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部级“优课”的语文核心素养实施现状定量分析

2020-11-11 08:10罗利群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优课高中语文核心

罗利群,黄 敏

(云南民族大学 教育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4)

2014年3月,我国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研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并将其置于课程改革的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1]。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学科中的具体化[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语文学科素养是语文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语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3]。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落实高中语文课程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实施,这既是顺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潮流的需要,更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社会适用性人才的重要途径。

当前国内对于语文核心素养的研究更多地停留在其内涵及培养策略上,对语文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现状进行定量分析的研究尚较为鲜见。语文课堂教学作为学生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主要阵地[4],了解语文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现状,并进一步分析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育和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当前语文教育理论和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为此,本研究选用Nvivo10作为课堂视频分析的软件,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确定的语文核心素养所包含的四个维度为基础,将其细化分类为八个核心要素,并对每个核心要素进行内容界定,形成本研究分析框架。根据研究框架从教学环节和课堂类型两个层面对随机选取的50节部级“优课”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语文核心素养的现状进行定量分析,以期为高中语文教师实施语文核心素养提供科学依据。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2014年7月起,教育部开始组织实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其评选出来的部级“优课”成为学科教学的典范,教师可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开服务平台上观看部级“优课”教学实录、下载相关课堂资源作为学习参考[5]。2018年全国共评选出10 076堂部级“优课”,其中包涵335节高中语文课。经统计,335节高中语文部级“优课”中,116节上课内容选自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其余219节上课内容选自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囿于研究精力,本研究从被评选为部级“优课”的335节高中语文课中随机选取了25节高中语文必修课和25节选修课共计50节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录视频作为研究对象。这些优秀课例都是经过教师精心准备、不断打磨,可以充分体现教师对课程改革计划、语文核心素养理念的理解的,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了解目前一线教师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实施情况,为今后语文核心素养的进一步实施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研究方法与工具

视频分析法是通过运用课堂观察方法对教学录像中课堂师生行为进行分析,并利用课堂视频分析工具进行定量研究的方法[6]。通过视频分析法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编码记录,为接下来的定量分析提供数据上的支持。Nvivo10是一款计算机辅助质性数据分析软件,它可以有效地分析多种不同的数据(如视频、音频、图片、大量的逐字稿文字),帮助研究者发现编码间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规律[7]。本研究选用Nvivo10作为课堂视频分析的软件,依据研究框架从教学环节和课堂类型两个层面,对随机选取的50节部级“优课”课堂教学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实施现状进行定量分析。

(三)研究框架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2]。本研究将其作为分析框架的四个一级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将其细化为八个核心要素,作为语文核心素养实施现状的二级指标体系,并分别对积累与整合、交流与运用、联想与归纳、推理与批判、体验与欣赏、表现与创新、理解与借鉴、传承与热爱等八个核心要素进行内容界定,最终形成了本研究分析框架,如表1所示。

表1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实施现状研究框架

(四)研究信度

为了避免视频分析过程带有研究者过多的主观性因素,造成信度不高的问题,研究者邀请了另外一位学者做本研究的助理评判员,通过助理裁判员依据本研究框架对研究样本进行编码统计,并运用R=n×k/[1+(n-1)×k]对二者编码数据进行信度计算,以了解不同研究人员对同一文件编码是否造成过大差异,以确保研究结果具有客观性、可重复性,最终得出的信度为0.909,符合R≥0.90,因此,主评判员的结果可以作为本研究分析结果。

二、结果及分析

(一)编码结果

本研究对50节部级“优课”分别按照教学环节和课堂类型两个层面编码。将教学环节划分为导入、展开、结束三个环节,将课堂类型划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方面,同时结合表1所示的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实施现状研究框架,分别统计了4类维度8个核心要素在导入、展开、结束三个环节以及在选修课、必修课中实施的频数。其中聚类分析统计了类目频率A和类目频率B,类目频率A反映了积累与整合、交流与运用、联想与归纳、推理与批判、体验与欣赏、表现与创新、理解与借鉴、传承与热爱实施情况所占的比例,类目频率B反映的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类内容实施情况所占的比率,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高中语文教学视频编码统计结果

