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兹乐舞课堂教学研究

2020-11-09 03:11汪琳
现代交际 2020年18期
关键词:舞台表演教学思考课堂教学

汪琳

摘要:龟兹乐舞可谓是古代西域乐舞的集大成者,在丝绸之路绿洲城郭中更是广为流行。克孜尔石窟作为最早传入新疆境内的佛教文化源头,携带着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基因,亦将本土的特色融于其中。而壁画中的记载,更是将龟兹乐舞淋漓尽致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作为龟兹乐舞课堂教学研究中的一部分,《龟兹画语》亦属于实验性的编创作品。在教学与表演的关系中,内容与实践性、课堂与舞台之间皆须有契合点,而不能是脱离关系的两个部分。

关键词:龟兹乐舞 课堂教学 舞台表演 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8-0170-03

古代西域之地赋予人们的历史观照,是带有神秘气息的舞乐语境,无论是自然消亡还是劫后孑遗,在后世的乐舞艺术文化中,都隐透着不可抹去的基因与痕迹。龟兹乐舞作为古代西域文化的典型代表,一直备受青睐。去追慕,去仰望,去触摸,一步一步将龟兹乐舞重现于世人的面前。

龟兹乐舞课堂教学的内容,是在新疆艺术学院王泳舸教授2016年文化部文化艺术研究项目《龟兹舞蹈的图像表达与教学呈现》基础上提炼而成的。“在本课题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对壁画图像的视觉感受,对文本资料的释读,身体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体验,对龟兹文化基因有了更深切的感悟。龟兹乐舞教学呈现‘还原历史是载体,解读龟兹多元文化基因是过程,对现代的深远影响、探寻现代新疆各民族舞蹈文化中人文精神的根源所在是目的。”释读、体验与感悟,龟兹乐舞带来的绝非肢体的展示,而是一种更深层的文化阐释。《龟兹画语》作为后续的原创作品,编导编创的目的有二:第一,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继续对舞蹈语汇提炼与发展,不断完善早先作品中所存在的遗憾;第二,将作品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探寻课堂与舞台、训练组合与表演作品之间的关联,以获得较为准确的教学路径,搭建课堂与舞台间的交流通道。

一、龟兹乐舞概述

1.龟兹乐舞的历史

龟兹乐舞与诸多艺术一样,也经历了从兴起到衰落的过程。西汉初期萌生,魏晋南北朝时期成熟,隋唐时期繁盛,最终落幕于宋元。古龟兹不仅链接了中亚文明,还为中华文明的传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政治经济的繁荣富强,使艺术文化也快速发展。经济与艺术的和谐统一,也使文化相应地在交流中融合与传播。因此,中西文化撞击的结果,在龟兹乐舞中彰显出来,无论是克孜尔石窟壁画,还是苏巴士古城出土的舍利盒图案。由此可见,龟兹乐舞是由其所在的历史时期与文化背景来支撑的。龟兹乐舞作为中国古代舞蹈史中不可取替的一部分为世人所熟知。从《九部乐》《十部乐》中,不难发现“龟兹乐”在历史长河中的显赫地位。前有“管弦伎乐,特善诸国”之美誉的西域龟兹乐繁盛的丝绸古道,后有风情万千的龟兹乐舞风靡中原。

2.龟兹乐舞的风格特点

正如《通典》中的描述,“屈茨(龟兹)琵琶、五弦、箜篌、胡笛、胡鼓、铜钹、打沙锣、胡舞,铿锵镗鎝,洪心骇耳。……举止轻飚,或踊或跃,乍动乍息,蹻脚弹指,撼头弄目,情发于中,不能自止……”龟兹乐与舞的独特风格不言而喻。相较于中原乐舞的温婉柔美,龟兹乐舞百转千回、激情与豪放,给人们一种不同的新鲜感。处于中西文化交流的枢纽,地缘上的优势,使龟兹乐舞可学习外来舞蹈的长处;商贾流轉与战事因素,也将中原及各区域间的文化精华为己所用。正所谓“龟兹乐舞不仅博采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众长,还吸收中原、匈奴、羌、鲜卑、大月氏、粟特、吐蕃等不同文化之精华,成为西域乐舞中的集大成者”。这为其自身与各地乐舞的多元发展更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回到现实教学中来,纵观龟兹乐舞的教学构架,可将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基础训练;第二,综合训练;第三,剧目创作。在第一部分中,基础训练要兼顾双重原则:其一,必须是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真实存在的造型;其二,撷取的动作在做连接之后必须具有训练性。在第二部分的综合训练中,有道具与人物的细分内容。道具组合选取了壁画中较为常见且有可舞性的代表,如“花”“碗”“鼓”等。在人物的选取上依然秉承该原则,如“伎乐飞天”“乾达婆与紧那罗”“金刚”等。在第三部分中,剧目的创作空间相对自由,但必须是在基础训练的前提下,不可跳脱其特有的素材风格与特征。

