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燕
摘 要:近些年来,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技术已经开始逐渐和许多传统产业相结合,在不断的结合与发展过程中,互联网技术对相关传统产业进行了颠覆式的影响。在教材出版领域,互联网对其的影响和改变也是十分巨大。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我国的在线教育已经高达13 00亿元,在线教育用户以及突破1.5亿。与此同时,我国的数字化教材出版已经被列入“十三五”发展规划,到2020年,国内传统出版单位将逐步完成数字化转型,传统教材出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同时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
关键词:互联网+;数字化;出版
中图分类号:G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9-0-02
一、传统教材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
数字化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绿色、环保、高效、便捷。纸质教科书在印刷出版过程不仅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而且还造成了大量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时其制作成本也较高。党“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出,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需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与传统的纸质教材,数字出版汇集了更加优良的教育资源,这是传统教材无法比拟的,尤其是其可以通过数字化信息手段,将抽象的学科知识通过更加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教材的质量。
数字化教材将在未来占据着教材市场的较大份额。在目前的教材市场,纸质教科书与数字化教材相比,占主导地位,但主要原因是数字化教材目前并没有显示出明显的市场优势,但它的发展方向符合当前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从根本上来说满足了教育高层次、多样化、个性化定制的需求。数字化教材在加快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减轻了资源使用的同时也大大缓解了学生的书包压力,这多方面的优势,使得数字化教材的发展必然蕴含着巨大的市场。当前,在纸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已经逐渐开始向数字化过渡,数字化教材在未来的教材市场中必然占据着较大的
份额。
二、当前数字化教材应用推广中的问题
(一)优质资源不足,缺乏足够创新
当前教材出版业存在的问题十分突出,出版内容质量良莠不齐,缺乏创新,这为许多教科书出版商所熟知。随着近些年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图书出版业已经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规模较以往有很大提升。过去许多注重产品研发的出版机构逐渐转向教材领域。然而,对于教科书来说,由于其具有较强的理论堆积性,为了更好实现创新,需要充分重视设计和规划工作,但全面彻底颠覆原有的课程设计,在创新过程中又会受到很多限制,种种因素的限制导致其创新力严重不足[1]。
在进行教材数字化的过程中,这种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決,原有的纸质教材由于发行渠道相对固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出版商过多的注重发行渠道而忽略了教材内容。而伴随着数字化教材的深入发展,信息化更加通畅,只有读者感兴趣的内容才能激起读者购买信息的欲望。因此,创新仍然是数字化教材出版过程中最为核心的内容。
(二)相关人才建设相对不足
在传统教材出版业的影响下,其固有的特点造成了信息技术人才的相对短缺,特别是具有高质量的研发能力和良好的出版能力的人才极为短缺。创新与想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在自身技术水平和相关资源充足的情况下,通过进行有效的技术创新,实现对传统出版行业的突破,创造新数字化教材的产品优势。这对教材出版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现代数字出版模式对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目前高校的专业设置难以满足这些人才的培养需求[2]。
(三)数字化版权的保护仍然不够完善
数字化教材的出现就伴随着很多版权问题。在版权保护方面,我国在这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之处,特别是随着我国数字出版事业的快速发展,版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
数字化阅读大大提高了阅读的便利性。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各种信息也呈现出了巨大的增长。例如,在目前的数字期刊中,作者的数量是非常惊人的,很难找到和获得每个作者的授权方式,很容易导致不真实的授权或者出现遗漏。在数字化阅读与传播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很多版权问题,主要集中在这几方面:没有相对完善的数字版权概念,到目前为止,很多早期出版社的数字出版物在出版过程中,都有或多或少的侵权行为,作者并没有对出版社进行相应的授权,相应的电子图书产品很容易在流通过程中出现纠纷,数字化教材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四)教学资源标准落后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可以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同信息化背景下的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有效地结合起来。近年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主管部门、高等院校和教师的广泛协作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特别是当前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标准仍然较低,平台之间的数据交换没有相应的规范标准,高质量的课程难以在更大范围内共享。