(二)数据分析

1.语文核心素养实施的总体层面

通过对所选视频的定量统计分析可以发现,50节部级“优课”实施语文核心素养的总体实施力度存在差异。语文核心素养的实施着重体现在思维与发展,占总体实施情况的40.8%。从划分的8项要素上看,部级“优课”侧重于培养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言语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以及增进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即着重落实推理与批判和体验与欣赏2项要素,分别占据总体实施情况的24.2%和21.8%。这与传统教育环境之下受高考影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容易出现“重知识、轻能力”、以老师讲解为主的现象不同。首先,部级“优课”教学实录中教师更倾向于通过问题探究、活动体验等教学方式开展学习,更注重学生思维的训练和提升以及审美的体验与欣赏。其次,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维度的落实在总体实施情况里占比较少,其原因:一方面是50节部级“优课”上课内容不一,该项维度实施受到具体教学内容限制;另一方面学生文化理解与传承能力高低受限于学生的语言积累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是学生文化理解与传承的基础。但在观看教学实录时笔者明显发现老师会有意识地结合课文内容促进学生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最后,根据表2可知,表现与创新这一要素在总体实施情况中占比最少,尽管该要素实施难度较大、耗费时间较长,但是在习近平总书记科技创新思想指导下,教师要正视学生创新能力在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培养对祖国未来发展有益的人才。

2.教学环节层面

从课堂导入环节上看,教师侧重于让学生通过联想与归纳、体验与欣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教师更注重对学生形象思维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导入的形式包括问题、故事、影音、情境导入及温故知新、介绍作者等多种方法,在注重导入环节趣味性及感染性的同时兼具知识性与实效性。课堂教学的展开环节除了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审美鉴赏能力以外,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实施主要集中在这一环节,具体表现在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语言知识、总结语言规律,并进一步运用在交际与写作。本研究分析的50节部级“优课”教学实录中,多数教师不但会将语言知识呈现给学生,还会教给学生如何按照知识的类别或主次结构等其他相关性建立语文知识间的有机联系。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缓解学生对杂乱无章的知识进行机械记忆的痛苦程度,还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语文知识记忆的牢固程度。此外,有17位老师还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优秀文学作品,或是向同学推荐了课后阅读的经典作品,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更加丰富的语言材料,提高学生的语感和阅读能力。课堂教学的结束环节则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树立传承与热爱中华文化的意识,立足于教材内容的升华,提升语文学科育人价值。

3.课堂类型层面

从课堂内容选择来看,2018年部级“优课”获奖名单中,116节上课内容选自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其余219节上课内容选自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可见选修教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得到大家重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强调:“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8]选修教材内容的编排与设置主要围绕帮助学生扩宽视野、增长见识,因此在语文选修课上,学生可以运用并进一步内化、深化在必修课中习得的方法、能力,以使自己更加全面、系统地具备语文核心素养。在对50节部级“优课”教学实录进行编码所输出的语文核心素养实施比率中,经比较可见:必修课会更注意知识的积累和整合以及推理与批判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升,选修课侧重于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必修课受高考影响,对学生语文知识掌握程度要求更高,而选修课着眼于课程的鉴赏陶冶功能,囊括了很多有启发意义、富有教育性的内容,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性[9]。因此,评选出的部级“优课”更多的教学内容来自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并且这些教师在落实语文核心要素时更加侧重发展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充分利用了选修教材中这些丰富的教学资源。具体表现:在选修课上老师引导学生进入语文美的世界,并让学生尝试创作相关作品,点燃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与认知,以彰显语文学科的人文性,避免语文教育愈演愈烈的工具化倾向。

三、结论与讨论

本文通过对所选的50节高中语文教学视频中的语文核心素养实施情况进行定量统计分析后发现:50节部级“优课”中教师普遍具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意识,但对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实施力度存在差异。第一,语文核心素养的总体实施情况着重体现在思维的提升与发展这一维度,表现与创新这一要素在总体实施情况中占比较少。第二,从课堂导入环节上看,教师更注重对学生形象思维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实施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的展开环节,课堂教学的结束环节则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树立传承与热爱中华文化的意识。第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实施力度与教学内容本身的特点有关,高中语文必修课课堂会更注意知识的积累和整合以及推理与批判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升,选修课课堂侧重于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语文学科作为母语教育的载体,不单是人们交际交流、学习发展的工具,还是沟通古今中外,传承精神血脉的桥梁,更承载着提供审美体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任[10]。语文学科在培育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品质与能力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11]。但若语文教学的主要方式就是向学生灌输知识,片面要求学生追求好成绩、高分数,就只会导致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对语文学科出现厌恶心理、语文教学无法达到预期的情况。2016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组发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12]。2017 年,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同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出台并进一步提出语文核心素养所包含的四个方面[2]。由此可见,语文核心素养这一理念是满足学生内在学习需求、符合时代及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并将成为构建现代语文教学体系的起点与归宿。如何在课程标准精神的引领下,将语文核心素养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将是摆在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任。本文结合以上分析研究提出如下建议:

