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形态下传统文化传播的现代性转型探究

2020-11-10 07:15孙世庆
传媒论坛 2020年22期
关键词:现代化发展新媒介传统文化

孙世庆

摘 要:随着新媒介形态转变,如何将传统文化使用新媒介扩大文化传播路径,创新文化传播模式,是目前需要高度关注的内容。在新媒体不断涌现的背景下,将媒介贯穿于文化发展的始终,通过文化传播方式的创新,使民众可以通过新媒介掌握国家文化发展的历程,这是新时期实现和延续民族文化自信的有效手段,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良好方式。

关键词:新媒介;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转型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22-000-03

一、引言

中国文化的传承需要了解民众价值诉求以及文化诉求,这是传统文化传播传承需要关注的重点。与此同时,文化传递具备时代性,考虑到以往传播文化的方式已经不适宜现代环境,为此需要在新思想下,发现新媒介在文化传播方面具备的优势,创新媒介融合模式,以新媒介为传播传统文化的主阵地,从内容以及方式两方面进行创新,借助新媒介扩大传统文化传播范围,完成文化传承的时代任务。

二、媒介融合为传统文化传播带来的新启示

在时代不断发展中,新媒介的出现为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了创作的新思路、传播的新路径。在多元文化盛行流传的今天,挖掘传统文化价值,扩大其传播范围,使人民群众可以在网络时代,依然能在传统文化感染下产生文化自信变得异常关键。

(一)新媒介与传统文化传播方式相融合

在新媒介形态层出不穷,时时更新的情况下,需要根据文化发展任务,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完成不同新媒介信息收集、整合共享,构建信息共享平台,使广播、报刊、书籍等多媒体编辑方式,在新媒介的作用下,进一步扩大传统文化在大众间的传播范围,扩大其影响力,这是当代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方式,将传统文化资源与新媒介传播技术进行融合,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提升文化传播的便捷性,使大众可以通过现代智能终端,利用网络平台观看传统文化内容。其次,将传统文化以多种形式制作影响、声音、图像、视频等方式,并在数字化技术作用下,将其放置于网络平台,这样不仅符合时代发展趋势,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满足受众对传统知识、历史文化的精神需求。使用数字化进行文化传播具备综合性、高速度、大容量等特征,在党的十九大会议结束后,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为了构建民主富强的国家,还需要关注民众精神方面的需求,在多元文化盛行的今天,大力推进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以新媒介作为承载传统文化的载体,使文化传播方式可以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提升文化传播的便捷性、高效性,加强网络信息技术管理水平,借助媒介融合傳播优势,完成文化传承的时代任务。

(二)新媒介与传统文化传播内容相融合

传播内容融合是将书籍、报刊、电视、广播等传输路径进行融合,并利用数字化技术编辑图像、视频、声音等,完成跨平台、跨媒介的传输工作,利用数字技术改变传统知识,并生成多层次、多元化、多形态的文化融合产品,借助新媒介融合文化,并创新媒介传输模式,借助媒介融合丰富文化传播方式,扩大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在新时期完成四个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在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下,多元文化会严重冲击我国本土文化,为了使大众可以在此期间依然能保有文化自信,就需要加大文化传播力度,通过传统文化资源的梳理,采用新媒介完成文化传播工作,可以使存放在文化馆、博物馆中的文化内容,得以通过新的形式重新回到公众眼前。

传统文化内容传播包含古籍、字画、文物、古建筑、非遗传承等,将其以数字化形式进行媒介融合,完成提升国民素质的发展任务。我国传统文化内容繁多、类型多元,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面前,将其与媒介进行融合,需要注重方式方法,发挥新媒介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优势,还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新媒介与传统文化进行融合,并通过资源与传播方式选择、整合、开发、规制,结合国家发展趋势,掌握世界文化发展现状,加强媒介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程度,考虑到我国目前仍承担着巨大的发展压力需要,所以在传统文化与媒介融合期间,应该选择对新时期发展有利的文化内容,保证新媒介与传统文化融合后,使文化资源具备原创性、民族性、时代延伸性。同时,通过创新驱动,创新新媒介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模式,进一步提升传统文化传播效果,提升文化感染效果。

三、传统文化媒介融合存在的影响因素

(一)规则层面

我国新媒介发展速度极快,但是由于发展时间较短,所以目前发展仍不平稳,机制方面尚不健全,这对我国媒介融合传播传统文化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传统文化传播需要体现出高效性、规范性,还应该根据文化传播需要,进行深层次传播,但是如何将传统文化与多种媒介进行高度融合,是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间需要深度研究的工作,本质与现象对立的情况在当前尤为明显,如何防止高雅文化向通俗文化方向发展,消除文化分化边界,应该从传统文化内容选择以及文化内容与新媒介的融合两个层面思考,保证文化传播内容具备受众教化的效果,考虑到文化传播期间存在双方面影响。为此,需要在新闻界传统文化融合时,改变文化传播方向,凸显传统文化软实力价值,并将文化由创造性向创新性方向发展。