此外,传统出版行业的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短缺。在出版行业中,数字出版标准化的重要性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一些关键标准还没有统一。这是我国数字出版物发展的一大障碍,相关新闻出版与信息化的相关标准体系虽然在“十一五”期间基本建立完成,但体系标准仍缺乏科学的分类,不够明确。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阻碍了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
三、数字化教材发展的相应对策
虽然数字化教材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发展势头较猛,前景较为乐观,但其毕竟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其目前的发展现状与未来的发展前景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
(一)进行积极的开拓创新,有效整合现有的资源
当前,市场上的大多数数字教材产品仍停留在纸质教材的简单拷贝阶段,可以将数字教材说成是纸质教材的多媒体版本,却没有对强大的信息交互功能进行深入的探索。传统纸质教材稳定的销售途径和销售渠道,也使得出版商满足于目前数字教材匮乏,缺乏积极思考教材创新思路的
动力。
针对这种情况,出版单位应积极集中精力进行资源整合和开发。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积极构建出版资源整合,建立了第一个网上发布的“中国建筑”网络平台,形成一套完整的配套课件教材、视频课程,通过与互联网相结合,进一步加强相关教材领域的扩张,争取相关阅读服务,同时结合知识服务与知识付费、知识共享,尽最大努力打造知识服务品牌。同时,通过运用创造性思维,在互联网结合的过程中,通过将知识进行碎片化整理,将知识通过碎片化的方式传递给客户,方便客户进行知识的学习。这种从用户的角度对数字化教材的构建,才是最正确的构建方式。
(二)进行有效的资源互补,实现合理的盈利方式
目前,相关出版单位出版的数字教材在运营模式方面还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标准。在具体运营方面,出版单位只是作为相关的供应商,只是提供单一的教材内容,而实际的优质资源在运营过程中都被平台运行商所拿走。如果出版商能够对平台进行统一的规划与管理,参与其运作,其收益的比例就会大大增加,但出版商在数字化运营过程中又由于缺乏相关技术及经验,难以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利益转换。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数字化教材出版的有效转化需要将互联网技术与教材的内容有效地结合起来,相关出版商应在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使两者有效地进行资源互补,有效地降低互联网技术的研发成本与运营成本。同时,我们可以通过加强数字教材出版的技术力量,建立自己的数字教材出版王国,但更为重要的是从根本上控制数字化教材的质量,丰富强化数字化教材的内容,维护和提升自身的品牌力量。
(三)加强相关数字化教材的版权保护
数字化教材的特点是内容更加丰富形象、传播更加便利、传播渠道更加多样,但与此同时其由于传播较为便捷所以也更容易进行复制和效仿,数字化教材的版权问题一直是其发展的关键问题。从一些涉及法律问题的纠纷来看,虽然在法律层面上有相关的规定与法律条款,但是在具体的实行过程中,由于取证较为困难,相关数字化教材的法律纠纷层数不穷,其中犯罪成本较低成为其主要原因。
在目前已經出版的数字化教材中,有很多出版物的作者不清晰,相关版权的归属问题不明确。我们应当建立良好的监督体系,明确相关版权侵权行为发生的主体,通过运用法律武器及时有效地对其进行制裁,同时对相关作者的版权费用进行及时的支付。
(四)积极有效地加强数字教材的推广应用
原有的教学方式以师生面对面的传授知识为主,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在教学过程中常常通过书本与板书的方式进行教学。数字化教材的产生,打破了原有的教学模式,互联网媒介下的数字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教学方式,需要一定的适应过程[3]。
同时数字教材的应用,需要借用一些外界的媒介,其中就包含互联网、电脑等一些软硬件设备,这些设备对于一些大城市的来说是极为简单普通的,但是对于一些条件较差的地区来说,对学生及家庭会带来极大的负担。因此,数字教材的推广与应用还需要后期大量的工作。
(五)加强相关数字化标准与相关人才的建设
在相关数字化出版物产品标准难以及时制定的情况下,各出版机构都有针对性地、系统地简化了各自的初步标准,这对出版业和数字出版领域的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标准的制定,为今后在开发教育资源的过程中提供了更多的依据,使得获取资源平台提供的相关资料也更加顺畅。然而,在标准制定的阶段,有必要积极吸取外国成功的经验教训,对其进行效仿和借鉴,从而更好地规范国内电子出版物相关标准[4]。
同时,加大相关数字化出版物人才的建设工作,数字化教材的建设需要在互联网、移动通信等相关领域人才的建设与引进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及时有效地加大相关技术人才的引进。
教材的数字化转型需要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需要多方面因素的共同调节。我们相信,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经过科学有效的改进,数字化教材出版的融合与创新一定会突破原有的发展瓶颈,得到长足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张云峰.也谈教材出版的数字化转型问题[J].科技与出版,2012(11):49-50.
[2]黄娟琴.传统教材出版的数字化转型[J].出版参考,2013(19):38+40.
[3]胡云志.出版社数字化教材出版的分析[J].传播与版权,2016(10):57-58.
[4]张培华.纸质教材的数字化未来探析[J].出版广角,2017(12):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