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整体学习设计路径

2020-11-11 07:59施燕红邱慧芬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0年10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

施燕红 邱慧芬

【摘   要】统编教材采用“双线组元”的编排方式,凸显了单元的综合性和系统性。单元整体学习设计成为当下应有的诉求。以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整体学习设计路径如下:从学习视角进行文本解读,从素养着眼统整单元目标,从生活切入设置任务情境,以支架工具支持学习展开,以言语体验为价值导向,以整合转化提升学习效果。

【关键词】核心素养;单元整体学习;设计路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在核心素养视域下,统编教材采用“双线组元”的方式进行编排:以“人文主题”为线索,使相关的一类课文组成一个单元;把“语文要素”当作另一条线索,将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分成若干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为教师教学提供导引。在这样的编排下,每个单元既是综合性很强的个体,又组成一个彼此联系、系统性很强的整体。

基于此,单元教学应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整合教材教学资源,立足真实的学情,让学生经历有预设、有生成、有探究、有体验、有反思、有互动、有成果、有评价的完整的学习过程。下面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谈谈如何基于核心素养进行单元整体学习设计。

一、从学习视角进行文本解读

科学、合理的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基本条件。很多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往往站在自己教的角度进行思考,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对此,我们倡导从“学习”的视角切入进行文本解读。

首先,要充分了解学情,认识到学生是有学习欲望的,也是有学习能力的,要在整体观照单元的基础上,分析判断哪些内容和任务是学生自己就能学会的,哪些是需要教师指导的。其次,要明确学习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复杂的思维过程。所以要围绕单元语文要素,立足课后习题,明确每篇课文的重难点,以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聚焦重点内容,充分展开学习过程。

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选用了《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三篇课文,多角度书写深沉的父爱、母爱,拓宽学生对“父母之爱”的理解范围。三篇课文的内容,学生通过自己阅读就能读懂。文章中出现的“龟裂、颓败、怂恿”等平时不常见的词,以及“粜稻、摇橹、落榜”等具有年代感的词,通过想象、联系上下文以及写作的背景也不难理解。因此,如何在课文的教学中,落实语文要素“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是本单元学习的重难点。

《慈母情深》中“我”找母亲拿钱买书的故事并不特别,但一系列场景、细节的铺垫和描述,把母爱的无私生动地刻画出来了。“我的母亲”的反复和倒装,连续四个“立刻”,以及噪音下独立成段的与母亲的对话,把母亲的这份爱和“我”由此受到的触动深深地刻进读者的内心。学习时怎么样从内容到形式,披文入情,层层递进,是需要教师着力指导的。《父爱之舟》中,父亲对自己“俭”,对儿子“奢”,形成了鲜明对比,表达了独特的父爱。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品悟父爱的内涵,通过自主合作,从梦境、场景、小舟三个维度感悟本文独特的写法。《“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学习重点则是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描写,理解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的不同看法,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并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

本单元的口语交际《父母之爱》旨在让学生对接生活,联系自己,交流评价父母表达爱的不同做法,学会正确看待“父母之爱”。习作《我想对您说》则是学生有了充分的情感体验、习得了表达方法之后的自然抒发,从“我”的角度回应父母之爱。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对借助场景和细节感受父母之愛进行了总结,“词句段运用”中又设计了由扶到放的练习。这些内容同样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

从学习视角解读文本,还要关注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培养的连续性。学习多种把握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是本册的教学重点。与之相关的第一单元引导学生从作者描写的事物中感受深情,获得启示。第四单元让学生借助资料了解课文的背景,丰富认识,从而加深对课文所表达情感的理解。第六单元则重点关注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本册教科书通过这三个单元之间的有机融合与梯度发展,引导学生逐步获得把握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教学时,要注意语文能力训练点的衔接过渡,实现在原有基础上的提升。

二、从素养着眼统整单元目标

这里的“素养”,有两个层次。首先指“核心素养”,即“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所包含的18个指标。其次指“学科素养”,就小学而言,就是要让学生在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学会审美,实现文化传承与理解。

所谓从素养着眼统整单元目标,就是要基于单元的核心目标、语文的基础目标,精心设计每篇课文的学习目标,达到语言、知识、技能、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综合发展的效应。

单元的核心目标:在阅读中“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提升对“父母之爱”的认知能力,学会正确看待自己身边的“父母之爱”;写作时“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学会换位思考,用委婉的语气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努力与父母进行良好的沟通。这些核心目标要融入单元整体学习过程中,落实在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中。

语文的基础目标:本单元要认识31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26个字,会写37个词语。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识字写字、阅读理解、朗读感悟是最基本的教学目标,不能丢。只有基础目标达到了,单元的核心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每篇课文的学习目标:一个单元内的所有课文都有其明确的定位,都承担了具体的教学任务。所以,在单元整体学习中,要用好文本独特的“这一个”(具体内容已在前面的文本解读中做了阐述),真正让单元内的每一篇课文都产生最大的教学价值,让单元语文要素得以有效落实。