媒体融合背景下,完成传统文化与审美者的传播,还需要完善其传播功能,使传播效果实现价值最大化,把握传统文化的根与魂,大力攫取传统文化具备的文化价值,并通过新媒介文化传播形式,发挥企业激励大众,鼓舞大众的作用。传统文化内容博大精深,包含我国民族文化等方面内容,在选择文化传播文化时,需要制定传播发展方案,考虑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融合效果,深度探讨发展规则以及管控规则,选择新媒介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手段,在传统文化与新媒介融合期间,遵循发展规则与管控规则,确保传统文化传播可以在新时期迸发出顽强的生命力。

(二)技术层面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现代技术的崛起为大众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变化,提升大众生活质量,使大众生活便捷、舒适。开展传统文化与新媒介融合工作期间,需要大力挖掘数字化技术,将其引入文化融合工作中,提升技术便捷性,还需要考虑到我国传播边界与技术拓展方面的问题,需要掌握大众的心理需求,了解技术与文化融合需要掌握的要点。

新技能、新技术的发展使得受众精神层面的需求不断发生转变,如何借助信息技术,解决知识巩固,对当前处于知识经济时代中的人们变得异常关键,不同受众对不同文化传播方式的接受能力不同,技术与文化融合过程中,考虑受众认知能力以及接受能力,并在此前提下,创新媒介与文化融合方式,找出传统文化与新媒介融合需要关注的要点。防止媒介融合技术过度依赖新媒体,还应该借助新技术解决文化主体性缺失、受众接受能力以及传播效果弱的弊端。

四、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文化与新媒介传播的创新构想

(一)完成创造性转换

新媒介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传播是完成传统文化传承的有效方法,进行媒介融合工作时,需要了解内容融合以及传播途径创新的要点,还应该挖掘新媒体产业要素,将其融合在传统文化传播中,掌握文化传播发展规则以及管控规则,完成传统媒体传播工作。

传播方式需要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创新,并考虑受众对文化的需要,完成创造性转变,掌握新媒体文化传播要点,借助新媒体文化传播优势,考虑媒介融合与传统文化载体内容转换要点,为了使传统文化可在新时期依然具备较强的生命,需要根据文化管制要求,提升文化选择资源融合方面的处理水平,传统文化的传承必须要带有传承性以及民族性,确保新媒介与传统文化融合期间,还需要加强文化意识形态控制力度,汲取传统文化精华气息操作,并利用新媒介保证传统文化内容转换依然不失原创意境的前提下,通过新媒介扩大传统文化传输路径,以创新创意为激活传统文化的要素,在造血功能作用下推陈出新,扩大传统文化渲染能力,使媒介融合传播传统文化顺应时代发展,在创新驱动下依然具备较强的生命力。

进行媒介融合工作期间,应该掌握发展规则与管控规则要点,通过创新驱动,提升传统文化传播的规范性,攫取传统文化内在价值,通过新媒介进行普及传播。另外,在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下,各个地域之间的文化冲击以及融合越加频繁,地域已经无法阻碍地域文化交流,与此同时我国加大文化的对外传播力度,中国的影视、书籍、民族艺术、传统服装等,借助新的传媒技术得以在更多的国家和地区落地生根,以文化产品的方式向世界讲述中国历史、中国故事。在我国大众接受外来文化洗礼的同时,其他地区的人民也欣赏着我国文化,新媒体形态下的传统文化传播不仅可以使我们的文化通过网络快速走向世界,还可以通过新媒介制作手段重新包装,创新文化资源表达方式,构建易于被他人理解和接纳的文化观,提升我国对外的影响力。比如近些年大火的《功夫熊猫》不仅赢得了国人的喜爱,还收获了不少国外的粉丝,国外经典网络游戏、动漫作品中,包括服饰、包括语言、包括饮食等等,越来越多的出现中国元素,都是我国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的佐证。

(二)推进数字化改造

在数字化技术高速发展阶段推广传统文化,需要引入数字化技术。数字技术可以使传统文化内容,通过数字编辑将声音、视频、文字、图片放置于网络平台,在数字化技术加持下,使新媒介具备移动性、高效率、可大量传输的功能特征。

