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霞 李宏勇
摘 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是高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高校开设的《政治学概论》课程的政治性可以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因此,在实施课程改革中,必须深入挖掘该课程所蕴含的思政资源,探索“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不仅能够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而且能够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高校政治学课程;《政治学概论》;思政价值内涵;价值引领;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30-0077-03
Abstract: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Course Ideological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omplete the fundamental tasks of foster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he students. The course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 offered b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a strong political nature. In order to form a synergistic effect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reform, it is necessary to dig deeply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sources contained in the curriculum and explore the realization of "Course Ideological Management ". The path can not only fully reflect the direction of socialist education, but also lead the students to establish a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world outlook and values.
Keywords: college political science course;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value connotation; value guidance; realization path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堅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保障,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主渠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大学生开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提供重要保障[1]。但是,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孤岛”困境,以及与专业教育呈现“两张皮”“两条线”[2-3]现象,因此,在用好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的同时,“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育人大格局”[4],既能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又能深入挖掘高校各门专业课蕴含的隐性思政元素,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政治学概论》在高校课程体系中强烈的政治性,使得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使学生理解从阶级、国家产生之后,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人们所结成的以特定阶级关系为主要内容的政治关系以及围绕国家政权所展开的各种政治活动。在此基础上,深化学生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理解,从而发挥该课程潜在的价值引领功能。并且,该课程在树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方面具有较强优势。因此,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作为指导思想,从教学目标、教材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师资配备等因素方面进行合理建构和改革,“加强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5]”,深入挖掘《政治学概论》蕴含的思政价值,将育才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
一、政治学“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就本质上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育人工程”[1],主要渠道是针对大学生所设置的“4+1”思想政治理论课显性教育课程。虽然《政治学概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等其他专业作为主干课程出现,但是仍主要侧重于知识传授。
现在许多高校所使用的《政治学概论》教材基本上是由马工程专家集体编撰的。该教材建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具有纲领意义的重要文献”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将“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国家理论、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政治民主理论和无产阶级政党理论”[6]作为基本内容。教材所举的例子涵盖具有代表性的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并且有专门一节来介绍中国的政治体系。
但是,在整个教材内容体系中,国家、政党、政治参与、政治文化、政治发展等范畴的阐释方面,从比较视野解读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内容比重不多,有可能使得主修或选修该课程的部分学生认为,中国的政治体系只是全球众多国家不同政治体系之一,独特的优越性体现的不太明显。与此同时,从学科分类上,有很多人认为,政治学课程在绝大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中作为主干课程开设,所以可以完全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并未认识到政治学课程有自己独特的课程特性和逻辑体系,虽然它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政治指引,但不能完全等同或替代思想政治教育。
另外,囿于专业限制,在教学过程中,包括教学目标设计安排、教学方式方法的运用等方面,部分政治学课程的教师认为知识传授是最重要的,课程讲解和考核要侧重于基础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由思想政治课教师专门负责。也就是说,对于如何让该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视度不够。
二、《政治学概论》课程蕴含的思政价值
