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行
摘要:以初级汉语课堂为研究对象,借鉴辛克莱和库尔特哈德(Sinclair&Coulthard)的课堂话语分析模式和李佐文对英语课堂的话语模式对初级汉语课堂进行个案分析。通过对师生的会话模式进行实证研究,探索初级汉语课堂师生之间的会话模式,调查会话模式下教师提问和反馈的特点,以期丰富和发展对外汉语教学的提问类型和反馈方式,为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汉语课堂 会话模式 教师提问 教师反馈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8-0161-04
课堂会话结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Bellack(1966)提出了基于“建构步”“引发步”“应答步”和“回应步”的课堂对话分析框架。随后伯明翰学派的Sinclair & Coulthard(1975)提出五个层级的课堂分析模式,即课(lesson)、课段(transaction)、回合(exchange)、话步(move)、话目(act)。“课”是课堂会话中的最高阶层,由“课段”组成,课段由若干个“回合”组成。同样,“回合”由若干个“话步”组成,“话步”由一个或几个“话目”构成。师生互动的基本单位是“回合”,“话步”是会话最小的自由单位。Sinclair & Coulthard在此基础上提出了IRF的课堂话语结构模式,IRF模式即Initiation(l)—Response(R)—Feedback(F),他们认为这是典型的课堂互动话语的“回合”,由启动步(initiation)、应答步(response)和反馈步(feedback)三个“话步”构成。
课堂互动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特征,教师的课堂教学计划需要通过课堂互动实现,而师生互动则是课堂互动最基本的方式。本文在伯明翰话语分析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李佐文对英语课堂教学话语结构模式的研究,运用IRF模式,对初级汉语课堂中师生的会话模式进行实证分析,探讨教师提问和教师反馈的特点,以期能够呈现初级汉语课堂的面貌,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教学借鉴和帮助。
一、课堂会话模式分析
本文以初级汉语课堂为研究对象,为更真实地体现课堂教学情况,我们随机选取一节汉语课进行课堂录制,然后将其转写为文字进行定量分析。此次选取的是初级汉语语法课堂,教学内容是学习“把”字句。通过对转写材料进行统计分析,初级汉语课堂上出现了IRF、[InRn]F、IRFR、[InRn]FR和I[InRn]等模式。下面我们结合具体语料对课堂话语模式进行分析:
第一种IRF模式,即引发—回应—反馈。这种模式是课堂中最典型的会话模式,教师先进行提问,学生对教师提问做出回应,最后教师给予反馈。如:
(1)老师:好,佩霞(手势)。(引发)
佩霞:琼英把表挂在墙上了。(回应)
老师:好。(回馈)
在IRF模式中,教师在课堂中具有绝对的权威,既是课堂知识的传授者,也是教学模式的掌控者。这种模式出现的次数越多,表明教师对课堂掌握越严格,学生只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被动做出反应。
第二种[InRn]F模式,即[引发—回应]……—反馈。这种模式由教师提问引发,学生做出回应,教师再次进行提问,学生给予回应,几次反复后,教师给予反馈。[InRn]F模式中,教师可能针对学生还不确定或者错误答案进行再次提问,引导学生在问题中自行修正答案,最后得出正确答案。也可能是對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提问,引发学生自主思考。如:
(2)老师:很好,看老师,啊,(拿出一个单肩包向学生展示),这是什么?(引发)
学生:(这是)包(老师一起说:包)。(回应)
老师:包在哪?(引发)
学生:包在老师的手里。(回应)
老师:包在老师的手里,非常好。(回馈)
在[InRn]F模式下,学生的话语量因教师提问的增多也随之增多,这种不断引发—反应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思考,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但是这种模式下的学生仍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第三种IRFR模式,即引发—回应—反馈—回应。前两种模式中教师的反馈大多都是表扬、赞许,但IRFR模式中的反馈则是教师的一种纠错手段,如:
(3)老师:我们看琼英做什么了。(播放视频,琼英把表挂在墙上)
老师:好,毅腾(手势请毅腾回答问题),琼英做什么了?(引发)
毅腾:琼英把表挂在chuáng上了。(回应)
老师:墙上了。(反馈)
毅腾:墙上了。(回应)
这一模式中学生对教师的回应基本上是模仿、重复教师的话语,这种模仿和重复在二语习得理论中被认为是一种学习策略,它能增强学生的记忆。
第四种[InRn]FR模式,即[引发—回应—引发—回应]—反馈—回应。这一模式比[InRn]F模式多出一个学生回应的话步。如:
(4)老师:老师做什么了?志礼(音译)(让志礼回答问题的手势)。(引发)
