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慧玲
[摘 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高校辅导员的时代使命和职责所在,是学生成长发展的现实需要与辅导员职业化的重要路径。当前,高校辅导员在落实传统文化教育职责时面临着一系列现实困境。该文提出,辅导员要坚持“三个结合”、聚焦“三个重点”、打造“三个维度”,开拓落实传统文化教育职责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传统文化教育职责;工作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4-0-02[收稿日期] 2020-04-3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骨干力量,要积极发掘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自觉落实传统文化教育职责,积极克服现实困境,探索工作创新路径。
一、高校辅导员落实传统文化教育职责的内在逻辑
1.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高校辅导员的时代使命和职责所在。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就成为高校辅导员崇高光荣的时代使命。《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有“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宣传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是高校辅导员职责所在。
2.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学生成长发展的现实需要。学生的成长发展除却知识技能,还包括理想信念、道德修养、综合素质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沃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思想观念的集中体现。因而,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引导大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基本国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能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使他们在当今世界纷繁复杂的思想洪流中找到主心骨,提高道德修养。
3.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辅导员职业化的重要路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辅导员职业化的路径之一,而且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教育思维、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在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辅导员可以借此培养自己的职业道德、提升职业技能、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其次,《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包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素质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恰涵盖了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辅导员可挖掘其中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拓展思政教育空间。
二、高校辅导员落实传统文化教育职责的现实困境
1.部分高校对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具体表现为:对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缺乏顶层设计。使得辅导员在开展教育时,缺乏原则指导、机制保障、物资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课程中所占比重太低。只在课程中零星分布,既无系统,亦无深度。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活动没有形成文化品牌和长效机制。比较随机、零散;在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水平方面缺乏相应举措。
2.部分辅导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缺乏。具体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的理论能力不足。由于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多样、工作繁琐、自身兴趣等原因,并未注意传统文化的主动学习与积累,导致对传统文化的知识不够系统、理解不够深入;对传统文化的运用能力不足。由于理论素养缺乏,对传统文化应用的思考感悟不足,很多辅导员未能很好地将传统文化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应用到工作中;对传统文化的转化能力不足。辅导员的职责之一是“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思想认识、价值取向、学习生活、择业交友等方面的具体问题”,这些实际问题都可从传统文化中寻找解决智慧。但很多辅导员不能很好地将传统文化转化为解决学生或自身实际问题的智库。
3.部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不强。具体表现为:对传统文化学习不够。传统文化相关课程并非大学必修科目,大学生学习的精力主要在专业和工作技能,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零散浅显;对传统文化情感不足。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不够主动,参与传统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也不高,对传统节日、习俗表现淡漠;对传统文化践行不力。部分学生未能以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传统美德律己修身,未能辩证看待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梦想、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
三、高校辅导员落实传统文化教育职责的工作创新
1.在教育原则上,坚持“三个结合”。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高校辅导员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的时代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帮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2]。
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民族精神教育和时代精神教育相结合。民族精神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沉淀,时代精神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升华。高校辅导员既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帮助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梦想、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盛离不开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在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今天,高校辅导员既要高度重视培育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又要注重引导学生形成不卑不亢、科学思辨的文化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2.在教育内容上,聚焦“三个重点”。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在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的侵蚀下,很多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與国家荣辱与共的精神,高校辅导员要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帮助学生认识个人梦与中国梦之间的联系,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共同理想追求。
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受个人主义、网络文化的影响,很多大学生不关心他人,无法推己及人,难以正确处理人际关系,造成了生活中很多的矛盾和困扰,高校辅导员要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为人处世之道,帮助学生学会理解他人、关心社会,培育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形成乐于奉献的良好风尚。
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由于缺乏挫折教育,又处于敏感矛盾的年龄,很多大学生在学业、就业、人际交往受挫时,都或多或少会遭遇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引发严重的心理危机。高校辅导员要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修身之法,帮助学生学会明辨是非、坚韧豁达,培育学生的积极心态和健康人格,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3.在教育路径上,打造“三个维度”。发挥思政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夯实理论维度。辅导员具有教师与干部的双重身份,需要承担第一课堂思政相关的课程教学任务,而在全媒体时代,打造网络思政课堂亦刻不容缓。辅导员要努力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修养,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梳理提炼,将其融入思政课程教学,利用线上线下二度空间,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话语表达体系,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打造传统文化的校园品牌活动,拓展体验维度。在第一课堂的理论学习之外,第二课堂的实践体验也至关重要,而且其空间更大,形式更灵活,是辅导员创新性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有力抓手。辅导员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角度项目化凝练,形成一个主题明确、层次清晰的资源体系,应用这一体系开展一系列文化教育活动,重点打造一项品牌文化活动。
鼓励面向社会的文化志愿行为,深化实践维度。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与归宿。通过实践,学生才能真正将学习和体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此外,面向社会的文化志愿行为还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奉献精神。辅导员可结合专业特色与地方文化,组织一些志愿实践活动,联絡一批实践基地,为学生打造实践平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前线,2017(11):4-28.
[2]何天雄.高校辅导员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在逻辑与多维路径[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8,10(04):10-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