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与郊杂剧《文姬入塞》中的动人之情

2020-11-12 03:57岳玉雪
鸭绿江 2020年24期
关键词:才女杂剧母子

岳玉雪

陈与郊的杂剧《文姬入塞》是根据著名历史故事文姬归汉改编而成,整部杂剧篇幅短小,仅有一折,但取材深思熟虑,构思精巧,人物形象丰满,更重要的是传达的感情真挚动人。全剧的高潮部分在于文姬与两个儿子生离死别时的场景描写,将文姬内心对故国的思念与对儿子的依依不舍这种矛盾心理表达得淋漓尽致。

一、文姬形象面面观

陈与郊的《文姬入塞》杂剧原典出自《后汉书·董祀妻传》,原文这样写道:“陈留董祀妻者,同郡蔡邕之女也,名琰,字文姬。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适河东卫仲道。夫亡无子,归宁于家。兴平中,天下丧乱,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曹操素与邕善,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而重嫁于祀。”从上述这段材料可以看出文姬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女子,但命运却是很坎坷的,一生嫁了三个男人,还经历了被匈奴掳走的悲惨遭遇。幸好最后的结局是美好的,文姬得以回归故土,还有了一个好的归宿。生活在明代万历年间的陈与郊选取这则故事中的一个片段来敷演为一折短剧,他没有写文姬在匈奴的生活是怎样的,也对文姬归汉后的情况只字不提,只是选择从曹操派来的黄门小生写起,到文姬与儿子告别,进入玉门关做结,这样取材的好处是能够使全剧的情感抒发更为集中,刻画人物更加立体,戏剧冲突表现得更为直接。情绪由喜入悲,在唱词与说白中将文姬的形象描画得深入人心。

首先,文姬相比于陈与郊的另一部杂剧《昭君出塞》中的王昭君形象,文姬是一个才女,而昭君是一个美女,然而无论是有才还是有颜,都难以逃脱命运的折磨。作者在选取女性角色作为主人公时更是有所考量的,女性一方面没有实际权力,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一方面又是比较感性的,感情对女人来说几乎就是全部,这就决定了女性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很难保全自己,也能反映大多数女性的悲惨境遇。这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刻思想内涵。文姬的才女形象在杂剧中也有体现,曹操是因为看到了蔡文姬题在墙壁上的一段小词而倍加感叹,又因文姬乃为蔡邕之女,也是大家闺秀,便“待移粪上之英,仍作匣中之玉”,曹操不忍一代才女就此沦落异乡,才有了遣使者拿着黄金百两、锦缎千端接文姬回来。还有在第一首曲词中的“蔡夫人,蔡夫人!你本是翠帏班马,到做了玉帐姬姜。可不道埋没了丰城贯斗才。”透过小黄门的语气,文姬因战乱而深陷左贤王账下是不得已而为之,汉王朝高高在上的贵族身份不允许自己国家的才女倒做了他人的姬妾,这里面深含的主权意识是作者想要传达出来的。陈与郊生活的年代正是明朝内忧外患之时,面对少数民族的侵扰,国家的统一安定是每一位文人都期望的,陈与郊借用此剧也说出了自己的心声,表现了强烈的爱国意识。

其次,文姬还是一位母亲,她在匈奴做夫人时育有两个可爱的儿子,这就使得她在刚听到能回家的喜讯十分高兴过后却又忧从中来。作者将文姬这种矛盾的心理写得细腻可感,她从身边侍女那里听来有一位官员要接自己回家,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只听她说道:“果有这等事来?谢天谢地!得还乡井,到先中郎墓下,便一盂麦饭,也不枉了几载偷生。青衣,你看我汉家装束来!”在听到这一好消息后她首先想到的是到死去的亡夫墓前拜上一拜,足以看出文姬是一位十分善良且有礼数懂妇德的女人,她是迫不得已而沦落他乡做了别人的妻子的,所以内心无比歉疚。但喜悦过后,侍女发现娘娘的表情有了变化,且看【前腔】曲词:

