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桂叶 吴先勇
摘 要 红色经典是母语教育的优质教学资源,小学语文课堂是红色经典教育的重要阵地。而当下的语文课堂,红色经典教育在认同、内化、语用等方面陷入困境,根源是学生学习快乐的缺失。寓教于乐是红色经典从小学语文教学困境中突围的关键,可以通过求真、投情、审美和创新等途径来实现。
关键词 小学语文 红色经典 寓教于乐
小学语文教材里,红色经典指的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自由、捍卫民族尊严、弘扬革命精神的教材文本。在内容上多为记叙革命英雄事迹,体现革命先辈坚韧不拔的意志、英勇无畏的精神等。旨在对小学生进行理想信念、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最终实现其精神和语言共生。在统编语文教材中,红色经典篇目虽然数量有所下降,但是在人文教育上进一步突出了育人导向,更注重革命传统和国家民族自豪感教化,更注重体现时代性、创新性,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接班人。
一、红色经典和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关系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一方面,在生活沟通上,他们需要习得言语,另一方面,在心灵成长上,他们需要精神养料。在这个成长阶段尽早进行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接触先进文化教育,接受高尚情感的熏陶,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他们的发展。
首先,红色经典是母语教育的最优质教学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1]红色经典是战争时期的生动书写,像脐带一样将祖国核心价值观与少年儿童成长接连起来。红色经典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密切相关,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其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质超越了时代的限制。它的历史厚重感可以使学生从革命英雄的共产主义理想中感受到理想主义的时代活力;它的情感崇高美可以让学生从革命先辈的光辉业绩中感受到先贤忧国忧民的情怀;它的文章学特有的文体风格给学生提供了语言实践的范本。
其次,小学语文课堂是红色经典教育的重要阵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語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2]据不完全统计,现行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里的红色篇目就有30篇,占总篇目的5%,涉及的体裁有诗歌、小说、散文。篇目数量从低年级向高年级逐年递增,到五年级篇目增加到最多,甚至出现了以红色经典教育为专题的单元。丰富的体裁、充足的篇目、循序渐进的学段安排,使红色经典进入小学语文课堂,找对了契合其教育价值及特点的场域。
最后,红色经典教育除了有德育功能外,还应该有语文学科色彩。语文学科特有的听说读写训练,既强调语言的整体感觉,又注重细节的涵泳内化,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了语文课堂上的红色经典教育的方向是指导学生在不断的言语实践中获得情感的熏陶,在不断的情感熏陶中获得语言表达的能力。
二、红色经典教育在语文课堂遭遇的困境
在现实中,红色经典篇目的育人效果不尽如人意,其得天独厚的语文教育教学价值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在认同、内化、语用和传播等方面遭遇困境,处境尴尬。
1.认同困境
态度的转变和道德的形成,要经过依顺、认同和内化三个过程。小学生按照教师的教学计划安排学习,要做到“依顺”并不难,难做到的是“认同”。对年代久远的作品,小学生很难产生共鸣,对那个时代的人的选择与坚守、渴望与追求,对为党为人民的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举动,认为跟自己没有多大关系。他们生活在祖国和平的大好时代,苦难的历史离他们渐行渐远,对红色经典的认识大多来自于改编的影视和漫画,且多是因为猎奇而去了解的。
2.内化困境
内化指将自己认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作为自己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红色经典因其自身的特点与小学生的特点存在冲突,内化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比如,红色经典的主人公大多都是成年人,跟学生年纪相当的小英雄并不多。成年人思想成熟,是国家的中流砥柱,有担当意识,而小学生年纪尚小,思想幼稚,还没有到承担国家重任的关键时刻。年龄上的隔阂,使得学生有时会质疑“雨来作为一个小孩也算英雄吗”,这是内化上的不投合。又比如,红色经典的主人公的形象高大完美,异于常人,董全瑞舍身炸碉堡、邱少云烈火中巍然不动,这跟小学生的日常认知相差太远,脱离了教育对象的实际,必然会导致兴趣的缺失,导致英雄也只是纸上的英雄,教育并不深刻。
3.语用困境
学生只有将红色经典内化于心,才能将红色经典的精神外化于行。在语文学科语用方面的外化于行,指的是将红色经典语言表达上的鲜明特点用于语言实践。“思考文本真正的主旨是找准语文教育价值点的基础,之后才可能找到准确的核心言语实践点实施科学而合理的教学。”[3]红色经典作品人物形象血肉丰满,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丰富灵活,谋篇布局上叙事的风格不一。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语用教育意识并不强。比如《狼牙山五壮士》的教学,多数教师仅仅把它当做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教师单方面梳理勇士之“壮”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非常态体验崇高之情”,学会动作描写的要领。
三、从学习快乐的缺失看红色经典资源转化的必然性
从教与学的角度看红色经典在现实语文课堂中面临的困境,不难发现,学生学习快乐的缺失是造成红色经典教育认同、内化和语用效果不佳的根源。首先,主题先行,强行说教,剥夺了学生的探索之乐。因为红色经典所处的年代久远,跟学生的生活差距较大,难以引起共鸣,不少教师很容易将此类课上成思想品德课、历史课。贴标签形式的主题先行,先入为主的形而上的空洞说教,不但没有让学生走进文本,反而产生厌烦和叛逆,与教学初衷背道而驰。其次,技法灌输,缺少涵泳,破坏了学生的入境之乐。学习最终的落脚点是运用,也导致了教学过于急功近利,只重技法的机械训练,缺少细节涵泳蕴藉,缺整体感化提升,语言的训练和情感的熏陶游离于文本之外,学习不能入情入境,枯燥乏味。最后,听说读写,语用缺失,架空了学生的实践创新之乐。由于网络的普及,信息沟通的便利,学生获取知识更为快捷,他们的知识更加丰富,对新颖的、形象化的知识更加感兴趣,有极大的选择性和自主意识,渴望对话平等的课堂,习惯于通过亲身体验来接受前辈的知识,而不是等候教师高高在上直接灌输,没有听说读写训练的课堂,红色经典就成了一种摆设,更别提创新了。