此外,龟兹乐舞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艺术,缺一不可。舞蹈部分,秉承着西域舞蹈的节奏型特点,碎小、快速、腾跳与旋转为其独树一帜的风格;而体现舞姿美感的“三道弯”“翘脚”“抃指”等动作,在胯部的动感配合下,也将整体运动轨迹描摹出来。与此同时,在佛教文化追求圆满的哲学观中,圆形的运动轨迹也成为龟兹舞蹈突出的风貌。

二、《龟兹画语》的课堂教学设计

1.作品的创作与解析

“加达默尔在‘效果历史中强调‘在理解本身中显示历史的实在性,在此,‘他者是这样强烈地通过我们自身而呈现出来。”龟兹乐舞作品的诞生也是编导与历史的对话与调解。对于充满符号特征与仪式感的龟兹文化,编导要从多方面思考。舞蹈中的象征与意象都是对历史文化的释读,而动作发展中时、空、力与队形调度都在寻求其与表达内容的契合点。

首先,作品《龟兹画语》的名称几经修改。“龟兹”是一方文化的代名词,而“画语”则是明确地表明了舞蹈取材之处。编导希望借助舞蹈的形式,来突出龟兹壁画的“言说”。每一帧画卷都是有生命的,每一次诉说都是传承。壁画无声,舞亦无声,但舞却是画无声言说的外化载体,它可将静止的画卷以流淌状态来铺陈,将凝固变为灵动。作品《龟兹画语》属于意象型的纯美作品,编导旨在借助一定的形式感来表达龟兹壁画的美。在断壁残垣的石窟中,壁画留下的痕迹日趋黯淡;昔往四色斑斓的菱格画面呈现出的伎乐舞人的婀娜身姿,也渐渐消亡在世界的眼中;当由远及近的铃声响起,在黑暗的石窟中亮起的晕黄的佛光,一身六臂的伎乐舞人安然打坐于莲花之上;伴着乐音,这身舞人变换着手臂姿态;随着音乐的发展,重拍的出现,莲花从圆形完全展开,变成大横排,亦为“连珠纹”的象征;至此,舞者也随着融入整体的排面中。在经过了多次的节奏与调度变化后,所有舞者变为整齐队列的大齐舞。同时,采用卡农手法对高低空间进行调配。在最后群体性的极速旋转中,随旋转的动势将铺开的排面逐渐收紧,待到结尾的强音时变成最终的“莲花盛放”造型。值得一提的是,开始的“莲花初现”,表现了莲的含苞待放与壁画的若隐若现;而结束的“莲花盛放”,恰好与其呼应。从作品本身看,这是舞蹈动机的发展,对壁画中莲花状态的模拟;而从舞蹈内涵分析,隐喻的是编导对龟兹乐舞未来的期待——从阒然独立到百花争艳。除此之外,在中间竖排队形中运用的“流水”方式,想要表现的是佛光幻影。而与之吻合的动势是随第一位舞者手臂的展与收,进行队形的展与收。

其次,整个作品为两段体,慢板进入,快板急收。在悠远而静谧的氛围中慢慢展开,继而,鼓声的过渡后进入快板部分。以点与点连接为主的手腕、胯部及步伐动作,将舞蹈推向高潮,进一步体现龟兹舞蹈灵活多变的风貌。作品整体流动幅度并不大,主要是以造型的对比变化呈现,从而加强视觉冲击力。无论是具象的人物还是虚幻的佛光造型,主要表现的都是壁画的亦真亦幻。在异域风情的音乐里,舞蹈采用空间、节奏、舞姿等对比,不断强化变化的概念。同时,也模拟壁画中的舞姿,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呼应。

最后,舞蹈是属于精神层面的追求,单一的动作必然会忽略作品情感的抒发。在龟兹乐舞中,眼神的运用是传情达意的必要手段,头眼配合相得益彰。“垂眸”“斜望”这样的眼部动作,能够进一步增强情绪的表达。