志礼:老师放书在桌子上了。(回应)
老师:嗯……还有别的吗?秀玲(手势)。(引发)
秀玲:嗯……嗯……老师……放……书在桌子上了。(回应)
老师:佩霞。(引发)
佩霞:嗯……老师……老师……放到书在桌子上了。(回应)
老师:嗯……这些句子都不合适(摇动右手,表示不合适),我们应该这样说(手势):老师……把书……放在……桌子上了(结合把书放在桌上的动作)。好,一起说(指向PPT上的内容:老师把书放在桌子上了)。(回馈)
学生:老师把书放在桌子上了。(回应)
这一模式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话语量,而且在教师给出评价、反馈后进一步引发学生的回应,学生通过这种模仿、重复的手段,也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第五种I[InRn]模式,即引发—[回应—反馈]……。在这一模式中,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做出回应,教师给以反馈,学生根据教师的反馈再次做出回应,教师再给以反馈,反复几次之后,教师给予评价性反馈,结束回合。如:
(5)老师:啊,我们一起来读(PPT上的句子):琼英把表挂在墙上了。(引发)
老师和学生:琼英把表挂在墙上了。(回应)
老师:不是床上(不的手势),是墙上。(反馈)
学生:墙上。(回应)
老师:好,好。(反馈)
在这种模式中,学生的第一次回答可能不正确,使教师不满意,这时教师不急于予以反馈,而是采取进一步提问的方法。如此反复几次,等到学生说出正确答案后,教师再给以反馈。
二、统计结果与分析
(一)五种课堂会话模式统计分析
对以上在初级汉语课堂中出现的各种会话模式进行统计,得出结果如表1:
由表1可知,此次汉语课堂会话模式以IRF模式为主,出现次数为48次,占比为58.54%,其次是[InRn]F模式,出现次数为23次,占比为28.05%;[InRn]FR模式出现次数为3次,占比为3.66%;I[InRn]模式出现次数为6次,占比为7.32%;出现次数最少的是IRFR模式,出现次数为2次,占比为2.44%。
IRF模式出现次数虽然最多,但是这种模式下学生的话语量不仅少,而且只会被动对教师的问题做出简单反应,不会积极处理信息,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回答。
[InRn]F模式出现的次数为23次,仅次于IRF模式,这说明该教师在课堂中一直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希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得出正确答案。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纠错的习惯,让学生积极加入课堂互动。但这一模式下的学生仍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其话语总是出现在教师提问后,并没有出现由学生开启话轮的交互回合,这并不利于学生的日常交际。
(二)教师反馈统计分析
Nunan(1991:104)将教师反馈分为积极性反馈和消极性反馈。本文通过对以上会话模式下的教师反馈进行统计得出表1结果:
由表2可知,积极性反馈总次数为112次,占比为92.56%;消极性反馈总次数为9次,占比为7.44%。由此可见,该汉语教师以积极性反馈为主。在初级汉语课堂中,积极性反馈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而消极性反馈则可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从而不能充分吸收课堂知识。因此在初级阶段,教师使用积极性反馈有利于学生学习,但是也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性格采用多种反馈方式。
(三)教师提问统计分析
Long和Sato(1983)把课堂提问分为呈现性问题(display questions)和真实性问题(reference questions)两类。所谓的呈现性问题是指教师已经知道答案的问题,这类问题往往是封闭性的,有且只有一个确定的答案。真实性问题是指教师事先也不知道答案的问题,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真实的信息,这类问题与呈现性问题恰好相反,它是开放性的,答案也是不统一的。通过对以上会话模式下的教师提问进行统计得出结果如表3:
由表3可知,呈现性问题数量为69个,占比为95.83%;真实性问题为3个,占比为4.17%。由此可见,该汉语教师以呈现性问题为主。在初级汉语课堂中使用呈现性问题,既可以直接检验学生学习的成果,也可以让学生多进行语言操练。但在教学课堂中,教师不能只采用这种提问类型,因为它限制学生在课堂上的话语输出,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多,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发挥也不够。
三、教学建议与启示
(一)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增加学生的话语量
