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2020-11-09 03:14陈艳凤
新智慧·中旬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小学数学

陈艳凤

【摘 要】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新课改的日益深入,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并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被广泛地应用。数学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机械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封闭式教学模式,采用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新型学习方式,以提高课堂效率,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从情境创设、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总结拓展四个环节入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学习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索、交流来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数学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单纯的数学知识往往比较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情感。因此,数学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加深他们对所学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感受数学就是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

例如,在教授北师大版二年级“连加连减”应用题时,教师可以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学校有48个篮球,借走了22个,又还回了13个,现在有多少个篮球?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读题,寻找已知条件,发现数学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关注与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能从实际问题中获得感性认识,感受数学是有用的,进而将学习过程由简单、被动接受信息转变为自主学习新知,体验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

例如,在教授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时,笔者先用实物摆出四组长度不一的小棒并设疑:哪组能摆成三角形?哪组摆不成?学生议论纷纷,众口不一。为了让他们明白“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道理,笔者没有像往常一样利用课件教学,而是花了大半节课的时间让他们以四人为一小组动手摆一摆,并说一说摆得成和摆不成三角形的那组小棒各有什么特点。尽管学生的表达不尽准确,但他们却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获得了感性和理性认识,这为后面继续学习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经历知识与技能形成的过程,形成统计观念、空间观念,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观念的形成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过程中体验和发展的。应用意识的培养要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要想实现这些目标,关键在于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主导作用就体现在激发学生自己去学习、探究数学,并与学生一起使用数学,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使学生体验到生活处处有数学,并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和探究欲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充分的空间和时间验证自己的猜想,逐步使自己的经验合理化。

例如,在教授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3的倍数的特征》时,当学生圈出了百数表中3的倍数后,笔者沿用讲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方法,并提问: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学生纷纷从数的个位特征去找,结果发现没什么规律可循。笔者因势利导:同学们,可以试试计算每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看看有没有什么规律。学生计算后发现:一个数如果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那么,这是个普遍规律吗?笔者再次引导学生举出百数表之外的数字,如126,3458,14850等,让他们自己去验证。就这样,在层层深入的思考和举例验证中,学生自己找到了3的倍数的特征。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做的就是不断地设疑、引导和肯定。

三、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学习方式,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其作用,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为了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除了合理组建学习小组外,还应该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时间,对学生的合作探究进行恰当的引导和调控。因此,教师要提出恰当的研讨问题,使学生在既定目标下积极合作探索,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共同突破知识难点,主动获取知识,享受学习成功的乐趣。

为了更好地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教师还必须重视全班交流评价这一重要环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后,由小组长向全班同学汇报学习成果。学生都要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并大膽发表不同见解,学会评价自己和他人,找出自己组和其他组的优点及不足。最后,教师再适时进行点评,促进学生合作学习潜能的发挥。

四、总结拓展

在学生经历了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交流之后,教师应对整个情况进行总结概括,包括知识点的点拨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所学、所感得到进一步升华,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自主建构。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发展数学思维,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对学习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把学生的兴趣从课内研究引向课外研究,促使他们进入更高层次的研究性学习。

例如,在教授常用的面积单位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估算、测量一下生活中某些常见物体的面积,如数学书封面、课桌桌面、黑板、教室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面积的大小,增强感性认识。

又如,在教授“长方体的表面积”后,笔者给学生做了这样的拓展练习:暑假,学校准备对20间教室的天花板和墙壁进行粉刷。已知每间教室长8米,宽6米,高3米,每间教室要扣除12平方米的门窗面积。如果每平方米要花5元涂料费,请你算一算,粉刷20间教室一共需要花多少钱?这样一来,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就受到数学知识的“生活化”,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明白数学是有用的。

五、结语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交流、分享的同时,逐渐养成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和良好习惯,提高其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全面提高。

猜你喜欢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小学数学
“合”乐而“不为”
高中历史“自主导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刍议初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