2.教学内容安排与模式选择

作品《龟兹画语》从音乐上来划分,有慢板与快板之别。因此,在动作的编排上也会有较大的差异。开头的慢板部分采用手姿与体态的运用,在相对固定的位置上通过三人之间的配合完成造型的变换。继而,在节奏感较强的鼓声的背景下,依然利用手臂姿态与体态的变化展现过渡。当音乐变为快板时,队形的流动与变化逐渐加强,胯部与足部的动作占主体。动作多为点与点的配合,运动方式直接,富有动感。碎小的手指、手腕变化加上踮步与挫步配合,一拍到位的对比变化,将舞蹈推入高潮后急收结束。

针对作品的具体情况,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主要依据作品呈现的顺序来完成。秉承着由简入繁,由慢及快的原则。这不仅遵循了课堂排练的习惯,也与作品的难易程度吻合,便于学生的吸收与消化。在教学中,将动作与队形调度结合,突出教授容易混乱的部分。作品的教学不适宜学生主导,教师必须把握整体节奏,多做示范,多在细节部分强调与停顿。

教学采用口传身授的方式。对于历史文化背景下的龟兹乐舞来说,教师一定要从两个层面去教学:一是要让学生观看成品剧目,或是寻找有关联的舞蹈来比较,以便对整体有所了解。与此同时,在正式授课之前,还需要详细解析龟兹的历史。其所在的文化空间,包含了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因素,而这些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对乐舞形态产生影响。二是对具体动作的实践。从单一动作到短句、舞段的完成,当有了理论上的认知与理解之后,动作就会水到渠成。

3.学习反馈

已经远去的舞蹈艺术,能在当下语境中复苏实为不易。不同年代的审美情趣造就不同的审美喜好,不同的文化背景决定不同的接受程度。故而,龟兹乐舞在新疆地区的教学相对具有优势,千百年来的舞蹈基因在舞者身上留有烙印,从人物外形到韵律的把握存在一定的机缘巧合。作为不常接触新疆区域风格的舞者,开始的时候会有一定的阻碍,主要表现在体态风格的把握及腰部动态与力速上。例如:克孜尔壁画中,人物的头与躯干呈现出的整体体态具有多样性。有的是头与胯的同方向,有的是头与胯的反方向,有的是加上肩部的倾斜下行,有的是昂首加肩部的上挺。就是在这些细微的差别里,龟兹乐舞的迷人之处自然而生。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解决该舞蹈的身体协调问题。当然,熟能生巧,只要花费时间去练习,完全能够达到。

三、思考

1.《龟兹画语》教学的意义

课堂教学实践,不仅是对文本资料的具化,更是在文化中探寻其所包含的人文精神。而舞臺表演作为训练后的呈现,是对基础部分的提高与升华。身体语言的表达建立在尊重壁画原型的基础上,剧目结构亦建立在壁画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之中。舞蹈不仅是肢体的摆动,也是对一方文化的了解与认知。从舞蹈中找到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在舞动中体味中西合璧的魅力所在,何尝又不是一种体验与获得?

2.剧目教学的反思

剧目的课堂教学是综合性的,在单一训练的基础上不断叠加难度、技巧及表演要求,是舞台呈现的最终需要。毋庸置疑,课堂教学是舞台表演的基础。舞台表演亦是检验课堂教学的有效场域。舞台表演要发展,依靠的还是平时的基础训练。“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假若没有基础资料及训练的支撑,将无法进行发展。基础素材的搜集与甄选,从静态壁画到动态舞姿的转换,基础组合的编排,都为剧目编创与表演打下基础。

四、结语

尽管龟兹乐舞还未形成教学体系,不为大众所了解,但在舞蹈迅速发展的今天,任何一个舞种都不可能原地踏步,或多或少都会从同类或者其他门类的艺术中吸收养分。挖掘可用素材,将原型保持原味,在剧目上大力创新,利用特色的素材和故事情节做文章。将课堂教学与舞台表演有效结合,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泳舸.释读龟兹壁画形象再现龟兹乐舞姿容[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8.

[2]杜佑.乐工(通典卷一百四十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

[3]王泳舸.释读龟兹壁画形象再现龟兹乐舞姿容[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8.

[4]仲高.龟兹文化的研究视域[J].龟兹学研究,2007.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舞台表演教学思考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论舞台表演中的互动媒体艺术应用策略
试论提高舞蹈演员综合素质的重要性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语文教学目的的思考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民歌融入音乐课的教学思考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