(一)整合教学目标

在语文课堂学习中,教学目标设计得是否科学将直接决定语文核心素养的贯彻与落实,教师必须深刻地了解语文核心素养教育的理念、内容及其价值,并用它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主动设计、围绕、结合语文核心素养来实施“教与学”,如此才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更好的发展,才能真正发挥语文核心素养这一理念的意义和价值。具体而言,首先,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语言积累、运用是学生学习语文最基础的关键能力,同时思维能力作为人的智力的核心因素,对学生是否能把握语言规律、实现流利的语言表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其次,学生们通过品味语言艺术,感受文章中的意境美、人物美、情感美并学会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现美和创造美,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最后,文化传承与理解则更多地体现在一种文化态度上,希望学生通过语文学习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不同地区文化,表现出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13]。就此看来,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都不是孤立存在,它们互相联系、互相依托,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也要注意兼顾这四个方面,由过去的“三维目标”转向“核心素养”目标,重点思考语文核心素养的旨归,着眼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整体提高。

(二)优化教学环节

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教师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语文课堂教学,优化语文教学环节便是我们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部分教师在上非公开课时容易忽视课堂的导入和结束环节,看似节省了时间,但仅仅依靠传授知识的填鸭式课堂并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反而使学生越来越讨厌语文。精彩的教学环节设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思维,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首先,就导入环节来看,课堂导入可以当作连接新旧知识的桥梁,也可作为引发学生思考的开始。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奠定了一节课的基调,决定学生能不能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值得每位教师认真对待。其次,课堂展开环节作为课堂教学环节的核心,要转变传统语文课堂学生听得多、说得少、做得少,课堂气氛沉闷的情状,重视学生的“学”,做到把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教师在展开环节中要变“讲”为“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发性的探究,让课堂变成学生的舞台,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践行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最后课堂结束环节不仅是对教学内容进一步提炼和概况,也为学生继续学习扩展了一条新的道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要开始引人入胜,中间环环相扣,而且课的结尾也要精心设置,做到课虽尽而意无穷。

(三)拓展教育内容

语文教学内容决定着语文教学的成败,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教师转变以考试内容为中心的狭隘的教育观,教学内容要由传统的教材知识体系向语文核心素养体系进行转变和更新[15]。考试涉及的内容容量是有限的,并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选择。但是在高考指挥棒下,高中语文一般都会将提高语文成绩归于首位,教师并没有考虑到可以通过选修课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水平,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造成了资源浪费。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选修教材作为必修课内容的拓展和提升,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是显而易见的。教师应该在语文核心素养理念的启发下,整合高中语文必修、选修教材,深入挖掘教材内涵、扬长避短,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由于语文选修教材内容涉及多方面,信息量较大,教师要从中有针对性地选择有代表意义的内容,结合具体情境,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整合相关内容将其延伸发挥到更高境界,在共同的主题上切实升华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同时还可以提供给学生适当的课外语文教育资源作为教材的补充,一来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二来增加了学生在丰富学习的内容中满足个体化发展的选择性。

(四)重构教学评价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程建设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传统的语文教学评价,多是指向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即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而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评价,除了考查学生掌握的语文基本知识与能力之外,还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文化理解和审美能力等方面。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中语文不应只局限于用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发展,更应着眼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变化。换言之,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不能只看重评价的结果,而是要实行基于过程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是语文核心素养落实的日常保证。但由于语文核心素养涉及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方面面,是一个系统的、综合性的复杂工程,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评价目前难以做到客观、真实;同时语文核心素养又只有真正对学生语文学习成果产生实质影响,才能引发社会各界的重视,真正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因此有必要通过量化手段确定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成分,并细化为适合于每一个教育活动的元素,开发出能促进、检验学生核心素养达成的过程性评价标准,建立一套清晰合理的语文核心素养质量标准机制。评价内容要以促进发展为目的、以关爱学生为根本、以适时适度为原则,发挥评价的教育动能,帮助学生在平等、合作的环境中获得自我发展,这才是真正有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评价。

猜你喜欢
优课高中语文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A party (Checkout time & Writing time)(部级优课)
跳吧!跳吧!(部级优课)
Going to school(部级优课)
Summer is coming.(部级优课)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谈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课程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