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乌斯河镇路地小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的数学知识,更要在此基础上创新教学方式,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以兴趣为基点来进行数学学习。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主要以基础知识灌输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学生只需要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即可,在这种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只能利用所学到的知识来应付考试,所以,大多数学生会在数学知识识记、考试中发出“学数学无用”的感慨。事实上,数学是一门极具应用性的学科,学生可以利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所以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的时候,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的数学知识,更要指导学生对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进行运用,将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内容引入教学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如我在进行《克和千克》这一内容教学的时候,会直接拿秤来称东西,让学生在体验称东西的过程中清楚地了解到克和千克。然后,我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分组扮演顾客和导购员,利用所学到的克和千克来进行购物,以此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爱玩、爱闹是小学生的天性,而且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需要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征出发,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眼前,加强其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如我在进行《四边形》这一内容教学的时候,会利用已经学过的长方形知识来引导学生拼、摆学具,进而探究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并在操作中将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迁移到平行四边形中,这样不仅可以在动手操作中激发学生数学探究的兴趣,还可以在动手中直观地观察到新知与旧知的关系,建立起系统的知识结构,实现知识正迁移,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总是将教学活动局限在课堂中,忽视了课外这一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通过对学生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当小学生在参与课外活动的时候,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远远高于课堂活动。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开放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我在组织课外活动的时候,常常会利用数学游戏来引导学生在游戏中践行所学的数学知识。比如,我会利用击鼓传花这一游戏来进行加减训练:我让学生围成一个圆圈,选一个同学作为裁判,播放音乐,并提出第一个运算式子,而其他学生需要依序传送假花,当裁判停止播放音乐时,哪位学生拿到假花就需要解答此问题,答对可以接替裁判的任务主持游戏,答错则需要唱一首歌。通过这种方式,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学生既能得到加减训练,又可以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
正如上文所提及的,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主要动力,外在活动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只能起到一时之效,要想长期地保持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师需要从数学入手,从数学内涵入手,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欣赏,在欣赏中领悟到数学的独特魅力。
数学美是一种具有内涵的隐形美,不像美术可以直接利用线条、造型等直接展示视觉美,也不像体育可以直接利用动作、力量来展示运动美,数学的美是一种隐藏在数学概念、公式中的隐形美。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这种隐形美进行挖掘。比如学生可以利用对称来创设不同的图形,从多姿多彩的图形中感受到数学的对称美,学生在领略了数学的美之后,自然会激发对数学探究的兴趣。
数学知识看似枯燥,但只要深挖就可以从中探究出它自身有趣的地方。比如,在两位数乘以两位数这一内容中,我利用数学中特有的回文算式来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我向学生列出63×12,21×36,14×82,28×41这四道算式,然后让学生在计算之后探究其中的规律。学生在刚看到式子的时候觉得很新奇,都纷纷拿起笔跃跃欲试,这样就很好地激发了学生数学探究的兴趣。
总之,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需要将外在的活动和内在的感悟结合起来,通过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数学探究的兴趣,为小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