由表1可知,此次课堂的会话模式几乎都是教师掌握主动权,没有出现由学生开启话轮的会话;这表明,在初级汉语课堂中,教师是课堂的权威,是课堂的中心,学生在课堂上具有极少的话语权。教师应该注意,课堂教学不能一直以教师为中心,它会导致学生话语量少,交际能力低下,不能融会贯通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教师应该适当放松对课堂的控制,采用话语策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话语量,做到真正以学生为课堂中心。
(二)课堂上采用多种形式的会话模式
课堂会话模式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通过对转写的语料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发现课堂会话模式[InRn]F、IRFR、[InRn]FR和I[InRn]相比较传统的TRF模式更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也更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形式的会话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有意识地将学生作为会话模式的开启者,让学生处于主动的地位,这不仅能够促进师生之间互动,还可以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话语量,最为重要的是能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三)教师应使用多种反馈手段
由表2可知,该教师主要采用积极性反馈,但是具体分析发现,该教师只是在用简单的表扬话语,如“好”“很好”“非常好”等。采用积极性反馈,确实有利于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如果教师一直重复使用简单的表扬话语,会让学生觉得敷衍,甚至觉得这种表扬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积极性反馈除了简单表扬外,还有重复后表扬(包括表扬后重复)和表扬后点评。当然在課堂上并不提倡只用积极性反馈,也要适当使用消极性反馈,消极性反馈并不仅仅是批评,还包括纠错和自我或同伴修正。因此,对于学生正确的回答,教师不应只是简单表扬,可以在表扬的基础上增加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加大学生的话语输出量。对于学生错误的回答,教师也不应只是批评,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自我修正,或者让学生相互帮助,做到同伴修正。
(四)教师应多问真实性问题
由表3数据可知,教师主要是对呈现性问题进行提问,但是这种提问类型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课堂话语量也受到限制。这种提问类型不利于学生在自然环境中的交流,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适当增加真实性问题的提问,让学生积极主动发言,增加学生的语言输出。真实性问题不仅会使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使用更复杂的语言,还可以增加学生话语的输出量。在这种情况下,会话模式也会更长、更复杂,更接近真实的交流,更有利于学生语言的习得。
四、结语
汉语课堂会话模式的研究,对于对外汉语教学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对初级汉语课堂会话模式的研究,呈现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真实情况,对出现的会话模式及该模式下的教师提问和教师反馈等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改进意见,希望能对汉语教学起到促进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属于个案研究,为了能真实体现初级汉语课堂的情况,只是随机选取一节课,可能和其他初级汉语教学课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此次研究仍然能够说明一些问题,希望此次研究能够给对外汉语教师一些启示。
参考文献:
[1]陈小英.汉语课堂话语模式分析及其教学启示[D].广州:暨南大学,2005.
[2]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4]李佐文,刘颖.基于语料库的EFL课堂互动话语模式研究[J].中国外语,2016,13(2):75-81.
[5]徐立群.英语课堂教师提问类型的调查与分析[J].外语界,2010(3):60-65.
[6]郭睿.初级汉语综合课教师话语的个案研究:基于两位汉语教师课堂话语语料的分析[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4(3):27-35+44.
责任编辑:赵世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