正如我们所知,“课程思政”是高校为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2]”从这一理念出发,《政治学概论》课程思政必须将知识的传授和育人的根本任务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准确掌握政治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将所学的课程理论知识运用于分析现实政治生活。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内在德性和修养,有意识地深化、扩展符合时代、国家、民族和党的发展要求的重大命题,培养学生敏锐的政治嗅觉和浓厚的家国情怀,激发学生把人生目标与国家命运、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首先,从课程指导思想层面上来看。与时代发展相契合,《政治学概论》指导思想也应与时俱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推进我国治理体系不断完善,促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这一最新成果为学生理解国家从统治转变为治理的时代背景、我国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以及该制度的优越性提供了理论支撑,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其次,从课程自身性质而言,《政治学概论》课程的政治性是其根本属性,意识形态性较强。这种本质属性和思想政治教育完全契合,正是高校有效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实践证明,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发,结合“立德树人”目标,课程的政治性可以提升学生的政治体验,确保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方向,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再次,从课程教学目标来看,《政治学概论》旨在揭示社会政治实践、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根据这些普遍规律,体现中国政治体系的特色,深化“国家认同”、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培育现代公民意识等内容尤为重要(图1)。要实现这些目标,除了把政治学理论知识转化为政治行为和政治意识外,也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辅助。
总体来看,《政治学概论》在知识传授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因此,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要抓住课程改革环节”[2],注重政治学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紧密结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实现“立德树人”目标上的主渠道功能。在“育人为先”思想的指导下,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有机统一。
三、《政治学概论》课程思政价值内涵的实现路径
从上述内容中可以看出,《政治学概论》课程内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因此,为了实现政治学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的课程目标,在《政治学概论》教学大纲和教学设计中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作为教学重点难点,强化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党政机关,深刻感受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设计,强化政治认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成为有责任、有担当的新时代公民。
第一,强化中国政治学话语体系的主导地位。政治学话语体系是政治实践的反映和抽象,由于受西方政治学话语体系的影响,政治学中的许多范畴和理论,对中国政治发展的阐释力不足,或者语境适用存在偏差[7]。随着中国政治实践的不断创新,话语体系建构成为政治学学科发展的重大命题之一。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话语体系,不仅能够体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而且是“四个自信”的生动体现。学生可以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现实出发,参照全球治理实践,牢记“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第二,挖掘“立德树人”资源。“课程思政”要求在《政治学概论》教学目标中,充分融入“育人”元素,将政治学理论与政治实践、教材体系改革、教师培训与教学设计相融合,体现价值引领功能。首先,要充分利用《政治学概论》课程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和现代公民要求,对中国的国家机构、国家权力设置、政治民主、政党制度、政治参与、政治文化、政治发展、民族与宗教政策以及中国的对外政策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让学生理解并思考中国政治制度的合理性和优越性,培植政治认同感和政治信仰。其次,政治学专业课教师必须要有价值引领意识,将“育人”“育才”统筹于人才培养模式中。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认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而且要以实例正面引导学生。教师可以运用红色资源、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的优秀人物、甚至身边的事例提升学生的政治认知。再次,要加强《政治学概论》“课程思政”设计。课程设计要从学生“求知需求”[8]出发,遵循学生对政治现象的认知规律,建基于政治学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在基本的教学内容中融入增强学生政治认同感的教学内容,注重教书与育人并重。因此,在推进“课程思政”过程中,既“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9],又要使《政治学概论》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9]”。
第三,健全“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课程思政”重在落实,但由于目前“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尚存在空位”[10],因此要使“课程思政”发挥实效,必须尝试健全“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在评价过程中,在注重定量评价的同时,更侧重于定性评价。作为人文社会科学,《政治学概论》“课程思政”设计中定性的指标更能体现该课程的特性。例如:是否将“立德树人”贯穿于《政治学概论》课程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方法等层面,是否协同思想政治课教师、辅导员以及学校管理人员进行“全员育人”,是否综合利用课堂主渠道、社会实践和网络空间,不断强化育人功能。这些做法“宜粗不宜细,应该重点看‘课程思政建设是否已经开展、方向把握是否准确、推进工作是否规范、落实部署要求是否到位等,着力就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描述性综合”[11]。这样才能将《政治学概论》的政治性和思想性较好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完善“课程思政”的设计,实现“课程思政”目标。
综上所述,实施《政治学概论》“课程思政”不仅传授了政治学专业知识,而且是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举措。教师在充分挖掘《政治学概论》蕴含的思政资源的基础上,可以通过“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作用,加大政治学课程改革力度,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程教育形成合力。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深化价值引领。
参考文献:
[1]迟桂荣.新媒体视野下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65-66.
[2]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
[3]石丽艳.关于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0):41-43.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9年工作要点(教高司函[2019]21号)[EB/OL].http://www.moe.edu.cn/s78/A08/A08_gggs/A08_sjhj/201904/t20190426_379670.html.
[5]杨琳.高校课程思政应厘清的三个问题[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19(5):128.
[6]政治学概论编写组.政治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1-22.
[7]白利友.关于中国政治学话语体系的构建[J].理论探索,2019(3):56.
[8]何红娟.“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建构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5):64.
[9]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10]史巍.论以“课程思政”实现协同育人的关键点位及有效落实[J].学术论坛,2018(4):172.
[11]李艺英,于洋.深化“课程思政”建设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北京联合大学党委书记韩宪洲访谈录[J].北京教育(高教),2019(06):25.