三、从生活切入设置任务情境

学习任务要与生活建立联系。这样,学生就会发挥前所未有的学习热情,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当学习成果最终应用于生活时,学生将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这能让学习更具有可持续性。基于此,进行单元整体学习设计时,教师要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帮助学生完成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在具体的情境中,每一位参与者都是学习的主人,他们需要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真实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积累经验,收获成长。

比如,教学《父爱之舟》时,在学生学习了课文所写的场景,初步感受到父亲的形象后,教师创设了一个任务情境,出示了小读者写给教材编写者的请教信。

“读了《父爱之舟》,我觉得其中的父亲很平常,不如有的父亲那么有学问,也不如有的父亲那么伟大。可你们为什么偏偏选了《父爱之舟》呢?它在表现父爱上有什么特别之处?你们能告诉我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探究的欲望被激起,教师顺势引导他们聚焦课文的表达方式——以梦境为骨架,用场景做血肉,借小舟为灵魂,依托情境,感受深沉的父爱。在品悟的基础上,教师布置了“代编写者给小读者回信,写清楚《父爱之舟》的选编理由”的作业,使得情境的创设有始有终,学习任务圆满完成。

再比如,教学习作《我想对您说》时,教师模仿大型书信朗读节目《见字如面》,出示相关片段,引导学生感受节目的妙处,鼓励学生也举行一场“见字如面”大型朗诵会,回忆与父母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写一封书信。

创设这样的情境,能诱发学生的言语冲动,为习作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到了习作展示环节,学生真情流露,取得了较好的表达效果。

四、以支架工具支持学习展开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支持和帮助,他们往往难以完成任务。因此,及时而有针对性的学习支架是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保障,也是助力学生展开学习活动的重要载体。

教学《慈母情深》时,教师可以设计策略性支架,让学生沉浸于文本,聚焦文中的场景,感受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体会母亲工作的辛劳。

1.找出描写母亲工作环境的句子。

2.读句子,圈出关键词,抓住关键词读好场景,感受环境特点。

3.调动感官,感受场景。这个“不足二百平米”的狭小厂房内有什么?引导学生就目之所及、耳之所闻、心之所感展开交流。

4.入情体会。思考:如果你是梁晓声,第一次来到母亲挣钱的地方,面对这样的场景,你的心情怎么样?

5.关注反复用语。在对母亲工作环境的描写中,哪些词反复出现在眼前?讨论:这个镜头里为何反复出现这样的词?引导学生从环境、母亲的工作、“我”的心情等角度去体会。

6.小结学法:通过朗读、圈画关键词、抓镜头来体会感情。

教学《父爱之舟》时,教师可以搭建程序性支架。如,品读父亲对自己“俭”和对“我”“奢”的细节时,可安排小组合作学习,设计以下四个步骤。

第一步:自主默读。默读课文第8、9自然段,用横线和波浪线分别画出父亲对自己“俭”和对“我”“奢”的句子,圈画描写细节的词语。

第二步:合作交流。小组交流读到的“俭”和“奢”,选出印象最深的一组“俭”和“奢”,由组长写在卡片上。

第三步:全班品读。各小组出示找出的句子,分享打动自己的细节及词语,其他小组补充。

第四步:朗读感受。全班朗读,感受父亲对“我”学业的支持以及对“我”未来的期许。

有了上述程序性支架的帮助,小组合作学习变得有序又有效。

在教学习作《我想对您说》时,教师可以设计元认知支架。如在“评价修改”环节,设计以下问题,帮助学生管理自己的思维和学习过程。

1.你从哪个角度完成了“愛的留言条”?

2.你用上“放大镜”把爱的细节写具体了吗?

3.你对父母的看法与建议是合情合理的吗?

4.你对自己的这次习作满意吗?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吗?

无论是哪种支架的设计,都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保证学生能围绕学习任务学得充分,学得透彻。学习支架有多种功能和类型,教师可以根据学习任务灵活选择或组合,为学生充分展开学习提供多维度、全过程的支持。

五、以言语体验为价值导向

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在不断的言语体验的过程中实现的。教师要让学生在单元整体学习中以“言语体验”为核心价值导向,体会课文如何规范、个性化地运用语言文字,发现其规律,体悟其秘妙,丰富学习经验,提升语言文字运用品质。

一要聚焦关键词语,感悟这些词语的精确妥帖、妙趣生动和丰富意蕴。《慈母情深》中有描写母亲的句子:“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其中“龟裂”一词用得极妙,教师可让学生借助图片直观感受“龟裂”的手,猜测母亲的手为何如此,从而体会母亲挣钱的不易、工作的辛劳。

二要聚焦特色句子,围绕突破常规的语序、新鲜恰当的修辞、恰如其分的语气、匠心独运的标点等,体验其表达的功效。针对《慈母情深》中的倒装句“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学生可换位思考,揣测梁晓声当时的心路历程,也可将它与正常句序的句子——“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进行对比,感受母亲的辛劳、作者的心疼。