娘娘,往常时则见你望秦关、伤汉月,今日里可待离龙城、还凤穴。一声声刚歇着咨嗟,一点点又湿着腮颊。待青衣猜一猜,前者珠玉泥沙,人怀痛恨。今番归国,未免到添了些些。

在侍女的盘问下,文姬道出了个中隐情,原来是放心不下小王子,便是母亲的一根柔肠牵出万般愁绪来了。但终归文姬是汉家女儿,还要回到故乡去,文姬在儿子与家乡的两重困难选择中选择了后者,她身上流着的是汉家的血,对于自己的汉家血统是十分肯定的,她也说:“你看我汉家装束来。”所以在二者中选择了后者是必然的。

二、最是真情动人心

本剧虽为一折短剧,但剧情经过了发生到发展到高潮再到结局十分紧凑,结构合理。最开始设置两条线展开故事,一条是曹操帐下的小黄门带着黄金百两、锦缎千端来迎接文姬回国,另一条是文姬与侍女感叹命运多舛,自己流落他乡悲痛难当。后发展到小黄门与文姬准备回国,小王子上前阻拦恳求母亲不要走,达到了剧中的高潮,母子离别的动人场景使观众的情绪达到最大化。最后迎接文姬的队伍到达玉门关,小王子与文姬含泪告别作为收束,整部剧在母子分离的悲恸情绪中结束了,给人以强大的感染力,达到剧止而情未止的效果。

剧中共有十七首曲词,从第六首曲词开始写文姬与儿子的告别,情绪也是由淡淡的忧伤到悲恸大哭,文姬内心十分清楚自己是不可能把孩子带走的,从剧作的一开始就带有一种种族歧视的观念,文姬是被匈奴士兵掳掠来的,她对所处环境带有鄙视态度,对自己的儿子也有贬低的语气,称儿子为“孽根儿”“也知道生得胡儿羞汉妾”,内心难掩愧疚之情,因此更加重了文姬内心的矛盾与犹豫,“话到舌尖儿,又待说,又软怯。待要歇,怎忍歇?一寸柔肠便一寸铁。也痛的似痴绝!”母子离别之痛可见一斑。

普天之下唯有亲情难以割舍,面对如此境地文姬怎能不犹豫踟蹰,一边是她的亲生骨肉,一边是她心心念念的故国家乡,两边都是如此重要。但文姬知道,自己是一定要回到祖国的,她只能忍痛割爱,与两个儿子就此分离,从此不再相见。文中之情写得如此感人,仿佛作者就是文姬本人,体会着人间最沉痛的离别。世间之情最痛者莫过于此了,母子说着离别之前最真挚的话语,怎能不感动人心。作者陈与郊对小王子即文姬儿子的描写也十分形象生动,文姬安慰小王子自己走了还有爹爹在,可小王子觉得爹爹是很严厉的,跟母亲相比还差很多,自小跟随母亲长大,若是从此分离,以后的风雨又有谁来替我遮挡。在痛彻心扉的哭诉中,文姬道出了自己的身世,乃是汉家大儒之后,教小王子不要寄书给文姬,这声声话语十分真挚感人,这也是本剧以情取胜的原因。

最后母子二人就此告别,此剧的尾声写得意犹未尽,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一声痛哭咽喉绝,蘸霜毫把中情曲写。便是那十八拍胡笳还无一半也。”将文姬的情感彻底释放出来,也使观众犹如身临其境,黯然神伤。

猜你喜欢
才女杂剧母子
我们班的“四大才女”
《林徽因传:一代才女的心路历程》:且以优雅过一生
母子相依
遭遇如此母子,我的婚姻好尴尬
“唯以杂剧为正色”年代考
遭遇如此母子,我的婚姻好尴尬
宋官本杂剧段数本事新考
我们班的才女
国家图书馆藏吴奕杂剧二种略考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杂剧七种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