四、寓教于乐是红色经典从小学语文教学困境中突围的关键
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抓住红色经典的本质特点,寻找突破教学困境的方法。而寓教于乐是契合红色经典特点和学生学习特点的有效方法。寓教于乐把教育寄寓于快乐当中,教师通过“操纵各种教学变量使学生怀着快乐的情绪学习,学习活动与快乐相联系,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是积极向上、乐观主动的,教学活动是一个充满精神享受的过程”[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加工,还要关心学生是否乐意接受学习内容。寓教于乐的要义是“乐学”,对改进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培养学习兴趣,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有着积极的作用,可以通过求真、投情、审美和创新等途径实现。
1.通过求真而生乐
所谓求真,就是为了解决疑难而探索规律、追求真理的过程,求真的落脚点是务实,即落到实处。求真务实的语文教学要求不装、不演、不贴标签,不主题先行,不直接灌输,不走形式,在课堂上要真听、真说、真读、真写、真对话。只有建立在实实在在的“真”探索中,学生才能体会到作为学习主人的自由、独立、自足自信的快乐,才有动力将红色精神内化于心。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2]。语文教师要抓住适当时机,鼓励质疑和探索。比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教师在导入解题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从题目信息中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而不是直接跟学生灌输狼牙山的地理位置、故事的背景、人物的简介等知识,学生经过思考,其实并不难提出“狼牙山是什么地方”“五壮士是谁,他们做了什么事”“为什么说他们是壮士”“他们的‘壮体现在什么地方”等问题。学生的提问涉及他们最感兴趣的内容,也是他们最需要接受的知识,通过质疑—探索—求真,疑问层层解开、需要被渐渐满足,通过克服困难获得了学习的快感,革命英雄的时代气息、高尚形象教育了他们。
2.通过投情而取乐
教和學是相互的过程,需要师生双方情感的投入。教师的情感投入表现为对教材的解读热情、对学生的教育热忱、对知识传授的自信,相应地学生的情感投入是对教材的好奇心、对教师教诲的热情、对知识产生的兴趣。这两种感情不是单方面的,而是相互交织、互为前提的,需要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展开。例如《金色的鱼钩》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被安排在“外表与内心”这个主题单元里,写的是“老班长”为了照顾三个病号过草地,把来之不易的鱼汤让给病号喝,自己却在饥饿和病痛中奉献了自己的生命的故事。文中写“老班长”有几次意味深长的“笑”。教师可以抓住“笑”进行外表与内心的解读:“‘老班长笑了多少次?每一次笑的意味都一样吗?他都在想些什么?从哪些细节可以看出来?”经过解读,不难发现,这三次笑分别是为了让同志放心的假装的笑、害怕同志不喝鱼汤的收敛的笑和看到同志放心喝鱼汤的会心的笑。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示范者,在情感投放上,需要认真地解读红色经典作品,感受洋溢在字里行间的英雄气息和革命情怀,精心安排能唤起学生情感的场景,做到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
3.通过审美而悟乐
能唤起人的愉悦心情的作品首先是美的。审美的过程就是发现美的过程,包括直觉体验、认同体验、反思体验三个层次[5]。如何将红色经典里惊心动魄的美挖掘出来?教师可以将审美体验的三个层次用在教学活动的安排上,让学生美中求乐。首先,教师要甄选文质兼美的文本,用文字本身的美来引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如《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首童诗,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语言活泼又不乏深情,充满童趣,沿着“弯弯的小路”“长长的小溪”寻找雷锋叔叔的足迹,在作者娓娓道来中知道了雷锋已经成了一种无处不在的精神。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和移情,如问“假如你就是雷锋,你还会出现在什么地方呢”,让学生在想象中认同雷锋精神,将雷锋精神作为自己做好事的准则。最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结合身边发生的新闻事件、榜样人物来引发学生对当下生活的思考,获得情感教育。
4.通过创新而化乐
红色经典经历了时代的淘洗,依然散发着时代的光芒,有着鲜活的生命力和艺术表现力。红色经典教育除了要导引学生继承先辈的精神、传统文章的写法之外,还要推陈出新,引导学生在富有快乐的创新中接受教育。比如,《狼牙山五壮士》一课,可以这样引导学生:“现在我们生活在没有硝烟战火的时代,但是当我们遇到小偷、暴徒和其他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时,我们应该怎么办?你会从狼牙山五壮士精神中汲取哪些力量?请你将自己的感想写成一段话……”学生通过习作的方式,深化了自己的认识,创造性地内化了红色经典的精神意蕴。
孔子把学习的境界分为知学、好学和乐学三个层次,其中乐学为最高。乐不是简单的身体放纵之乐,而是心灵浸润之乐,是来自内心深处的精神愉悦和情感享受,是人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的状态,是理性的智慧之乐,快乐是积极的、自由的,但并不排斥艰难困苦和意志努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J].人民教育,2013(1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辛晓明.如何用红色经典拨动学生心弦——以《狼牙山五壮士》为例[J].教学与管理,2010(11).
[4] 刘向宇.从成人教育的角度看寓教于乐[J].继续教育研究,2011(10).
[5] 熊芳芳.丰富审美体验——“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实践”专题三[J].语文教学通讯,2017(31).
[作者:何桂叶(1983-),女,广西贵港人,百色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硕士;吴先勇(1968-),男,广西凌云人,百色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 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