目前,网络电视媒体的出现,使文化传播由以往单向传播技术向多元化发展。这是由于数字化技术出现带来的改变,IPTV就是在此背景下出现。不仅如此,新媒介与传统文化融合在向网络化、集成数字化多功能方向发展。为了进一步满足传统文化传播需要,在当下需要关注媒介自身技术转型工作,应该创新新媒介技术结构,区分不同传统文化资源数字编辑工作的要求,进一步提升资源数据编辑的精准性,还需要确保传统文化与新媒介传播过程中,不会因为规则等原因的制约,使传输效果不佳。

采用新媒介传播传统文化,并利用数字编辑制作文化产品,可以存储我国优秀文化资源,防止传统文化因时间流逝而逐渐淹没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另外,进行传统文化与新媒介融合时,还需要考虑受众需求,走出目前文化异化的发展困境,从社会以及受众等层面分析,完成数字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提升传统文化传播效果。并在数字化时空中完成自主选择、互动传输等工作,发挥数字化优势,并在构建媒介融合传播途径期间,进行全领域、全时段、全方位的文化传播工作。

我国古代帝王君臣以及民间收藏家非常热衷于书画精品的收藏工作。但是由于大部分传统书画精粹放置于民间收藏家与国家收藏库中,所以使书画精品难以广泛传播,这样会使得文化出现断层的问题,图画作为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文化资源,直到民国时期才逐渐流入市场,以供大多数人观赏,书画作品出现后,对读者视觉造成一定的冲击。不仅如此书画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可以记录不同时段,社会对文化的考量以及审美方式。在民国时期,北洋画报便曾经按照古代书画以图画的形式,将其安置在封面或文章内容中,或者由编辑自主创作相关的插图等,迎合大众需求。而在新时期,将传统书画与新媒介融合满足大多数人对文化产品的需求,进行传播,可以扩大受众群体同时能加快书画作品传播速度,用最直观的方式,使大众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观看作品,在数字化技术作用下,提升书法表现立体感。

五、案例分析

福建新闻广播近年来在传统文化的融媒传播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制作了一大批文化精品节目,并在所属新媒体矩阵上进行发布,取得了文化传播和新闻宣传的双丰收。

(一)打造传统文化融媒系列品牌

新媒体的传播形态是零散化、碎片化的,抖音的视频长度通常不超过15秒,适合大家休闲观看。但传统文化的传播,哪怕仅仅是一个细小的分类,内容也极其丰富,因此不能采用简单地今天这里说一点,明天那里说一点,无头绪的制作方式。而是要在整体策划、统一包装、集纳式宣传的基础上,按照符合碎片化阅读习惯的方式进行制作。

福建新闻广播先后推出了多档大型传统文化系列报道。其中百集系列报道《听见匠心》,通过寻访福建省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寻访传承人,讲述一个又一个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手工工艺的故事,以及匠人们精雕细琢,千回百转,只为求得精品的故事。比如当代最年轻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礼忠;国内最早烧制建盏的工艺师蔡炳龙;建阳雕版印刷传承人郑建彬等等的故事。

这些故事不仅用广播传统的声音来讲述,而且通过制作微信,用图片展示每一个工艺品的细节,在推出广播百集系列报道的同时,推出微信百集系列报道。还组建专门的拍摄团队,跟拍工匠们的日常工作,出品过程,制作成精美的短视频,在视频平台上播放。还通过举办“和大师学非遗”小记者训练营的方式,让小朋友们跟着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民居表演艺术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技艺传承人等,亲身学习,亲手制作,把传统文化的传播从线上延续到线下。同时再把这些活动制作成微信、短视频,再把现实的文化传播回传到网络上,实现二次传播。

(二)用新媒体语态活化传统文化传播

和传统媒体严谨的程式化报道方式不同,新媒体的语态更加灵活,更加适应数字化的传播,突出的是用最活泼的语言讲述最精华的故事片段,讲求的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人,并打动人心。所以,要用新媒体来传播传统文化,就必须使用新媒体的语态和语言。

通过举办2004年的世遗大会,苏州叫响了园林品牌。2020年,福州将举办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福州市中心,有很多连片的古建筑群,古厝成为福州城市形象最有代表性的元素,因此今年的世遗大会,福州准备打响古厝品牌。

福建新闻广播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精心策划制作了百集大型系列报道《栋栋娜娜说古厝》。全面介绍了福州市区三坊七巷、上下杭、烟台山、马尾船政建筑群等100座古厝。在福建的媒体史上,应该也是第一次对福州市区的古厝建筑和文化,进行这么全面且详细的梳理。

系列报道摒弃了传统的纪录片形式,截取每座古厝最精华的建筑特点,背后最动人的人物故事,每一集都短小精悍,语言活泼,用最通俗但又时尚的话语,甚至是一些流行的网络语言,套用流行的网络歌曲,带听众推开一座又一座古厝的大门,揭开时光的印记,欣赏福州古厝优美的建筑风格;聆听各时代名人的感人故事;沐浴优良家风的绵延传承;体会福州海洋文化之风的浩荡;更感受一代又一代福州人那匹夫有责、为国献身的浓烈爱国情怀的撞击。

