的下降趋势。

能量消耗同样是影响用户体验的另一重要因素,由于节点能量有限,因此较低的能耗能支持设备运行更长的时间,图3为本文GACA和RTA、HTA、GA在相同任务设置情况下的平均任务执行能耗随着节点数量不断变化的关系曲线。

图3 平均任务执行能耗对比

RTA的性能依然较差并且不够稳定,任务的平均完成能耗相比于其他算法依然存在较大差距;随着节点数量的增加,HTA虽然也能降低能耗,但总体效果不明显,这是因为尽管节点数量不断增加,而HTA依然优先选择执行速度快的节点,从而导致了较高的能耗;GACA与GA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平均任务执行能耗优化性能相差不大,甚至GA在节点数量较少时表现更好。这是由于GACA为了提升网络整体性能,在适应度函数的设计上忽略了一定程度的能耗性能,但是随着系统中MC节点设备数量的增加,蚁群算法所具备的精确求解能力对最优任务分配方案求解的影响逐渐增大,GACA的平均任务完成能耗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

迭代次数是衡量启发式算法性能优劣的重要指标,图4为GA和GACA在相同节点数量和任务设置的情况下平均任务完成时间随着迭代次数逐渐增加的变化曲线对比情况。随着迭代次数的增加,任务的平均完成时间显著降低,而相比于GA,GACA性能更佳,收敛速度更快。这是由于GACA融合了遗传算法的全局搜索能力和蚁群算法的反馈能力,收敛速度加快,得到更优的任务分配方案,克服了GA易获得局部最优解的缺陷,缩短任务分配问题求解时间,取得更好的效果。

图4 平均任务完成时间对比

4 结 语

本文研究ad hoc云环境下的任务卸载算法,为了有效降低任务完成的时间和能耗,设计基于用户多目标需求的任务卸载决策模型,并选取网络中具有稳定能量和较低移动性的簇头节点作为集中控制器进行卸载决策后的任务分配;提出融合遗传算法和蚁群算法的高效任务卸载算法,综合利用遗传算法的快速搜索能力和蚁群算法的正反馈机制,迅速得到更优的任务分配方案。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于随机任务分配算法、异构感知任务分配算法和遗传算法,本文算法能有效降低任务的平均执行时间和能量消耗,实现高效的任务卸载,从而提升整个网络的性能。

猜你喜欢
适应度遗传算法种群
改进的自适应复制、交叉和突变遗传算法
山西省发现刺五加种群分布
基于遗传算法的高精度事故重建与损伤分析
基于遗传算法的模糊控制在过热汽温控制系统优化中的应用
基于遗传算法的智能交通灯控制研究
“最大持续产量”原理分析
由种群增长率反向分析种群数量的变化
启发式搜索算法进行乐曲编辑的基本原理分析
基于人群搜索算法的上市公司的Z—Score模型财务预警研究
基于改进多岛遗传算法的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