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正月的大秧歌

2020-11-12 01:47
北极光 2020年11期
关键词:大秧歌秧歌队扭秧歌

我的孩提儿时代,既没有电视、V C D,也没有电脑。只有一个影剧院,也是十天半个月才有一场电影,而且三五个月也遇不到一部新影片,加上囊中羞涩,所以那个年代的精神生活少之又少。一到春节,最有看头的莫过于大秧歌了。街上锣鼓一响,不论大人小孩就都坐不住板凳了,三五成群、呼朋唤友的人流汇聚到主街道两旁,寒风里,仰着冻得通红的脸,翘着脚,瞪大眼珠看着眼花缭乱的秧歌舞蹈。虽然现在正月里也扭秧歌,但是此秧歌非彼秧歌,年代与年代,形式与形式,内涵与内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有时闭上眼睛,当年的大秧歌就像刻在记忆深处一样,挥也挥之不去。

秧歌舞又称扭秧歌,宋朝时兴起,清代趋于完善。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丰富了秧歌内容,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龙灯、旱船、高跷等艺术形式,是一种集体游戏性化装表演。因其舞姿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内容包含量大、形式多样、热闹非凡,深受百姓的喜欢。

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初,正月的大秧歌只有在“十字花”正街上扭,所以秧歌队伍两旁挤满了看秧歌的群众,有的小孩骑在大人的脖颈上,有的小孩在大人的怀里抱着,有的小孩在大人的背上背着。家近的拿来板凳踩在脚下,街道两旁机关单位和商家店铺土平房上挤满了人。地上的人仰头看,房上的人低头瞧。那壮观、热闹的场面简直无法形容。

我伯父家西邻县供销社居住,我们几个半大小子可以从伯父院里爬到供销社房顶上看秧歌。在房顶上看秧歌和地上看秧歌就是不一样,房顶上视野开阔,几拨秧歌都能尽收眼底,看得既清楚,又体面。那时的秧歌大多数都是踩高跷表演,只有中学生和街道干部是“地蹦子”表演,秧歌队伍都是县直各大系统和各公社组织的,表演服装、高跷、旱船、彩旗、锣鼓由公家出资购买,秧歌队表演人员是系统内部职工和公社干部,因为是春节放假期间,每天发放一定数额的补助费。从正月初二开始,每天安排几个系统或公社轮流表演,正月初五全县秧歌大汇演,正月十五举办元宵秧歌汇演。当时,粮食系统、工业系统、商业系统、财贸系统以其阵容庞大、服装新颖、表演最好格外引人注目。每支队伍中都有一个“伞头”(即领队的),这个“伞头”很重要,他是现场秧歌队的指挥者,既要变换出队形,又要调动好每一个队员的积极性,保持队伍整齐划一。“伞头”靠嘴里的哨子和一双手指挥,好的“伞头”会引来更多的观众。有时会出现这种现象,表演好的秧歌队观众围得里三层外三层,而表演差的秧歌队冷冷清清,观众寥寥无几。

大系统的秧歌队有一二百人组成,有的扮成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现实中的人物,如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师傅唐僧。手拿禅杖和兵器的师徒四人,演绎着西天取经的神话故事;像身背双剑的白蛇和青蛇、书生模样的许仙与法海和尚构成一幅降妖除魔的历史画卷;还有钟馗和小鬼扮相的钟馗打鬼的历史故事;还有托塔天王、金吒、木吒、哪吒;也有女将佘太君、穆桂英、花木兰,这些历史人物扮相惟妙惟肖,让观众一眼就能认出。现实中的人物,是扮演农村的一对老夫妻,老头脑袋上扣一顶毡帽,一身大棉袄、大棉裤,戴一套假胡须,嘴里叼一个大烟袋。老太太头戴一个大绒平顶圆帽,插一朵红花,身穿免裆大棉裤,对襟大棉袄。嘴里也叼着一个大烟袋,胳膊上挎一个柳条筐。老头与老太太边扭边“对火”,对扭对浪,显摆着“老来俏”的风韵。

正月初五秧歌汇演有二三十个队伍参赛,春节家家都是两顿饭。从9点多钟开始,各单位秧歌队从自己单位化好妆,绑好高跷,沿着主街道一路扭来,两侧的机关企事业单位都燃放鞭炮迎来送往。县委大院门前是比赛现场,“伞头”一声哨儿响,就标志着表演比赛开始了。这时唢呐声格外嘹亮,锣鼓声格外震耳,人人精神抖擞,一排排彩扇舞出一排排彩色的花。喝彩声、鞭炮声、锣鼓声交织在一起,不绝于耳。大街上流淌着欢声笑语,流淌着锣鼓声声,流淌着新春的喜悦。因为初五这一天所有秧歌队都十分卖力表演,所以观看秧歌的观众也特别多,现场评出组织奖和表演奖,现场颁发奖状和奖牌。

正月初五与十五的秧歌汇演有所不同,正月十五秧歌汇演是在晚上进行的,当夜幕降临后,家家户户院里的灯笼杆上都亮起了彩色的灯笼,屋里屋外灯火辉煌,此时的景象,是一年当中最亮堂的夜晚。小城里万人空巷,人们都聚集在中央大街和政府大街两侧,扭秧歌人手里的彩扇变成了五颜六色的灯笼,灯笼有花瓣灯、心型灯和白菜型灯、伞型灯等等。抬眼望去,街道上游动一条彩色的灯河,晚上扭秧歌一点也不比白天逊色,人们在兴高采烈中度过一个元宵之夜。

改革开放以后,秧歌表演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村屯秧歌队,村屯集体组织秧歌队向县直部门拜年。在临街单位门前扭上十分二十分钟,单位除放一挂鞭外,还要赏两三条烟给秧歌队。后来价码升级,赏三五百元,或一二千元,这笔收入,除去扭秧歌村民的补助费外,村集体还有部分剩余。看到扭秧歌能挣钱,有些人就眼红,于是家族式秧歌队也应运而生,多则三五十人,少则二三十人。一个正月下来,也有不菲的收入。家族式秧歌队买不起专业服装,因陋就简,上身多数是毛衣,下身着鲜艳色彩的裤子。披上床单,擦烟抹粉,盘头戴花,尽量打扮新潮一些。不论是国营式秧歌队,还是家族式秧歌队,在秧歌表演队伍中,有两样道具必不可少,一样是象征风调的扇子,一样是象征雨顺的雨伞。这也是人们企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如今,二三十年过去了,每到春节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振奋人心的大秧歌。看大秧歌的场面就生动在脑海里,一个个人物就鲜活立在心间。高跷、彩扇点燃了正月里的激情,铿锵的锣鼓、激昂的唢呐和一队队大秧歌,只能留在记忆深处,它带来的欢乐,人们永远也不会忘记。

猜你喜欢
大秧歌秧歌队扭秧歌
秧歌扭起来 健身又快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海阳大秧歌为例
活宝姥姥
春雨变魔术
舞蹈元素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渗透价值与实施
夏夜蛙鼓
秧歌来啦
大秧歌扭起来
THE DANCING D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