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行星
摘要:随着高考改革方案的实施,越来越多的省份进入“新高考”时代。在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引导下,各学科间在诸多方面都存在共同点,各科老师不能只想着自己学科的“一亩三分地”,还需要考虑到学科间在育人目标实现、课程实施、教学内容方面的共性。在统一的育人目标指引下,高考命题、备考中就要研究学科间的深度融合问题。关键词:新高考 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融合
一、论文背景及意义
每年高考语文考试结束后,我想大部分人关注的是作文。2019年高考语文考试结束不久,全国、各自主命题省份的高考语文作文题第一时间就见诸报端。有些老师、文化工作者第一时间发表了自己的下水作文。作为一名政治老师、一名文科老师,我不仅要关注本学科动向,还需要对其他学科有所了解。近几年,高考语文作文对文科生来说应该更加有利,有人甚至得出语文作文“思政化、时政化”的结论。无论这一结论是否准确,这在某种程度上确实体现了高考各学科间的深度融合。
就2019年高考全国一卷语文作文来说,其要求写一篇关于“热爱劳动”的演讲稿,对文科生来说更容易下笔,笔者也尝试从思想政治学科所涉及的知识、观点的角度尝试写了一篇下水作文。关于劳动的内容,在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五课《新时代的劳动者》一课中就有详细的介绍,因此可以用“光荣属于劳动者”“劳动最光荣”作为这篇作文的标题。此外,该框题还引用了马克思的一句强调劳动对人类社会重要作用的名言,这一名言不失为该作文的点睛之笔。该框题还介绍了劳动的作用、劳动者的地位。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一课中,有关人的价值的含义、衡量标准、实现途径等内容,以及时政评论课中全军英模林俊德、特等功臣张富清,以及中国最美洗脚妹刘丽等人的先进事迹,都可以很好地呈现在作文中。2018年高考全国一卷语文作文,材料涉及的“天宫一号”“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等,都是政治学科和文科生熟悉、关注的热点话题。远到2010年安徽省的高考题“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也体现了思政学科、文科素养在高考语文作文中的重要性。
无论在高考政治试卷中还是语文试卷中,命题都体现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宏扬。当然,无论哪一个学科都坚持了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这就要求老师和学生在高考复习、备考中一定要重视各学科的融合,不能将高考学科彼此之间孤立起来。各学科的老师要有全局观,不能只想着自己学科的“一亩三分地”。关注学科间融合不仅影响到学生终身发展,而且对于平时的课堂教学,以及高考命题、备考都影响深远。
二、各学科间融合问题探究
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到新高考改革,再到高考评价体系“一体四层四翼”总体要求的提出,以及2019年提出的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不再制定考试大纲,种种迹象表明各学科间已不再像以往那样泾渭分明。在同样的育人理念指引下,高考命题中学科间的融合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就语文学科与思政学科而言,其融合度就更高了。作为人文学科,它们在高考目的、考核内容、考核方式上,在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上都有太多相同、相通、可借鉴之处。
在学科核心素养方面,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强调语言的构建运用、思维培养、审美能力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涉及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政治参与。在核心素养方面,两学科都突出了思维的重要性,尤其在文化传承方面,语文学科近年来不仅在教学内容方面增添了中国传统文化,而且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弘扬和文化自信的养成。思想政治学科在文化生活方面更突出了核心价值观、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在高考命题方面,两个学科无论在题型设置方面还是在能力考察方面融合度都非常高。语文学科就这几年而言尤其作文与时政结合,厚植家国情怀,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倡导品德修养,凸显历史责任与担当,这与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高度契合。思想政治学科中的单选题在解题中获取解读信息能力要求以及以古诗词、名言警句等情境呈现的材料都是文科生必须掌握的而且有一定难度的知识,这些都需要在语文课堂上习得。
三、基于学科融合的高考备考策略分析
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命题要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为依据,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不再制定考试大纲。《意见》提出从优化考试内容、创新试题形式、科学设置试题难度和加强命题能力建设三方面提高命题水平。学生综合素质是各大高校选拔人才的重要依据。由《意见》可以发现,新高考背景下,我们的备考策略必须要有所调整,不能再纯粹地依托考纲、照搬教材。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学习基本需要、学生综合素质应该成为我们备考策略的重中之重。而这些不是单个学科、各别老师可以实现的,各学科必须要形成合力,打破思维定式,在课堂教学、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加强交流。
基本上每个学校的高三毕业班都会多次召开形式各样的备考会,各学科也都会在上一年高考试卷的基础上,去分析考题、研究考纲从而制定下一年的备考方略。但这些备考会、研讨会往往都是分学科进行的,笔者认为基于育人方式的改革,高考备考中,学校应该制订统一、全面的备考规划。梳理整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基本要求,形成完备的学校培养目标,并以此作为学校校本教材开发、学生社团开展的重要依据。高考统考科目中各学科之间在平常的集体备课、教研活动、同课异构等方面多开展交流,课程实施中多寻求共同点,比如语文备考中时事政治方面的渗透、党的会议精神的学习。政治学科中名言警句、古诗词、传统文化的研读等。值得欣慰的是,近些年關于学科间融合问题,很多学校、老师已经意识到并且已经在教育教学中稳步推进了。笔者了解到湖北武汉某中学的复读班高考前语文作文的讲座,就是该校政治老师讲授的,燃爆全场。笔者所在学校,最近几年,高三语文老师都会打印当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词,让学生了解、背诵。此外,我校各年级还一直要求各班晚自习必须准时收看《新闻联播》,高一、高二还要组织学生开展时政评论活动,反响热烈。这些都是基于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考备考策略、方式的一种积极调整应对。
总之,在新高考背景下,对学校、老师、学生而言,机遇和挑战并存,必须有所突破、有所革新。高考备考中各学科要做到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找方向,从各学科核心素养中找共性,关注各学科的共同点,不断与时俱进、革新观念,积极主动地践行新时代育人理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