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剑鹏
【摘要】学和导是一对微妙的关系:肯学利于导,巧导助于学。学有法,导有方,才能事半功倍。本文试从做好铺垫、适当留白、简化语言三个角度浅谈学与导的关系。
【关键词】导与学;铺垫;留白;简化
《礼记·学记》中说:“君子之教,喻也。”《学记》发展了孔子启发教育思想,进一步概括了如何进行启发的宝贵经验,界定了启发即“喻”的根本目的,指出“君子之教,喻也。”喻的标准有三:“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也就是说,对学生是引导而不是牵拉,是鼓励而不是压抑,是启发而不是灌输;引导而不牵拉,师生关系就融洽,鼓励而不压抑,学习就轻快,启发而不灌输,学生就会思考。教师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在学习上达到了“和”“易”“思”的境界,才能称得上“善喻”。因此,喻和善喻是统一的。“喻”是本质,“善”是对“喻”的具体规定。
同科组的老师说《木兰诗》教起来挺乏味的。一句话挑起笔者攻克难题的斗志。这篇《木兰诗》初一的时候教授,初三的时候复习,一届下来讲两三次,两三届下来讲了七八次。
一、做好铺垫
备课的过程中,笔者的第一想法是:本诗要用粤语来范读。这个新念头使笔者欢喜不已。大学时,听老师讲古汉语的发展史,大约知道粤语对于北朝时期的语言保留得相对比较完整,用粤语范读可以更好地还原当时的问题,韵律也更明显。因为粤语并不是特别标准,所以当天晚上笔者把一个朗诵音频反复听了好几遍。
第二天预习时,听学生朗读完,笔者便单刀直入,开启老师粤语范读的模式。教室里不少本地学生,有一口字正腔圆的粤语,笔者心里有些发怵。朗读开始,笔者自是深情,学生则淡淡然。在其中一个班级,读到一半竟然读不下去了,学生看猴似地窃窃私语、暗暗偷笑。笔者愤然丢书罢读,感到自己被狠狠“伤害”了。幸好另一个班级不敢造次,认真听完鼓了掌,勉强答出“音韵更美”的“标准”答案。有悲有喜,大体上并不十分满意。正因如此,笔者才明白:一个好想法的呈现必然需要一些不错的铺垫。
学生要入情入境,需要一定的氛围。怎么营造这个氛围考验的就是老师的功底。古汉语的发展史笔者是知道的,学生却一无所知。粤语的文学价值笔者也是知道的,但是学生一概不懂。如果没有适当的介绍和点拨,在朗读的过程中便很难和学生一起“共情”。
在一定的介绍之后,试探学生的听读欲望,假如不强烈则需要再进一步的渲染,如果欲望强烈,那就时间刚好,娓娓道来的古音定能沁人心脾。
二、适当留白
朗读过后,便是正式讲授课文。为了上出水平,备课的过程中颇费周折。一开始,笔者翻看资料,参考实录,却始终毫无头绪。笔者日思夜想,像香菱一样精血诚聚,竟然在睡觉的时候理出了一点思路。突破口就是预习中提示的“英雄气概”和“女儿情怀”。于是,课堂主要围绕木兰的英雄气概和女儿情怀展开思考和讨论。
——说说木兰的英雄气概和女儿情怀是怎样的?请找出文中句子说明。
讨论第一个问题的时候,笔者还愿意留点时间给学生,给学生查找原文的时间,一起解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中“赴”“度”等重点字词的含义。
——诗歌详写女儿情怀,略写英雄气概。为什么如此安排?请说说理由。
讲完第二问题,笔者便迫不及待地抛出许多表现木兰女儿情怀的品质:勤劳、孝顺、忠心、淡泊、机智。
——你觉得全文主要是为了表现木兰的女儿情态,对吗?请说说理由。
第三个问题提问完,笔者便立刻展现答案,思考的空间几乎全部被挤压掉了。更棘手的是课件上文字太多,学生抄写得很费力。
——文章用了人物问答、排比、互文,有人说使文章失去生活真实,你怎么看?
第四个问题提问完,笔者即刻展示答案,并且不给学生记录笔记的机会,因为时间不够。
课堂的思路是非常清晰的,但是笔者在上课的过程中老想着要在一堂课之内完成教学目标,每个问题好像都是教学重点,每个问题都得平均用力,于是每个问题都蜻蜓点水。最后把问题都抛出来了,但是学生忙着做笔记,思考的空间非常少。
这使笔者明白,课堂是需要适当留白的。可能一节课有四五个必须思考的问题,但不是每个问题都需要重点思考,因此要明晰教学重点,而且要理清重点中的重点,有些问题甚至可以在预习中思考。只有重点突出,才可以为课堂适当留白。
三、简化语言
课堂内容设计较多,课件的语言就要简洁。如果学生拼命抄笔记,根本就没有时间进行思考。
准备《木兰诗》的过程中,笔者设计了一处亮点。
——文章用了人物问答、排比、互文,有人说使文章失去生活真实,你怎么看?
“东市”四句凡二十字,仅复述了上文“市鞍马”三字的内容,骤看觉得何等呆板和累赘。但仔细品味一番,又觉得它十分灵活和简洁。因为这么一渲染,木兰及其一家紧张而又周密地准备戎装的气氛便完全烘托出来。
正如刘大白在《旧诗新话》中所说:“整整的四排句,看去是很呆板的,其实层次分明。因为有骏马而无鞍鞯,不可以骑坐,所以还得买鞍鞯;有鞍鞯而无辔头,不可以控御,所以还得买辔头;有辔头而无长鞭,不可以驱策,所以还得买长鞭。”这种循序排比的手法,在诗中用得尤其多且活。
那么好的一个想法,学生肯定是要做笔记的。笔者知道要给学生留点思考和笔录的空间,但是看著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就是狠不下心把时间留给学生。眼看着就要下课了,怕一堂课没办法完成教学任务,很快就跳过去了。
这就是教学过程的准备过于繁琐的问题,主要是课件的内容过于啰嗦。学生拼命地抄笔记,根本没有时间思考。课件上的要点必须少而精,不然很多学生顾着抄笔记,压根就没有认真思考过。课后,同科组的老师告诉笔者,她的课件常常是只有问题、描述和资料,甚少答案。笔者恍然大悟。
没有答案的课件,便需要教师用精炼的语言进行组织。过渡、提问、总结,恰到好处的语言表达可以为课堂留出更多的空白。简化语言,需要老师在教学前写好教学思路,教学中控制自己的表现欲,教学后不断反思。然后再教育时光中慢慢沉淀,臻于化境。
四、小结
堂前铺垫无准备,教学重点不明确,课堂语言太繁琐,过于随意的教学常常导致低效课堂。学有法,导有方,才能事半功倍。这是教学中的浅出艺术,考功夫,需慢慢磨练、品味、提升。
参考文献:
[1]高时良.学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2]温儒敏,王本华.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七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3]温儒敏.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