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阳市简城第一幼儿园
幼儿绘画是以感受美和表现美为基础的,同时又是幼儿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和维持心理平衡的有效途径,是幼儿用来传达感情的视觉语言。在绘画中,幼儿表现得是他的思想、感情、兴趣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小班幼儿的绘画能力较差,培养和提高幼儿的绘画能力,应首先让幼儿产生兴趣,并在此基础上创设情境,投放材料及对幼儿的基础技能进行培养,多研究利用幼儿的绘画能力培养和发展的教育策略,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发展环境,真正做到对幼儿审美能力的提高,对其一生的精神素养有着奠基作用。
小班幼儿虽然年龄小,但是对于绘画活动的积极性却非常高,喜欢拿着画笔到处涂画,无论是在家里墙壁上,还是沙发、桌椅等家庭用具,表达着自己对于绘画活动的喜爱,也宣泄着自己内心表达的欲望。此时期的幼儿处于涂鸦期,作画没有前后、上下、远近之分,几乎以平面为主。例如:幼儿在绘画桌子时,会将桌脚花在桌面的四边;绘画人物时细胳膊细腿,甚至看起来像外星人。对此,在幼儿的绘画过程中就要求——家长不能过分干扰幼儿,对其“指手画脚”,甚至抓住幼儿的手作画。
涂鸦期的幼儿在绘画时,对颜色并没有什么意识。往往是看到什么颜色的笔旧选择什么颜色的笔。家长在引导幼儿认识颜色时,首先需要从红、黄、蓝三原色开始,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渐丰富,认识更多的颜色。但在引导幼儿使用颜色时,首先要尊重孩子本身的喜好,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不排斥的其他颜色。
开展亲子绘画活动的选材非常重要,要遵循家长和幼儿共同喜爱这个情感主线。这样,家长和幼儿才有共同参与的兴趣,才有绘画时共同的情感共鸣和情感宣泄,才会有创作的积极性。
儿童的绘画主题源于生活,儿童的绘画是儿童抒发生活、表达生活的话语。而儿童的生活同时也是家长的生活,也是家长的绘画经验来源。《纲要》指出,教师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这体现了绘画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生活是绘画的源泉。因此,绘画的主题首先要与儿童的生活紧密结合。
引导幼儿用适合的绘画工具、材料及表现方法,绘画出富有创造力、想象力,又极具幼儿个性特色的绘画作品。适宜小班幼儿创作的绘画形式主要有:印画、点画、吹画、撕贴画、棉签画、刷画、滚珠画、毛线拓画等等。
“绘画是儿童心灵的窗口,它反映儿童内心的情感世界。”幼儿由于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太强,也无法用华丽的词藻来宣泄内心的情感,因此,会选用画笔当作他们抒发语言的工具。很多时候,家长会以画得“像不像”来评判幼儿的作品,这个观念对于幼儿来说是不公平的,幼儿的画笔是宣泄的工具,是内心情感的抒发,他们的作品表现的是幼儿内心对于食物的理解,是最真实的情感显露,体现的是稚拙美。而且,由于受幼儿小手肌肉的发育限制及绘画技能技巧的练习,也不可能让幼儿绘画出非常“像”的作品。因此,要将这样的观念渗透入亲子绘画活动中,让家长也对幼儿的绘画做出正确的评价与鼓励。
教师受过专业的培训,故对于幼儿绘画的指导理念较家长而言还是较科学的;但是,教师同时也要尊重家长的教育理念,对于家长一些不科学的教育指导不能直接地否定,而是要用巧妙地方法给家长参考,提供借鉴,让家长在欣赏、对比和自我反思中主动吸取正确的理念,改正自己的指导方法。
对于幼儿来说,得到别人的肯定与共同欣赏是他们绘画创作中的有效动力。家长们比较重视幼儿绘画的技能结果,容易疏忽幼儿在情感上的需要,往往只会发现幼儿哪里画得不好,哪里需要改进,而且在绘画过程中也只会一味地催促幼儿快画、画像,这也会导致指导的不科学。在每次绘画动笔之前,我都要强调在绘画活动中要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尊重幼儿的想法,家长式支持和协作的角色。同时,我注重对于幼儿绘画过程中的及时鼓励和绘画结束后的正确评价,给幼儿的劳动成果以充分的肯定,尊重幼儿的情感表现,让家长也形成尊重幼儿、及时发现幼儿绘画中的闪光点,共同促进幼儿的进步。
如果每次亲子活动都是教师占主导地位,单纯的老师讲解、示范,再家长和幼儿分散了各自绘画这个模式,不仅形式单调,而且家长和幼儿都会对这种单一的形式感到倦怠,失去参与的积极性,因此要把创作的主动性交给家长和幼儿。在绘画的形式上,要丰富多彩,不要局限于平面作画或者用单一的作画工具作画。还要及时地将绘画的主题提前预告家长,让家长和幼儿共同在家做好准备工作。在准备的时间内,家长和幼儿都对活动产生了期盼之情。在活动开始后,就能将对活动的期盼之情转化为积极地参与之情。
亲子绘画活动能够弥补幼儿绘画技能方面的不足,却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幼儿的想象力,使幼儿的情感得到宣泄和帮助实现。而且,与爸爸妈妈共同绘画这种形式也是幼儿非常喜爱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幼儿绘画的积极性,让幼儿对于绘画活动产生兴趣,并且热情地期盼下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