除了在传统广播节目中播放,还在微信、喜马拉雅等新媒体平台上分发,让福州的古厝,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同时尝试制作动画版福州古厝故事,希望能通过更加数字化、更便捷、更直观的方式来宣传传统文化。

(三)用吸引人的标题适应新媒体传播

网络时代的信息流是海量的,人们可看的资讯太多,而传统文化传播在这方面可能显得小众,显得吸引力不够,这就需要在标题上下功夫,这样才能在各个新媒体平台上尽可能地吸纳更多的受众,达到传播效益。

福建新闻广播推出了百集系列报道《共和国从这里走来》,作为一档传播闽西苏区、中央红军革命历程、宣扬红色文化的传统文化节目,在每一期的节目起名时,就特别注意标题的力量,注意凝练最吸引人的细节体现在标题中,以便更好地进行新媒体的推广。

比如《中央红军战士1/10出自这里,全国解放时仅剩28人》《你不知道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由来》《第一套红军军服诞生记》《毛泽东的一顿饭,让陈嘉庚认定“得天下者,共产党也”》等,选取的都是红色故事中最感人,最吸引人的细节,用细节来折射和阐述宏大的历史章节,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百集系列报道《共和国从这里走来》在福建新闻广播的官方头条号上刊载时,许多故事的点击量都超过了10万,甚至达到百万。这就是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新媒体传统途径相契合之后,产生的奇妙的文化效应。

(四)用更富创造力的数字传播方式弘扬传统文化

在2020年6月12日,上午9:00,福建新闻广播联合新华社现场云,推出视频直播《博物馆里的宝藏故事·福建古代文明之光》,一起走进福建博物院,揭秘那些你也许见过、但却不一定了解的历史文物。让历史活起来,让文物讲故事,穿越历史洪流,了解八闽文化。

六、结语

在新媒介出现后,传统文娱企业需要掌握行业发展进程,大力引入新媒介创新作业模式,挖掘行业潜在价值,对媒介传播传统文化的方式以及文化内容进行创新,打破产业界限,灵活应用互联网技术,掌握新媒介与传统文化融合需要注意的要点,整合资源不断完善文化传播方案,提升传统文化与新媒介融合力度,扩大文化传播影响力,不断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心。

参考文献:

[1]邹静祺.融合与建构: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传播研究综述[J].新媒体研究,2019,5(16):43-45.

[2]夏炎云.浅析新媒体发展对传统文化传播的影响[J].电视指南, 2017(11):146.

[3]魏加晓.新媒体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影响——评《新媒体环境下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机制研究》[J].新闻与写作,2020(05):114.

[4]孙子茜.探究新媒体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机遇与挑战[J].国际公关,2020(01):284.

[5]林彩红.传统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对策研究[J].传媒论坛,2019,2(12):174.

[6]牛凤燕.媒介融合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现代转换[J].理论学刊,2018(05):162-168.

[7]袁海明.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文化传播探索[J].中国民族博览, 2017(04):238-240.

[8]彭小年,温健琳.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的困境与创新策略[J].声屏世界,2015(10):18-19.

[9]曹海涛.论媒介融合语境下的传统文化传播创新[J].今传媒, 2015,23(07):8-9.

[10]林东生.媒介融合:发挥高校校报对大学文化传播的主导作用[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2(01).

[11]安娜.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文化传播的机遇与困境探析[J].科技经济导刊,2019(23).

[12]张丽燕.民族文化传播中的“民族”与“流行”整合研究——基于媒介融合背景[J].贵州民族研究,2017(06).

[13]和钰.媒介融合时代地域文化传播的动力机制研究——以内蒙古草原文化传播为例[J].新闻传播,2016(23).

[14]陶思言.媒介融合背景下廉政文化传播人才培养探究[J].时代报告,2020(07).

[15]邱志玲.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的机遇与挑战[J].福建商学院学报,2017(01).

[16]闫哲.新媒体时代的少數民族文化传播与价值重塑[J].视听, 2017(04).

[17]张秋瑰.传统文化传播:新媒体时代的困境与突破[J].长江丛刊, 2019(27).

[18]赵子毓.新媒体时代下乡村文化传播的影响与制约分析[J].视听,2020(05).

猜你喜欢
现代化发展新媒介传统文化
浅析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协调发展
现代化发展中电子商务的安全保障的方法探析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新常态下物流产业现代化的发展策略
论国产青春片的青春消费与怀旧叙事
影视动画美术风格研究
媒介融合的内涵、典范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