三要聚焦经典语段,品味生动细致的描写、精致典范的结构等,体验其表达的功效。《慈母情深》中有一段话描写母亲的工作环境:“空间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压抑……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这段话中反复出现了许多个“七八十”——看到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七八十个女人、七八十只灯泡,听到七八十台机器的噪音,加上感受到的压抑、闷热……从多角度写出了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教学时可以聚焦这一语段,通过圈画朗读、入情体会、关注写法、讨论交流等方式,展开深入的言语体验。

四要聚焦篇章结构,就文章选材、结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方面,体验谋篇布局的特点和功效。《父爱之舟》一文在写法上很有特色。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聚焦梦境、场景、小舟,完成下面的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展开深度探究。

场景组

选择一个场景(“逛庙会”或“缝补棉被”),想一想作者是怎样表现父爱的。

学习建议:

①朗读场景,在脑海里形成画面。

②当成父亲,想象他当时的心情。

③比较阅读,发现共同的写作秘密。

梦境组

借梦境描写有什么好处?如果去掉可以吗?

学习建议:

①联系作者梦到的场景想一想。

②结合平时做梦的经历说一说。

小舟组

课文为什么反复写小舟?为什么以“父爱之舟”为题?

学习建议:

画出文中反复写小舟的句子,反复朗读,再说说你的发现。

六、以整合转化提升学习效果

传统的语文教学缺乏整合与联系的意识。单篇课文琐碎讲,学生不善于整合语言信息深入理解文本;单元课文孤立教,不能打通单元及同类文本之间的联系,学生不能举一反三,形成能力,更不能举三归一,归类梳理。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整体学习,需要打通文本、单元、学段之间的联系,整合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解决学习问题,把握学习方法与规律,提升语文能力。

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整合联系的思路,借助“三单”——“预习单”“学习单”和“作业单”来展开语用实践。课前,通过预习单,学生了解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课上,利用“学习单”,学生集中精力去探索难以独立完成的“挑战性课题”,并通过同伴之间的学习成果共享以及教师的点拨、引导,不断地深化研究;课后,借助“作业单”,学生进行拓展学习和变式训练等。这样可以更为有效地利用课堂上的学习时间,保证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如《慈母情深》的“三单”是这样设计的。

预习单:(1)阅读原文《母亲》,了解故事背景;(2)走近作家,了解作者梁晓声;(3)解决疑惑,拉近时代距离。

学习单:(1)聚焦课文的场景和细节,整体感知,梳理场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写在图表里。(2)聚焦场景“找母亲要钱”,着眼细节,学习写法,思考哪些细节描写触动了自己,画出相关词句,在旁边写批注,展开交流,感受场景、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感情。(3)由扶到放,迁移运用,交流收获,放手学习“母亲给钱”的场景,聚焦描写母亲外貌、身材、动作的句子,感悟母亲的形象。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写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

作业单:(1)阅读增情。再次阅读《母亲》。思考:捕捉到哪些镜头?看到了怎样的母亲?(2)观看悟情。观看《朗读者》采访梁晓声的视频,深化主题。(3)动作传情。回家后给妈妈一个深情的拥抱或给妈妈洗一次脚。

语文要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才是有价值的。实现要素与能力转化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为此,教师要设计有意义的语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将所学知识、方法等迁移运用到具体情境中。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本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学生要用从精读课中习得的方法开展自主阅读,进而提升阅读能力。立足课文的学习要求,教师可细化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实现能力的转化。

比较思辨:引导学生聚焦“八九岁时写第一首诗”和“几年后写短篇小说”这两次经历,梳理母亲、父亲的态度。引发思考:对于同一首诗,父母的态度为什么截然不同呢?

代入体验:通过角色体验,随机采访母亲、父亲:“母亲啊母亲,难道这首诗真的精彩到毫无缺点了吗?”“父亲啊父亲,难道这首诗糟糕到一无是处了吗?”感受两种不同的爱的表达方式所蕴含的良苦用心。

读写结合:读发生在身边的故事——爱画画的男孩平时得到的是无数的夸奖。当画画比赛没有得奖时,他苦恼伤心,不吃饭,不出门。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表扬和批评。读美国作家艾尔玛·邦贝克的《父亲的爱》,体悟不一样的父爱。在此基础上,学生尝试迁移运用,联系实际进行练笔。

综上所述,从学习视角精准解读文本是单元整体学习设计的先决条件,从素养着眼统整目标为单元整体学习树立了方向,从生活切入设置学习任务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支架工具的设计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支持,言语体验则是单元整体学习的重点,整合转化策略的运用提升了单元学习的效果,为单元整体学习架构了易于操作的路径。

参考文献:

[1]崔允漷:如何开展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设计[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9(2).

[2]莫国夫.课堂迭代:深度学习的完整意义及关键路径[J].新课程评论,2020(9).

[3]何致文,林孝杰.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科书编排思路与教学建议[J].小学语文,2019(9).

[4]潘文彬.整体观照:让单元教学更有力道——以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为例[J].小学语文教学,2020(16).

[5]叶黎明.支架:走向专业的写作知识教学[J].语文学习,2018(4).

[6]余琴.浙江小学语文最新课例精选(五年级上册)[M].上海:文汇出版社,2020.

(浙江省衢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324000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區鹿鸣小学   324000)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
提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实践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拓展语文外延 提升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